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羅奇:拿中國當替罪羊是美國最大的錯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 14:35 南方周末
□史蒂芬·羅奇 -文章提要 觀點:華盛頓已經把美中貿易關系政治化到了危險的境地。(1)前所未有的儲蓄短缺使美國過度注意貿易赤字;對華貿易失衡是儲蓄不足自然而來的苦果。(2)“調整”人民幣匯率不能解決美國或中國的問題;它不能填補美國的儲蓄缺口、也不能解決美國過度消費引致的過度進口問題,而且還可能給中國仍未成熟的金融體系造成沖擊。(3)美國工人承擔著的空前壓力對華盛頓的反華立場起著重要的作用,這說明美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對被信息技術激活的超高速全球化做好準備。(4)美國的政治家和政策制定人錯誤地把中國視為一個功能完善的市場經濟體;但是混合著國有和私有模式的中國經濟體仍處在轉型中。 影響:中美兩國需要采取步驟,緩和因貿易關系緊張而引起的不安:(1)中國應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時繼續推進金融改革。(2)美國應鼓勵國民儲蓄,投資人力資本以及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 風險:對比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半期的責難日本浪潮,當前的責難中國浪潮引發的后果要更為嚴峻: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將把世界引領到災難邊緣。 美國的政治家們正面對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推動人民幣升值是否真正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有助于緩和當今美國明顯的經濟、社會及政治憂慮?以我的觀點,答案是堅決否定的。 大多數美國勞動者正在感受到巨大的工作及收入保障壓力,他們認為這應該完全歸咎于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而中國在美國總體多邊貿易逆差中占到29%,正是罪魁禍首。 在我看來,對于美國,更大的問題可能不是美中之間的貿易失衡,而是美國國內儲蓄的空前不足。過去3年,美國凈儲蓄率達到歷史低點,僅略超過1%。除了從國外進口剩余儲蓄,以滿足其對增長的需求,美國別無選擇,而獲得國外資本的惟一方式是利用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及貿易逆差。這些逆差的分配遵循相對優勢。中國完全符合這個方程式,即作為剩余儲蓄的提供者,也作為低成本并且日益提高質量的貨物的原產國。我不相信升值的人民幣會迫使美國人更多地儲蓄。如果華盛頓依賴這種“補救方法”,它所能期待的最佳結果是將美國多邊失衡中的中國部分轉移到其他地方。 另外,美國的貿易問題是一個過量進口的問題,而不是出口不足。截至2006年第四季度,貨物進口比貨物出口高73%。在我看來,進口高漲是過度個人消費的結果。過去5年中,消費者開支占美國GDP的份額從1975年至2000年的平均65%上升到70%。當前,美國勞動力收入的增長異常疲軟,私營部門薪資為4250億美元,低于以前各經濟周期的標準。 在這一情況下,美國消費者日益從資產增值的財富交易中支付消費及儲蓄的費用。以收入為基礎的個人儲蓄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以來首次下降至負數,過度消費及其導致的過度進口高漲是美國宏觀儲蓄失衡的主要原因。我不相信更高的人民幣-美元匯率會以任何方式緩解這種失衡。 誰在補貼誰 將中國作為替罪羊是這場爭論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儲蓄不足的美國寧愿指責中國而不愿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正是聯邦儲備局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制造了這個問題。 去年12月在北京的一次講演中,伯南克斷言中國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中國利用這種低估為出口企業提供了“補貼”。使用“補貼”一詞具有很高的煽動性。實際上是通知中國,美國最重要的宏觀政策制定者相信人民幣貨幣政策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世界貿易競技場上的不公平優勢,導致中國經濟、美國經濟及更廣泛的全球經濟的失常。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對中國貨幣政策及改革狀況的非常偏見性的評價。它無視人民幣政策制定的背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有對出于所謂的補貼而使美國得到的利益表示任何感謝。 究竟是誰在補貼誰?在伯南克的批評中,忽略了中國大量購買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這一事實。盡管具體數字被嚴格保密,但人們一致認為,中國1萬億美元的官方外匯儲備中的約60%-70%被投入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中國現在以每年2000億美元的速度積累外匯儲備,這意味著每年新購買至少1200億美元的以美元計價資產。沒有中國對基于美元的資產購買,無疑美元將貶值并且美國的利率將更高。實際上,這意味著中國正在補貼美國利率,即向美國借款者及投資者提供折扣融資及充分估價。 中國對美國還有另一項補貼。如上所述,作為一個低成本并且日益提高質量的生產國,中國實際上對美國家庭的購買力也在提供補貼。停止與中國的貿易,貿易逆差就將出現在別的地方,而毫無疑問那將是一個成本更高的生產國。這對美國消費者而言將等同于提高稅收,即減少美國目前正在享受的與中國貿易帶來的補貼。 我們可以無休止地爭論中國貨幣的適當價值。經濟學理論強烈表明,具有較大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的經濟體通常具有估值偏低的貨幣。中國在這一方面顯然符合條件,就像日本、德國及許多中東石油生產國。中國當然了解這方面問題。通過在19個月以前轉變為一種新的貨幣體制,中國的政策制定者明確承認需要更加市場化的外匯機制。從那時起,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大約5%,盡管沒有許多美國政治家要求的那樣多,但至少是一種正確方向上的行動。反對冒險的中國政策制定者對謹慎地管理貨幣升值持堅決態度。在我來看,鑒于中國高度分散的銀行系統及資本市場仍然相對不發達的現實,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完全靈活的外匯機制可能產生的潛在貨幣波動性,對于不發達的中國金融系統可能產生非常大的破壞性影響。這是中國最不希望的。 伯南克主席對中國通過維護低估價值的人民幣補貼其出口競爭力的批評,完全忽視問題的另一方面,即美國也從中獲得利益。 保護主義者的土壤 我發現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及政治家令人不解地對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知之甚少。所想象的威脅因此被夸大。但這不是美國第一次這樣做。在許多方面,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打壓日本與今天的打壓中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人對這種比較感到安慰。他們希望近20年前的結果代表今天可以期待的結果,這是多么狂妄的恫嚇。 首先,存在主要的規模問題。中國的雙邊失衡目前大約占美國GDP的-1.9%,比20世紀80年代后期-1.2%的日本峰值份額高出50%以上。這樣,中國因素看起來比以前的日本威脅大很多。這更增加了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憂慮。 然而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認識。指責中國導致美國貿易逆差,忽略了兩個關鍵問題:首先,如上所述,儲蓄不足的美國經濟必須從國外進口剩余儲蓄以促進增長。其次,通過與中國形成的最大逆差,美國獲得了低成本、高質量產品。 再有,從中國銷往美國的貨物中,令人驚訝地只有很小一部分反映中國境內的附加值。斯坦福大學教授劉遵義調查表明,中國對美國出口中只有大約20%反映中國國內成分;剩余部分包括從中國貿易伙伴———主要是亞洲其他部分的國家進口的零部件。這說明中國更像是組裝廠而不是制造廠。在向美國成品出口的不成比例的份額中,更多地反映出中國只是組裝線上的最后一個環節,而不是其他問題。 雖然對中國因素的認真分析會讓人們對于美國逆差的集中度有客觀的認識,但是美國勞動力隊伍承受的壓力之大是毫無疑問的。我猜測一定另有原因,那就是美國國民收入在資本和勞動之間分配的巨大差距。美國公司正前所未有地繁榮發展,其利潤攀上了50年來的頂峰,共占國民收入的12.4%,而美國工人卻在競爭擠壓下日益孤立,其工資滑落到50年來的谷底,只占國民收入的56.3%。這與八十年代后期抨擊日本時的情況大不相同。那時候,資本和工人都面臨著壓力:公司利潤占國民收入的7%左右,大大低于上一個十年的10%,而勞動力占58%,也顯著低于八十年代早期的60%。20年前,資本與勞動力能夠風雨同舟,但在今天,他們卻在為不同的目標而努力。 那時和現在之間還存在可能加重美國勞動者憂慮的其他差別。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所發現的對手日本是一個富裕的發達國家,它支付給其勞動者的工資與美國勞動者工資具有可比性。今天,定位的對手是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其制造業勞動者的小時工資僅為美國制造業勞動者小時工資的大約3%。另外,20世紀80年代的競爭壓力是一種緩慢發展的對于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壓力。今天,IT技術已經讓公司業務的大規模外包成為可能,而丟失工作的危脅也同時從制造業擴展到曾經不可貿易的服務業。與收入分配中增大的不平等結合,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勞動者的憂慮因素現在被夸大的程度遠比20世紀80年代后期大很多。 當然,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美國在政治上的強烈反應。(作者為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經濟師。本文是羅奇2月13日提交給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國際貿易小組的特別報告,原題為《美中貿易關系的政治化》,本文也提交給了3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學術峰會”。經作者授權,本報摘要發表。)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