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房維中:五年節能和減排指標成敗 2007年是關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 14:52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房維中

  第一年沒有完成節能和減排指標告訴我們什么      

  2006年全國GDP增長10.7%,超過國家計劃(增長8%)2.7個百分點,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1.2%,比國家計劃(降低4%)少降2.8個百分點;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增加1.2%,比國家計劃(減少2%)多出3.8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06年全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已經公布了這幾個數字。現在,我們要對這幾個數字進行分析,弄清楚2006年經濟增長、節能、環保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從中得到啟示。   

  按照2006年國家計劃測算,全國GDP增長8%,由上年的18.4萬億元增長為19.9萬億元;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4%,由上年的1.22噸(標準煤,下同)降低為1.17噸,由此計算出全國的能源消費總量為23.3億噸,比上年增長近4%;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2%,由上年的2549萬噸減少為2498萬噸,減少51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2%,由上年的1414萬噸減少為1386萬噸,減少28萬噸。計劃執行結果,按不變價格計算GDP為20.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能源消費總量增加到24.6億噸,比上年增長9.3%,萬元GDP能源消耗為1.21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2594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達到1431萬噸。這就是說,全國GDP增長超過國家計劃2.7個百分點,多增產值5000億元,是以多消耗能源1.3億噸、多排放二氧化硫96萬噸、多排放化學需氧量45萬噸為代價的,致使全國的能源供應壓力繼續增大,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這個代價顯然是過大了。   

  即使按照統計數字的實際增長10.7%的速度測算,如果實現節能4%的要求,能源消費總量也應當為23.9億噸,實際消耗比這多出將近7000萬噸。按照1.21噸標準煤換取萬元GDP,即多產生了5700億元GDP,相當于GDP的近3%。扣除這個因素,2006年GDP的增速也就是8%。   

  在評價2006年GDP增長10.7%的時候,要看到各個方面在節能和減排方面所做的努力,同前兩年比較有進步,但是,必須看到它沒有確保節能和減排指標的完成,增長方式仍然粗放,從而不應妄加贊美。

  2006年節能和減排計劃落空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第一,在我國當前的能源和環境約束的情況下,GDP增長速度超過8%就是危險的。繼續追求過高的速度,主要又是靠加快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業,這與國家加快轉變增長方式的指導方針相悖,與國家“十一五”規劃和2006年國家計劃的宏觀導向相悖。   

  2006年全國火電發電量增長了15.1%,鋼材產量增長了25.3%,電解鋁產量增長了20.1%,氧化鋁產量增長了59.4%,水泥產量增長了15.5%,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7.9%,增長速度比上年更高,該淘汰的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設備和工藝沒有淘汰,又新增加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業,那過高的能源消耗怎么能降低下來,過大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怎么能減少下來?   

  現在到了給發展重化工熱降溫的時候了。2006年我國的粗鋼產量已經達到4.2億噸,鋼材產量已經達到4.7億噸,電解鋁產量已經達到935萬噸,氧化鋁產量已經達到1370萬噸,水泥產量已經達到12.4億噸,化纖產量已經達到2025萬噸,一年增加了7000萬噸鋼、9559萬噸鋼材、157萬噸電解鋁、511萬噸氧化鋁、1.7億噸水泥、360萬噸化學纖維,而且還在迅速地擴大生產。一些代表性高能耗產品如鋼鐵、水泥等國內市場已經明顯出現產能過剩;鋼材去年出口4301萬噸,比上年增長109.6%,今年頭兩個月鋼材出口87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39.3%,國際市場出口已經遇到抵制。如果各地掀起的發展重化工熱剎不住車,不把過快的增長速度降下來,追求一時的高盈利,必然造成更大的產能過剩,一旦崩潰,那將給我國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第二,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意味著要加快淘汰落后的工業生產技術和工藝,嚴格限制新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項目的建設,這就會觸及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遭到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抵制。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加快發展的觀念是牢固的、堅定不移的,加快轉變增長方式的觀念并不牢固甚至猶豫徘徊,而我們現行的一些政策也不利于鼓勵地方和企業轉變增長方式。如果不轉變地方政府的思想觀念,不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行為有所制約,沒有嚴格的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污染排放的有力舉措,并調整政策,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利益關系,那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步伐只能是放慢而是不是加快。  

  第三,我們已經建立了一系列的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法令和制度,雖然還不健全,但根本的問題是沒有嚴格執法。主管部門沒有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的環評和新建項目“三同時”的規定,沒有及時建立科學的節能和減排指標體系、準確的節能和減排監測體系和嚴格的節能和減排考核體系,以致浪費資源和環境違法現象橫行無阻。人們不重視甚至不理采環境主管部門,首先是環境主管部門本身不堅守自己的崗位,維護自己的職責,敢于向各種違法現象作斗爭。去年以來,國家環保部門采取的幾次大的環保行動,受到人民的贊揚,說明人們是寄希望于主管部門有所作為的。   

  第四,2006年國家計劃GDP的增長預期是8%,而大多數地方的增長預期都在10%以上,使全國的預期落空,地方的經濟增長失去了控制。現行的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地方政府配置資源,以地方計劃為主,而地方政府又多是以GDP為基準,追求“跨越式”的政績,追求在全國中的排序,追逐建設工業強省、工業強市,這就造成了地區之間畫地為牢,盲目攀比,強調自己特殊,而且強制推行指標分解、責任到人、全員招商,以致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重復生產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過高的速度,對中央的宏觀調控陽奉陰違,對環保部門的環評和環保執法消極抵制。這種計劃體制和地方政府的職能,哪一年不改變,哪一年的國家計劃就必然落空。改革要打攻堅戰,攻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才是真正的攻堅。  

  今后四年實現節能和減排指標要有整體布局,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在今年3月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雖然沒有提出年度的節能減排指標,但宣布:“十一五”規劃提出的這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國務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國人大報告節能減排的進展情況,并在“十一五”期末報告五年這兩個指標的總體完成情況。   

  第一年計劃落空了,后四年的路子怎么走,應當有一個總體設想和整體布局。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算到哪。   

  為了做到心中有數,不妨對今后四年實現節能減排指標的進度作一些測算。   

  拿節能來說,五年降低單位產值能耗20%,從1.22噸降為0.98噸,五年大約節約能源6億噸。第一年只降下來1.2%,節約能源3000萬噸,第二年如果降低2%,節約5000萬噸,那后三年的節約總量還有5.2億噸,三年的降幅就得達到5%、6%、7%,每年節能1.4億噸、1.7億噸、2.1億噸,或者是4%、6%、8%,每年節能1.2億噸、1.8億噸、2.2億噸,后兩年降這么大的比率可以說完全沒有把握。如果第二年能降下來4%,節約能源1.1億噸,那后三年的節能總量還有4.6億噸,三年的降幅還必須達到4%、5%、6%或略高一點,仍然不輕松。這說明,五年降耗決不能前松后緊,2007年降多少是五年成敗的關鍵,當年降耗4%應當作為理想的追求。   

  污染減排是同樣道理。五年減排10%,第一年上升了1%~2%,第二年維持不再增加,后三年的減幅就得達到3%、4%、5%,難度大,完成的可能性小。如果第二年減下來2%,那后三年的減幅還必須達到3%、3%、4%,仍然不輕松。這也說明,五年減排同樣不能前松后緊,2007年減多少是五年成敗的關鍵,當年減排2%應當作為理想的追求。   

  節能和減排是相互關聯的。如果能源消耗降不下來,煤炭消費總量依然是每年以8%~10%的速度上升,要把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減下來也難。   

  有鑒于此,盡管國家今年沒有定出年度節能減排指標,不等于說每個地區都不制定自己的年度要求。實際上,每個地區都已經過當地人大審議,確定了2007年節能和減排指標,有22個省區市的節能要求在4%以上。這已在當地立了法,應當堅持,并且寸步不讓。   

  什么叫寸步不讓?   

  第一,既然把GDP的增長作為預期性指標,把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指標作為必須確保完成的約束性指標,全國人大已經對此立了法,那在先后順序上就必須把實現節能減排指標放在第一位,把實現GDP增長指標放在第二位。道理很簡單,只有把節能和減排指標放在第一位才能確保其實現,放在第二位那還是先保GDP。GDP的增長必須建立在確保完成節能減排指標的基礎上,這種增長才是科學的增長,不能再允許節能減排指標為GDP指標讓路。把節能減排指標放在第一位,把GDP增長指標放在第二位,這是時代的需要,全局利益的需要。2007年國家計劃把GDP增長預期定為8%,如果多數地區仍然堅持增長10%以上,而且是加快發展不動搖,毫不讓步,指望2007年節能減排取得更大的成績是不可能的,從而指望2010年能完成兩項約束性指標也是不可能的。2006年實踐就是最好的證明。不要認為高增長就是好事,以犧牲能源和環境為代價的高增長不是好事而是壞事,因為它會給國家帶來災難,給人民帶來災難。GDP增長速度是否恰當要用節能和減排的實績來衡量。GDP上去了,節能和減排指標完不成,那GDP的增長不但不應當表揚,而且應當受到指責。   

  第二,把實現節能減排指標放在第一位,把實現GDP增長指標放在第二位,不僅是對工業發達的地區說的,對工業不發達的地區同樣如此。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絕對不能再走,等到生態受到破壞、污染嚴重的時候再去治理那就晚了。有些生態破壞是無法恢復的。有些地區屬于禁止開發區域,應當禁止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青海省決定,對三江源地區不再考核GDP指標,這是明智的。有些地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域,應當限制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只適宜于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即使屬于重點開發區域,也必須把環境放在優先地位。所謂把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絕不能允許發展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業,而應當發展耗能低、污染小的采取先進技術的工業。資金、技術不夠怎么辦?那就把增長速度放慢,絕不能把環境當成犧牲品。縣域經濟的發展,更應當加以引導和控制。在節能和環保的事情上,絕不能向工業落后的地區讓步。否則,工業發達的地區污染治理未了,工業不發達的地區又處處冒起煙來,那將是一場災難來臨。地方政府官員承受GDP增長的壓力太大了,上級應當給下級減壓,下級對上級的施壓應當有申訴權。   

  第三,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必須逐個企業規定出減少能耗和減少污染的指標,超過這一指標的,有的必須立即停產限產,有的必須進行技術改造。對他們的放縱,就是聽任對國家的整體利益和人民健康的損害。怕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而影響GDP增長和財政收入的想法和做法,那就是對執行國家的立法不積極,對貫徹科學發展的原則不堅決。   

  必須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行政辦法、經濟辦法和法律手段,促使企業節能和減排。改變傳統的發電調度方式,對現有火電廠取消按行政計劃分配發電量指標的做法,以節能、環保為標準優化發電排序,就是一個好辦法。應當讓價格真實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誰多消耗資源誰就得不到應得的利潤,更不應當得到暴利。現行的排污標準太低,排污收費和罰款額度過低,應當盡快地修訂。據報道,一個地區大型火電廠脫硫成本大約為1.2元/公斤,按現行的排污費征收標準,企業將這一公斤二氧化硫直接外排,只需繳納排污費0.63元;一個城市處理一公斤污水的成本價格為3元,如果企業對污水不作任何處理直接外排,一公斤只需繳納排污費0.7元。據同一報道,假如一個火電等大型企業每年產生二氧化硫1萬噸,有脫硫設施,脫硫效率為90%,企業遵守環保法規,正常運行脫硫設施,其全年脫硫成本超過1000萬元。如果企業不遵守環保法規,在環保部門現場檢查時才運行脫硫設施,即使該企業在一年時間內被環保部門發現12次,而且每次都被頂格處罰,至多也只需交付罰款60萬元。可見,這種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收費標準和處罰額度只能放縱企業違法排污。   

  第四,環保部門必須挺起腰桿,強硬起來,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寸步不讓。執法人員不足,裝備落后,資金缺乏,這是客觀事實。環保優先,就必須把強化環保部門的職能和裝備放在優先地位。各級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優先幫他們解決。只要算一算由于資源浪費、生態和環境破壞給國家造成的損失,政府部門一年有那樣大量的財政收入,不相信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且不需要拖多少年才解決。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資金專項用于“三大體系”建設,安排少了。不健全三大體系,要加強環境保護那是空談。試問:國家環保部門不在全國大中型發電廠的每個煙囪裝上二氧化硫在線監測器,不對全國的重點工廠每個污水排出口裝上污染物在線監測器,你能管住發電廠不偷排二氧化硫、排污水的工廠不偷排污水嗎?這個要靠中央與地方一起使勁,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地方。環保部門應當把全國的大中城市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環境容量與實際排放量列出清單,凡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多大比例的,都應當采取“限批”的手段,強制執行,刮起一場更大的環保風暴,這才能振聾發聵,把國家環保法的執行變成真正的鐵面無私。   

  第五,開展更加強大的輿論監督,對無視國家法令、無視政府監管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為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氛圍。要給人民群眾以維護自己的健康權、生命權和保護自己生存環境的權力。政府應當支持人民群眾的這種維權行為。   

  第六,國家宏觀調控部門、環保部門以及其它有關部門,有必要對今后四年節能和環保指標的實現作出總體和分年部署,并且對節能和環保措施作出量的規定性,列出逐年的節能減排數字,確保“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兩項約束性指標在規劃期末能夠全面完成。有了這樣的規劃和部署,大家才能放心,不然不放心。非常支持宏觀調控部門作出的決心不變、目標不變、責任不變的“三不變”和“一個加大”(工作力度加大)的承諾,愿意看到一個又一個讓人心動和眼睛發亮的切實而有力的節能減排措施出臺。   

  把眼光放遠,想一想十年、二十年后會發生一些什么樣的事情         

  現在,全世界議論最多的是全球氣候變暖,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暖特征最顯著的國家之一。   

  根據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的分析,1950年以來,無論是年平均溫度還是冬季溫度,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明顯的變暖趨勢,從1986~1987年的冬季至今,我國已經經歷了19個暖冬。特別是2006年,全國平均氣溫達9.92℃,成為1951年以來創記錄的暖冬。   

  另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2006年12月1日入冬以來,截至2007年2月25日,我國平均氣溫為-2.6℃,較常年同期值(-4.4℃)偏高1.8℃,東北三省及北京、重慶平均氣溫都創下歷史同期最高記錄。北京市,立春的第二天2月5日,氣溫高至16℃,是1840年有氣象資料以來歷史同期最高記錄;大年除夕的2月17日,白天最高氣溫為9℃,是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個除夕。   

  據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預測,到202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可能增加1.3℃到2.1℃,今后人們還將頻繁地遭遇暖冬。   

  氣候變暖對我們最直接的威脅是極端氣候災害異常。秦大河院士分析說:全球氣候變暖不僅會導致暖冬出現,還會使一些極端天氣事件,比如高溫、干旱、颶風的頻數和強度都發生改變。2006年我國臺風登陸時間早、滯留時間長、風力大、降雨多、破壞性強,歷史上罕見;春季森林火災重、沙塵暴天氣多、四川重慶夏季伏旱強、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水位低、部分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嚴重也是多年少見;暴雨、高溫熱浪、大霧、霾、雷電、酸雨等頻發的災害性天氣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秦大河院士分析說,如果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氣溫平均增暖1.1℃到6.4℃,這將使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強度和區域分布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把握,所造成的災害也將更為嚴重。首先是水資源安全形勢堪憂。我國現有的冰川面積將顯著減少,預計到2050年可能再減少27%;多數主要河流的徑流量都呈減少趨勢。其次是新的干旱化趨勢,草原面積不斷減少,退化速度不斷加快;濕地面積大大減少,凍土將全面、持續退化。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設的熱島效應,大氣中氣溶膠濃度增加,霧、霾、酸雨、光化學煙霧等極端氣候環境事件也將增多。另外,全球氣候變暖還將導致土地退化和病蟲害加劇,農業生產風險加大。   

  水的問題將成為中國的最大憂患。2006年8月,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在經過三年的研究之后,發表了一份淡水資源匱乏對世界經濟影響的報告,其中預測到2010年,中國600個大型城市當中將有550個缺水,水資源匱乏將迫使中國限制日常用水、灌溉、工業和能源工業用水,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力下降,以及公共衛生狀況告急。   

  盡量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減緩氣候變暖的重要措施,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具有長遠的意義。   

  從2001年到200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從13.8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2.5億噸標準煤,5年增加8.7億噸,增長62.2%。主要是“十五”的后三年增幅太快,每年增加2億多噸。2006年一年又增加了2.1億噸。按照這種趨勢走下去,不采取嚴格的限制措施,到2010年能源消費總量有可能達到30億噸,比2000年增長1.2倍。這樣,到2020年能源消耗總量就有可能遠遠超過35億噸。那時不僅會出現能源危機,還會出現環境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在“十一五”規劃中規定,GDP增長速度預期為7.5%,五年單位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到201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6億噸左右,同2000年相比,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增長90%。這樣,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繼續嚴格控制能源消費,到2020年有可能做到能源消費總量翻一番多一些,實現GDP總量翻兩番的理想預期。這個理想預期決不能放棄。這對于緩解能源供應壓力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減少環境污染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能只看到能源供需是否平衡,而必須從環境的容量找出化石能源的最大可供量。以能源消費總量定GDP增長總量,勢所必然。   

  這就是為什么必須對實現“十一五”規劃節能和減排兩大約束性指標寸步不讓的基于長遠的考慮。  

  從上述分析,我們得到最大的啟示,是經濟增長只能穩步前進,不能急于求成。“十一五”規劃規定的7.5%的年增長率是有遠見的。經濟的增長,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增長,是以能源和資源的消耗為代價的。追求過高的增長速度,勢必帶來能源和資源的過高消耗,以及環境污染的加劇。短期的過高增長,將損害甚至斷送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算長期賬,這是得不償失的。2007年,把增長速度降到國家計劃的8%的水平上,2008年以后進一步降到7%左右的水平上,2010年以后進一步降低一些,不能認為是保守主義。年增7%~8%不是低速度,這是適應我們國家現實情況和長遠需要的較高的速度。我們的經濟已經達到今天的水平,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壓力已經如此之重,把增長速度降到7%左右,經濟總量十年就翻一番,20年就翻兩番,而它給人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應當受到贊揚,而不應當受到責難。相反,那種追求短期效益不顧長遠效益的發展沖動和“跨越式發展”,應當受到質疑。由于情況不同,各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可以有所不同。那種不從實際出發,相互攀比高速度,進行速度競賽,是愚昧的。   

  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千萬要以長三角為戒。建議大家看一看《中國經濟報告》2007年第一期登載的《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如何破解生態環境制約》。這篇文章揭示長三角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2005年GDP占全國總量的23.9%。但是這一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由小流域向跨行政區、跨流域快速發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鎮、農村迅速蔓延。太湖平原地表徑流已難以找到直接可供生活與工業生產安全使用的水源,杭嘉湖平原地區86.5%以上的地表水為不能飲用的Ⅲ至劣Ⅴ類水。江蘇南部、上海和整個浙江都是酸雨的重污染區,長三角15個城市中有14個屬于酸雨控制區。農用耕地減少,土壤受污染,城鎮地面沉降,山丘水土流失,水鄉供水緊張,湖泊萎縮,濕地受侵,海域污染,已交織在一起。文章說:“長三角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和演化趨勢,表明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在加速流域生態惡化進程中起著愈益支配的重要作用,這并非聳人聽聞”。現在,長三角地區的政府和民眾已經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并采取了必要的環保措施,但這都需要時間。環境問題系長期積累形成,其治理和恢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前車之鑒,難道西部、東北和中部地區還要重蹈長三角的覆轍嗎?   

  《中國經濟報告》2007年第一期的另一篇文章《南水北調西線調水與橫斷山水電建設的隱憂》,同樣值得重視。文章從青藏高原江河源區冰川退縮、雪域升高,氣候在持續變干、逐漸變暖,“固體水庫”正在消融,“生命之源”正在消亡,講到西南地區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橫斷山脈的江河峽谷中,這一地區自然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生態欠賬多,而如今又面臨著一輪更大的開發態勢。進入2000年以來,各大水電集團和一些資金背景復雜的

開發商紛紛圈下西南大小江河的水電資源,進行集群式的水電開發,已有一批電站在論證不充分、立項不完善、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倉促開工,一些地方政府把“建設水電王國”當成執政目標,呈現出諸多河流被攔腰斬斷和開山破肚的景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西南地區在建大中型水電總裝機容量達6000萬千瓦以上,小水電不計其數,總投資上萬億元人民幣。文章憂慮說:“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圈、西線調水工程、西電東送水電基地、中國自然生態高地的保育和恢復、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還有地質礦產資源的大開發等等,如此巨大而復雜的世紀工程在一塊不到50萬平方公里而且是地球上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面上展開,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筆者認為是無序和失控的。且不說這其中還有許多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需要我們去攻破,就連我們面對的國家法律法規、世界遺產公約、移民安置、利益共享、資源紛爭、可持續發展、生態安全等等都似乎還沒有找到良策,我們更沒有制定出該區多項建設事業發展的合理構架,因為在橫斷山地區,我們對它的本底狀況、綜合功能、戰略地位、調水與水電建設、經濟與生態、經濟與社會、生態與社會還缺乏全面深度認識。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動手,那就會傷及命脈,痛及心臟”。   

  科學家的這些文章,不能說是杞人憂天、聳人聽聞,值得我們深思和反思。“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居安思危”,應當永遠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學會會長)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