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貿易摩擦要戰略調整不能依靠匯率變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18:46 新浪財經
12月29日16:00—18:00,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起的“第四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第6場在北大CCER萬眾樓舉行。本場論壇討論的主題是“新貿易形勢下的全球戰略展望”。
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盧鋒教授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新浪財經做為聯合舉辦方已連續三屆網絡獨家報道了經濟展望論壇,今年為第四屆報道。下面是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的發言。
李稻葵:這個是核心問題了,完全同意剛剛盧鋒教授的分析,就是說咱們中國到目前為止在走一條新興的工業化效果的發展道路,在搞加工貿易。但是我的問題是什么呢?中國跟新加坡相比、跟韓國相比、跟臺灣地區相比,中國經濟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玩這個游戲,搞加工,希望我們的產業升值,如果按這個路子走的話怕走不通。為什么?現在我們還沒有怎么樣子利用我們的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勞動力,就已經成為全世界的貿易第三大國,馬上成為第二大國,再過十年成為第一大國,已經引起了這么多的貿易摩擦。如果靠著自然市場的調節過程,靠著我們的產業升級,把加工轉給印度、轉給越南、柬埔寨,這個恐怕道路太長了,在這個過程中會引起很多很多的貿易摩擦、引起很多很多的關注,以至于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多很多的干擾,造成很多很多的福利損失。所以我覺得我們既然是大國家,我們一方面要在國際貿易繼續按照這個路子走,但是一方面還要把注意力放在開發自己的國內市場,我們的中部、東部、西北就是三個世界嘛,這之間就可以進行很多貿易開發、進行一些經濟發展。
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恐怕要有意識的在貿易問題上采取一些比韓國、比新加坡、比日本他們更積極的調整政策。比如對于主要貿易伙伴,尤其像美國這樣的,地位非常特殊的貿易伙伴,恐怕要采取特別的措施,要減少跟他們的貿易順差。比如說我們定期的還是到美國進行采購,但是采購不能是臨時性的,要制度化,尤其要采購那些在美國國內政治里面對他的政治很有影響的那些州的產品,包括農產品,有意識的把他的產品買回來以后不見得用于我們自己的使用、不見得跟我們的農業進行競爭,我們可以加工成能源產品,生物柴油、乙醇。只有這樣子更加積極的、更加有針對性的、更加主動的管理中美之間的貿易,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很多很多的貿易摩擦,我認為光是動匯率,光是指望匯率浮動、指望匯率升值,在短期內、中期內來調節中美的貿易摩擦,我覺得恐怕是不合實際的。我看過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我沒有方面仔仔細細的做計量經濟學調整的研究,他發現匯率的確對中美貿易的順差有影響,凡是做仔細研究的都沒有這個結論,有這個結論的一般都是他在某些技術方面沒有處理好。大家看日本的經濟曾經有20%的升值,但是兩年以后仍然是貿易順差,所以對貿易問題要進行戰略型的調整,不要指望匯率調整。匯率要我說就應該在未來10年、15年、20年之內保持一個緩慢升值的態勢,正是這樣一個緩慢升值的態勢對整個經濟最有利,在緩慢增值的態勢下我們的人民幣才能最容易走向國際,才能在相當程度上避免國際收支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