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收入分配:關注平等并不等于強制性分配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 05:00 21世紀經濟報道
夏業良 收入分配(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直是經濟理論的關注中心,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托馬斯·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主要關注要素收入(即生產、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這幾種主要生產要素)的分配。現代經濟學家也強調這一問題,但是更加關注的是個人與家庭之間的收入分配。重要的理論與政策思考包括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一個共同體內部的收入分配也許可以通過洛倫茲曲線(Lorenz curve)來展示,它與收入不平等的測度(比如說基尼系數)緊密相關。在美國,最高收入的兩大群體所獲得的收入超過中下層60%人口的收入總和。然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并不像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那樣明顯。因為美國勞動收入的大部分落入中產階級手中。 所謂收入分配,就是對一定時期的生產成果進行的分配。收入分配的類型分為國民收入分配和個人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有兩個層次: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國民收入在生產過程的當事人之間的分配。 經過初次分配,國民收入分解為勞動報酬、企業收入、政府收入(間接稅);再分配是初次分配基礎上的再次分配,又稱第二次分配。再分配的基本途徑有:(1)國家憑借行政手段進行的強制性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賦稅制度(所得稅、遺產稅等)和財政轉移支付。(2)自愿性的再分配,如捐助、贈與等。 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測度 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Corrado Gini)于1922年根據洛倫茲曲線提出。基尼系數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數為1,表示絕對的不平均。在這一區間,該數值越小,社會的收入分配就越趨于平均;反之它越大,則表明社會收入的差距越大。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 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社會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0.4-0.5為“差距偏大”,0.5以上為“高度不平均”。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并以A除以(A+B)的商來表示不平等程度。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茲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數也越大。 圖中,OM為45度線,在這條線上,每10%的人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稱為絕對平等線。OPM表明收入分配極度不平等,全部收入集中在1個人手中,稱為絕對不平等線。介于兩線之間的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就是洛倫茲曲線。它表明:洛倫茲曲線與絕對平等線O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等;與絕對不平等線OP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差距擴大并不等于“兩極分化” 依據全國城市住戶調查收入分組資料,計算出的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88年為0.23,2000年為0.32,這說明1978年我國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不大,平均程度較高。1988年以后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已經開始拉開,1992年20%的高收入戶的人均收入與20%的低收入戶的差別由1991年的2.6倍擴大到2.8倍。2000年以后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從地區差距看,2003年東部地區人均GDP分別相當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的1.91倍和2.38倍。200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3.2∶1,加上各種福利差距,實際達到6∶1。 我國目前低收入及中低收入者占總人口的80%,中等收入者也僅占15%。2004年,占城鎮居民20%的高收入群體獲得了城鎮全部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而占城鎮居民80%的中低收入群體只獲得了城鎮全部可支配收入的60%,收入分配嚴重地向高收入群體集中。據曾參與分配制度改革問題調研的全國政協委員李永海等人調查,10%的最高收入家庭,和10%的最低收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已經擴大到8.8倍。 撇開影響收入分配的公有制方面的因素不談,僅就收入分配差別的程度而言,參照私有經濟社會的經歷看,至少基尼系數要達到0.5以上的水平才算得上是兩極分化了,而我國即使各種財產及非法收入的影響都計算在內也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趙人偉、李實等人通過引入兩極分化的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來加以驗證。他們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一書中通過對1986年到1995年各年的城鎮居民抽樣調查的分組數據進行計算,發現其中只有一年(1988年)同時通過了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認為,進入1990年代以后中國并沒有出現兩極分化的問題,認為主張“兩極分化”論點的學者大多數是將“兩極分化”混同于收入差別擴大。 居民收入來源于多種途徑。居民擁有的勞動能力、資產、社會關系等的差異往往會帶來收入差異。比如各部門壟斷程度的差別、政府對就業和工資水平的直接干預等。資產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居民擁有資產的數量與種類以及資產獲得渠道的差異(比如企業內部股等)。 轉移性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居民所在單位的收入、福利偏好以及政府的福利政策、居民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倫理傾向、居民個人的社會關系、居民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倫理偏好等。 總之,收入分配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經濟問題,不能簡單地通過一兩種測度辦法加以判斷,有關收入分配(或者收入分布)的經濟理論也仍然處于爭論和發展之中。 (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講人推薦參考書目: (1)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趙人偉、李實《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3)Gordon Tullock, Public Goods,Redistribution and Rent Seeking, Edward Elgar 2005 (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