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曹遠征:金融開放的競爭圖景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16:09 《新青年·權衡》雜志
金融開放把國際先進的金融理念和金融運作經驗切切實實擺在了中資銀行家門口。它會帶來模仿效果,帶來細節上的競爭和改善 □ 李英強本刊記者 -2004年開始的這一輪銀行改革,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細則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開始施行。開放將給中國金融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中國是否存在金融危機的風險?金融改革是否會得到促進?⋯⋯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新青年·權衡》(以下簡稱《權衡》)記者采訪了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先生。 中外銀行各有所長 《權衡》 :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人民幣業務以后,會不會有大量的居民將存款轉移到外資銀行去?徐滇慶教授認為只要有10%的新增存款分流到外資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就可能會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認為可能會引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曹遠征 :不會。徐滇慶的理論是正確的,但是實際情況是:第一,外資銀行沒有這個企圖,因為吸收居民存款的成本非常高;第二,中方有政策限制,杜絕了用利息競爭存款的可能,即使外資想要參與競爭,也不會有實際優勢。 《權衡》 :外資銀行在利率方面確實難有作為,但是國有銀行曾經積累了數以萬億計的壞帳,服務質量也一直為人詬病,而實力雄厚、管理優良的外資銀行,會不會因為信譽和服務方面的原因對中國的居民和企業更有吸引力? 曹遠征 :相反。中國的老百姓會更相信中國的銀行。為什么呢?首先,外資銀行收費太高,對一般老百姓服務太貴。再者,企業信譽有一個本地化的問題。老百姓要把錢存到你這個銀行,他需要熟悉、了解、相信你。在這方面,外資銀行處于劣勢。外資銀行要在吸儲方面更有競爭力,還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本土化過程。 《權衡》 :綜合起來看,未來的國有銀行和外資銀行同臺競爭的前景將會是什么樣的? 曹遠征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在網點存款業務上基本不存在競爭,中資銀行憑著現成的數萬家營業網點占據絕對優勢。要辦一個網點成本是很高的,外資銀行不可能在這方面與之競爭。外資銀行將來會經營人民幣業務,但是其人民幣來源肯定要從中國銀行業上去攬,要從市場拆借;他們也會有一些有大客戶存款,但是在零碎的吸儲業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競爭力。 第二,貸款批發業務是上有強烈競爭的。對大客戶的競爭很激烈,目前看來中資銀行勝算的可能性還比較大。畢竟是本土運營商,還有一些傳統的關系,言勝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將來這個市場肯定會有所分割,是競爭的主戰場,中資銀行也應該能保住相當的份額。 第三,在創新業務上,形勢對中資銀行很不利:首先,外國銀行都是混業經營,可以交叉銷售降低成本,競爭力比較強 ;它可以給客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而不像我們每一項都得分開去做——目前混業經營在中國是不允許的。其次,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的技術水平也不如人。再次,我們的匯率和利率沒有放開,風險定價能力很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能不能準確定價,是現代銀行最核心的能力。這三個問題都比較嚴峻,所以中資銀行在創新業務和綜合服務方面不容樂觀。 限制外資主要是為了防范金融風險 《權衡》 :在《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細則中,有一些特殊的規定,如外資銀行分行不允許經營單筆100萬元以下的存款;外資銀行經營普通人民幣業務須在國內注冊法人等。從監管機構的角度看,這些規定的作用是什么? 曹遠征 :這是風險防范的要求。子行相當于子公司,而分行則相當于分公司。分公司只是一個分支機構,本身什么都沒有,不能獨立經營。子公司才是有抗風險能力的。而且如果一旦有了風險,還可以把它切斷。 至于單筆存款數100萬以上,其實限制不限制都沒有用。因為外資銀行不可能做100萬以下的,居民存款基本都不做,他只能做大戶存款,對于大戶存款來說100萬是最低限制。其實中資銀行都不太想做居民存款,小額存款成本很高。對于外資銀行來說這一條不是什么限制,在商業選擇上,我要是銀行行長,肯定也會去做大客戶。 《權衡》 :外國銀行分行不可以從事銀行卡業務,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曹遠征 :還是為了防范風險。分行沒有資本充注,不能承擔風險。外資銀行總行如果在中國發信用卡,風險在國外,由于不是中國的機構,中國法律監管不到那里。子行至少8%的錢是放在中國,如果發卡失敗,可以破產,可以注銷。而分行是沒有儲備金的,如果擴張得很大,很容易出現風險。 《權衡》 :如果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像花旗銀行規模這么大、經營了這么多年的銀行,如果在境內以分行的形式從事人民幣業務的話,也會有風險嗎? 曹遠征 :不知道,但是至少是有可能的。花旗這種大行可能不會出現這種事,但是法律設計必須比較嚴密,很多能想象到的風險要加以防范、杜絕。銀行所有的業務都是負債業務,所有存款都是負債,靠發放貸款最后來清償這種負債,如果貸款與存款之間出現虧損,就要使用資本金來彌補。如果一分錢資本金都沒有,稍微一個金融風險,都會變成社會的風險。所以必須得8%的資本金預存在那兒,你的規模才可以做大。 股改上市是革命性變化 《權衡》 :在過去兩年間,幾大國有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公開上市。您認為這些舉措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國有銀行的經營機制? 曹遠征 :2004年開始的這一輪銀行改革,實際上一石三鳥地解決了三個問題:第一,重新梳理政府與銀行的關系,政府作為股東出現,不再對國有銀行承擔無限責任;第二,國有銀行完全變成企業,按照上市公司、股份制企業來運作;第三,為獨立的第三方監管創造了條件。 從這個意義來講,我認為是革命性的轉變。我們不否認這個轉變的過程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問題。但是國有銀行的商業化經營的基本方向已經確定,而且是有制度保障的。特別是在海外上市的銀行,股東約束已經出來了,經營上再也不能隨心所欲。這使得它具備了跟國外商業銀行競爭的一個最起碼的條件。競爭的勝負現在還不敢過于樂觀,但是至少具備了上場的資格,而過去根本沒法跟人競爭。 《權衡》 :在國有股份仍然占據絕對比重、企業領導仍然由政府或準政府機構任命的情況下,國有銀行過去的弊端能否祛除?這是否類似于國有大型通信企業,雖然也是海外上市企業,政府依然可以把幾個企業的領導人換來換去,依然存在行政對于企業的強力控制。銀行的情況會有什么不同嗎? 曹遠征 :有不同。在中資銀行的門口,就有一堆洋行。金融市場的競爭,是在國際規范下開展的競爭。這就跟通信行業不一樣,盡管它出讓了一部分股權,但是市場不開放,企業并不面臨和國外企業的直接競爭。 打個比方來說,一家飯館的老板不關心經營狀況,但是店小二會關心。他會說旁邊開了一個飯館,服務比咱們強,老板咱們趕快再推出個新菜吧,再搞點優惠措施吧,不然客人全跑到旁邊的飯館了。如果老板遲遲不改進,店小二說算了,明天我到那家店去干了。這個時候老板會明白,人走了他的店就開不下去了,必須進行改進和創新。我覺得這個競爭才是最重要的。這是面對面的非常激烈的競爭,它會推動制度變遷,使之向更合理化的方向走。 《權衡》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金融開放必然促進金融改革,會推動金融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繼續深入? 曹遠征 :那肯定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流程在改造,更多地面向客戶需要,服務質量開始改善,競爭意識開始提高,產品創新的動力開始出現。至于產品做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那有很多外部的原因。 金融改革的當務之急和未來趨勢 《權衡》 :也就是說現在依然有很多外部因素在制約金融服務的持續改善。從完善金融市場,提高金融市場化水平的角度來看,現在我們比較迫切的事情是什么? 曹遠征 :我覺得兩件事必須做:第一,利率市場化;第二,積極穩妥有步驟地推進綜合經營。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利率市場化,就不可能有風險顯示,就不可能有風險定價;如果沒有風險定價能力就無法進行產品創新,就談不上綜合經營。而如果沒有綜合經營,沒有豐富的合成產品,對一個客戶只能提供零散的服務,肯定留不住客戶。 《權衡》 :現在這兩方面的發展條件如何?監管當局和金融企業是否都有這方面的意識? 曹遠征 :我認為意識都是具備的,有的是條件不完全具備,有的是能力不完全具備。比如說利率市場化,大家都是有共識的:搞市場經濟,資源配制以市場為基礎;資本的價格就是利率。利率不市場化怎么會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呢? 但是利率市場化面臨很多限制條件。舉例而言,目前金融監管的措施之一是為了防止熱錢流入,所以要使中國的利率保持比美國低兩個百分點。這樣人民幣升值如果不超過兩個百分點,外資不能通過倒騰人民幣賺錢。利率政策的效果是很明顯的,現在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主要是貿易順差的貢獻。這個比例在2006年1—10月份,大概是65%,這說明熱錢進來的很少。所以,目前利率是被匯率焊接在一起的,是調整匯率的工具。在匯率不自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是不能單獨實現的。 混業經營是一個風險問題。1993年以前,我國銀行金融機構也是混業經營的。1993年經濟過熱,金融秩序混亂,一下把大量的錢滾到房地產上去。所以此后開始禁止混業經營。如果風險管不住,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斷開。為什么現在又有混業的傾向呢?由于計算機技術的使用,風險可以觀測和集中處理了,銀行內控機制也健全了,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了。放松管制的條件也就具備了。對中國來說,混業經營的條件已經具備了,是否放開取決于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監管能力如果不行,最好還是分業。 《權衡》:2006年即將過去,您認為2007年的金融市場會出現哪些大的變化和趨勢? 曹遠征 :第一,金融開放的意義非常深遠。這個深遠意義不是大家一般所說的,而是對制度建設的深遠影響。它把國際先進的金融理念和金融運作經驗,切切實實擺在中資銀行家門口了。它會帶來模仿效果,帶來細節上的競爭和改善,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二,綜合經營發展的勢頭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人和機構會呼吁這件事,在部分領域中間會有某種放開。 第三,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轉好,很多金融品種為混業提供了試驗田,一些交叉銷售和綜合性的產品也會在這個市場經營,資產證券化等等這些都會出現。因此也給監管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四,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國內銀行競爭力的提高,特別是外資銀行這種“鯰魚效應”,會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進程。 總的來說,所有這些將開啟一個人們對金融理解的新時代:金融業是經營貨幣的服務企業,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理解的“搞錢的地方”。金融業是風險的配置和管理機構,而不是傳統的融資機構。它的職能就是給缺錢的人提供錢,但提供的品種會多種多樣。利率市場化和金融業綜合經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