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演講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17:14 新浪財經
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演講 秦曉(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關于“走出去”的問題,我覺得眼下討論的集中點是一些要素的比較優勢,還有一些法律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問題,我覺得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今天想講的是一個政府和企業這兩個不同角色的功能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也值得關注。因為“走出去”有兩個主體,一個是政府,一個是企業,這兩個主體處于不同的層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的動因、目標函數、行為取向都不同,應該有所區分。 先說政府,我覺得“走出去”作為一個戰略高度來提,特別是作為一個國家戰略高度來提,不太恰當,應該是一個政策層面的,它是一個政策的調整。剛才邵主任講了,改革開放我們既引進來,又“走出去”。本來戰略中的題中應有之意,現在無非是從限制企業海外投資到鼓勵企業海外投資,這后面發生了國內國外諸多的變化,我就不重復了,所以我自己的看法是一個政策的調整,而不應該把它上升到戰略的高度,因為在我們國家,畢竟還是一個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政府一提戰略,下面就舉國動員,大家容易盲從,或者是偏離理性和商業取向,這個現象也是發生過的。 第二,政府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國家雙順差,資本項下和經常項下的雙順差,說“走出去”可以緩解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可以有所作用的,但是我認為這個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為雙順差是一個結構性和基礎層面的問題。從資本項下來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怎么說,資本的凈流入總是大于資本的凈流出,否則不叫發展中國家。從經常項下,我們國家出口50%是加工業,加工業就是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如果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沒有利潤的話,就沒有人做這個事,有利潤,這就叫順差,所以這兩件事我們預想未來很難根本改變。這兩件事的本質,第一是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結果,剛才龍部長還有沙琳?巴爾舍夫斯基女士講到這個問題。第二就是中國的城鎮化,城鎮化需要解決大量的農民就業,這個就業是中國市場養不了的,要靠國際市場來養,所以國際收支平衡應該從這個角度來說。投資和消費不協調,實際上相當一大部分投資變成外國消費,這實際上也是平衡的;A層面的問題和結構層面的問題不能寄希望中國企業“走出去”能根本改變,會有作用。 第三,能源和戰略安全。首先能源和戰略安全這個概念被大大地擴展和擴張了。我覺得中國的崛起,世界經濟的復蘇,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提高了,使得在一段歷史時期之內,供求關系失衡。這個在過去歷史上也發生過的,至少可以在我們預見的未來沒有什么危機的問題,這個市場最終會做出調整。無非有一段APEC限產保價,前一段是限能保價,能力沒開發出來。當然石油總是全球關注的問題,政府也應該關注,但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我想是兩個層面,一個就是要和供應頭建立正常的、友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另外參與國際組織,防止一些非商業因素去影響能源的供應。 另一方面的任務也有,比如一些大的項目,像跨國的天然氣管道,LNG的運輸,國家能源的儲備,還有國家能源戰略儲備,這些都是應該參與的。至于企業到國外去買上游產品的石油也好、礦產品也好,這個是不是和我們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或者原材料供應短缺直接相連呢?我認為不是直接相連的,企業的行為是一個商業性行為。如果是一個企業他是橫向擴張的,他本來就經營某一種產品,比如經營石油的,他去買油田無非是擴大市場份額。他是通過商業利益算出來的,他認為擴大市場份額對增加他的市場競爭力有好處。他買了油,那些油也都是我們叫做可交易性的初級產品,在當地賣了,也不會運回來的。如果是上下游一體化的,比如上游開煉油廠,下游去買的話,可能會運回來,這兩種情況都是企業的行為。國家不應該把能源安全,這樣一個帶有國家行為的或者是政治行為的使命委托給一個企業。不管是私人企業還是國有企業也好,企業干這件事也不要隨便帶上我是為國家干的,我是為國家能源安全干的。 另外,去買了資產以后,就可以保證穩定的價格和穩定的供應,我覺得這個話說的也不太準確。上下游一體化企業,買上游資產,比如說買煤然后去供電,買氧化鋁去煉鋁,買木材去造紙漿,這是一體化,這是避免重復的談判,使得交易費用高,使得有個穩定的供應。最后,他要用轉移價格,使得最終產品的價格比較好,但是轉移價格調整的空間非常有限,只能避免短期的波動,不會改變長期的波動。如果發生了供應國的國有化,或者說戰爭,或者是封鎖,也一樣供應不了。所以,我覺得無論對供應還是對價格來講,這個作用不能被夸大。也就是說中國的能源問題,除了我們自己的節能工作以外,我覺得主要還是應該依靠貿易。去購買資產是一個輔助的方式,不是主要的方式。這是從政府角度講的,當然政府最主要的應該提供一個政策框架和服務機制。所謂服務框架,就是服務管制放松,拿外匯去投資,審批放松,別去卡這么死;所謂服務就是提供培訓、咨詢,提供信息這些工作。 對于企業,我們國際化經營或者“走出去”,現在還到不了一個跨國公司的概念。我們講幾種動因,幾種模式,一個是所謂市場導向,從全球看,到海外投資,FDI是市場導向,去那兒投資,把產品推到那個市場上去了。一個是產品導向的,比如當年日本希望購買一些資產,出一些產品來獲取資產。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利用當地的網絡,利用當地的品牌。現在的貿易,第一,已經超越了互通有無,第二,跨國公司的驅動也已經不完全是一個市場導向或者是一個產品導向、技術導向,我覺得是一個資源配置導向,就是它的全球配置資源。因為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后,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以后,他可以在全球配置資源。也就是說中國加工業就是全球配置資源的一種代表,進來東西再出去,跟中國市場基本上沒有什么關系。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基本上還是前幾種,還沒有到資源配置導向的行為。當然,對于不同的導向,應該有若干個關注的問題,我今天就不展開說了。我覺得我們國際化、“走出去”的步子剛剛起步,路還很長,需要更多的理性的思維和經驗積累。謝謝! 主持人楊大明: 謝謝秦總的發言,由于時間關系,他其實今天沒有展開講,大家拿到的一本《財經》2007預測與戰略,其中收入了秦總的一篇文章,專門講“走出去”戰略,大家可以看一看。接下來有請李東生先生,李總應當是大家很熟悉的企業家了,請他來發表他的精彩觀點。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