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曹遠征破解金融改革敏感話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 14:47 《英才》
破解金融改革敏感話題 文·本刊記者 戴璐 從扎根西北地區十幾年到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個經濟學博士,從中國經濟改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到成為很多轉型經濟國家的政府顧問,再到中銀國際的首席經濟學家,經濟學家曹遠征傳奇般的經歷,讓他對中國金融改革的國際比較,有了令人信服的學者觀點。 大型商業銀行為什么受追捧 由于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擔任政府經濟顧問,人們對這些前蘇聯的轉型經濟體是如何改革他們的金融體制感到好奇,然而曹遠征的結論出人意料。 “其實各個國家銀行改革的目標不一樣,中亞國家從前蘇聯分離出來,最初沒有獨立銀行,他們建立銀行的時候外資很快進入了。而俄羅斯、波蘭在上世紀90年代初走激進式改革道路,國有銀行全部私有化或被外資收購了。私有化、減輕國家負擔是這些國家的國有銀行在當時的主要改革目標。” 曹遠征認為,相比之下的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目標并不是完全私有化或外資化,而是怎樣在現有的產權框架下做得更好,讓銀行發揮更大的作用。改善銀行的治理結構,提升競爭力,這個目標與東歐和中亞地區的國有銀行改革目標從根本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改善中國國有銀行內部治理的道路上,海外上市是已經落實的重要一步。那么上市后的這些大型國有銀行是否真的能夠改變“體制病”呢?“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從產權結構還是治理結構來看,中國的銀行海外上市已經做到了形似,但要做到神似還要花很長的過程。”曹遠征說。 從形似到神似的主要障礙在哪里?上市后國有銀行又如何進一步改革? “海外上市只是一個契機。如果要改革、變成真正的商業化銀行,關鍵的問題在于國家銀行體系建設同國有銀行發展不要混為一談。”在他看來,國有商業銀行現在背負著兩個目標,一個是國家的金融職能,一個是銀行自身的企業價值最大化,這兩個目標有時是矛盾的,而且不一定能通過海外上市來解決。 曹遠征認為,國有銀行股價在海外資本市場一路飆升的背后其實是海外投資者搭了中國政府的便車。 “國家是不會讓工行、建行、中行其中任何一家倒閉,否則波及面太大,”曹遠征說,“不只是政府信用做后盾,國家也為這些大型商業銀行的改革擔負了很多成本,這些銀行的運營幾乎是無風險的,所以才會在海外受追捧,股價漲得那么快。” 既然如此,海外投資者又如何希望上市的國有銀行徹底擺脫同政府的“非市場化”關系?所以,海外上市不是國有銀行改革的救世主,過高的寄望是不現實的。 在特定的改革目標下,政府成為推動進一步改革的關鍵。曹遠征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國家的職能同商業化并不背道而馳,股份制同國有銀行的商業化也不矛盾,但是股份制同國家的職能可能有沖突性。 對商業化銀行,國家應退回到股東的角色范圍內,不應再負擔政策性保護,甚至在銀行經營不好的時候可以減持。國家有投資增值的意識,才能促使銀行參與市場競爭,從而借助市場之手推動改革。 在解決國家的政府職能和股東身份這個沖突時,更重要的是應該建立多層次的國家金融體系。“有國家獨資的政策性銀行,有完全的商業銀行,有合作型銀行,還有更小的微型金融等。” 中國投資銀行差在哪 在轉型經濟中孕育現代金融體系與投資銀行的角色密不可分。但是,與商業銀行類似的是,中國的投資銀行也存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是什么因素制約了投資銀行呢? 曹遠征的觀點是,中國的投資銀行有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是風險定價能力不強;其次是過去的券商更多依賴于交易型業務收入,特別是在二級市場的操盤,而不是投資銀行本身的業務。不過,讓曹遠征比較看好的是,“過去的三年經歷了證券業的大洗牌,現在這個情況大大改善,上市需要有能力的券商來完成。” 即便如此,中國的券商同國際頂級投資銀行依然有很大的差距。曹遠征認為要培養出中國的高盛和摩根,需要走國際化道路。 現在中國本土市場已經開始國際化了,但是只有外資機構進入中國,中國的投行連家門口的競爭都很難贏得優勢,更不用說走出國門了。何況投資銀行的國際化發展要很多年信譽的積累,一個美國上市公司靠什么理由來選擇一家中國投行做業務呢? “這是個重要阻力,但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是風險配置能力,投資銀行的風險配置方式是時點配置,在資本市場上要對沖掉。對國際大投行而言圍繞風險配置的主要業務并不是提供上市或再融資服務,而是固定收益業務,像衍生金融工具等。這些產品在開拓創新、分散風險當中需要國際市場提供更大的客戶群和更多的基礎性金融工具才能運作得開。”曹遠征認為國內公司恰恰在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弱。 “從風險配置能力就可以得出國際化的重要性,有了更大的發展舞臺,才能讓吃飯的東西更牢靠。而為了風險配置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中國的投資銀行要發展起來需要混業經營。通過混業經營才有可能開發出更多分散風險的產品。” 然而,混業經營到目前為止還是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一個相對敏感的話題。曹遠征也承認混業后一個重大問題是風險互相傳遞,雖然這已經成為國際金融發展的潮流,事關投資銀行的競爭力,但是中國改革的步驟和速度,都需要監管部門以及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的快速提升。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