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白津夫:警惕新一輪地區工業化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 01:05 中國經濟周刊
在以工業“強省”、“立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熱潮中,各地需要的是保持冷靜,把握理性。 ★文/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白津夫 近一段時間以來,圍繞今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的發展措施,一股地區工業化的熱潮正在各地涌動。 在一些地方政府換屆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紛紛提出要大力發展工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并且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實現跨越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此,應注意加強引導,防止地方競相工業化帶來的投資熱、上項目熱。 樹立正確的工業化思維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我國正處在全面工業化的過程中,加快推進工業化對于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仍占較大比重的國家推進工業化,面臨許多有悖于工業化常態的一些問題;加上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得我國工業化既不同于以往的工業化模式,也有別于其他國家工業化道路。 當前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一是要貫穿一個理念,就是科學發展的理念。工業化不是目的,只是一個發展過程,不能為工業化而工業化,工業化要落實在“以人為本謀發展”上。 二是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又好又快的原則。眼下,尤其要注重“好”的方面,因為一些地區的快速工業化已經引發一系列負面影響。 三是要突出一個主題,實現價值增長和質量增長。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從數量增長轉向價值增長,從注重速度和數量為主,轉變為注重質量和效益。現代產業競爭不再以規模論實力,而是注重價值份額的增加,企業競爭更是聚焦在價值增長上。順應這一大趨勢,工業化更應當突出以價值增長為主題,否則,工業化只能是做大規模、化掉利益。 四是要把握一個重點,以自主創新推動增長方式轉變。這是我國工業化要著力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也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所在。 認識工業化的新內涵 現代工業化已不簡單是實體經濟的工業化,而是包含科技、知識、文化、服務等新元素,表現出“超工業”的特點。 現代產業變革主要表現在:一是物質資源開發利用正在被非物質資源開發利用所替代,“知識成為先進經濟的核心資源”。二是實體經濟正在被虛擬經濟所替代,虛擬經濟不斷膨脹。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05年的數據,世界金融衍生品在外流通的名義金額總量達到了343萬億美元,是同期GDP的7倍多。三是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1980年-2000年間,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1%,中等收入國家達到61%,低收入國家達到43%。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我們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不能把工業化簡單地等同于加工制造業化,還要進一步拓展工業化的產業空間。 促進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相結合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我國同時面臨的雙重使命。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基礎,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加速階段。首先,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十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非農產業產值比重達到85%,年均上升0.3個百分點。2006年三次產業增值分別為11.8、48.7、39.5,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到88.2%。其次,城市化進程也明顯加快。從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間,城市率由11%增加到18%,年均提高0.28個百分點。從1978年至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年均提高0.77個百分點。從1998年至2005年,城市化率提高到43%,年均增長1.42個百分點,城市人口達到5.63億。未來15年是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據預測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47%,年均提高為0.8個百分點;202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60%左右。 因此,新型工業化必須與新型城市化同時推進,而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的結合點就是產業融合。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地區工業化的同時,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引導人口和產業向城市工業園區集中,“促進企業合理集聚、產業適度集群”,既形成了明顯的產業發展集聚效應,也增強了城市的實力和功能。同時,又很好地把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 提升地區工業化水平 加強工業體系建設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地區工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現在,在地區發展和地區工業化過程中,還沒有很好地重視加強工業體系建設,往往是“快”字當頭、項目掛帥,上了一些大項目或者引進一些大項目,但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的加工能力比較強,但是工業的體系化程度比較低,很難形成整體競爭優勢。應當看到,現在國家間競爭不僅是企業加工制造能力的競爭,重要的是產業體系化的競爭。地區發展也是一樣,構筑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會形成整體競爭能力。我們一些地區產業集群已經初具規模,但多是一些企業的空間集合,缺乏內在的聯系,體系化程度很低。應當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努力提高產業體系化程度上,圍繞重點企業和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地區工業化水平。 降低工業化的成本 加快推進工業化必須樹立成本意識,特別是在工業化中后期,更要把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努力實現低成本的工業化。 一是不能以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為代價推進工業化。一個時期以來,我國低成本工業化和低成本城市化,主要靠的是土地等資源要素的低價格,顯而易見這是難以為繼的。當我國進入高增長高成本時代,能源資源是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節約能源資源既是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工業化的關鍵環節。 二是不能以犧牲農業為代價推進工業化。長期以來,我們在工業化過程中,是以農業積累資金來支持工業經濟發展,并且在國民經濟的交換過程中,形成比較明顯的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直到現在這種狀況仍在不同程度地得到延續,并且進一步擴展到分配領域。如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工業企業,勞動力成本比較低,但所創造的高額利潤大部分轉化為投資者和經營者的收益。這種情況不能再持續下去了。新型工業化就是要進一步協調工業發展和農業發展,通過工業支持農業,形成產業間的高度融合,整體提高產業發展的水平。 三是不能以環境為代價推進工業化。保護環境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由于長期粗放增長,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出現,成為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要把保護環境放在首位,加大環保調控的力度,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 理性推進工業化 一是不要大興工業化之風。地區間不能攀比工業化,興起新一輪的工業化熱。去年以來,各地重新興起工業化的熱潮,包括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都把加快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盡管有的地方打著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旗號,但實際上工業化被簡化為上工業項目。如江西省會昌縣出臺的一份“實施意見”稱,從2006年起,連續三年作為“主攻工業年”。2006年力求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億元,比上年增長44.11%。 二是不能搞政績工業化。不能把工業化的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頭,以工業化論英雄,用工業化進度考核政績。這勢必會把工業化引向他途。 三是不能盲目追隨工業化。對于一些發展較慢的地區,不能重復一些發達地區工業化的老路。否則,不僅缺乏條件,而且也會付出加倍的成本。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