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茅于軾:大學擴招帶來了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09:54 《新青年·權衡》雜志
現代社會中大學教育漸漸地成為一個公民的基礎要求。并不是只有某些職業才需要大學畢業生,而是所有的職業都由大學畢業生承擔 □ 茅于軾 著名經濟學家 我國大學擴招七年以來,大學在校人數,大學畢業生都大幅度增加。1998年,擴招前一年,大學招生107萬。1999年,擴招的頭一年就多招了50萬。去年招生已達到500多萬。從1998年到2005年的七年里招生人數增加了四倍,年均增加22%,大大超過人口、經濟、基礎教育等的增長速度。大學生人數增加本來應該是好事。但是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畢業生的工資下降,引起對擴招的懷疑。對此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大學生質量降低及就業難 首先,我們假定其他條件統統不變,光是擴大招生,看看會發生什么變化。這是經濟學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在數學中就是偏微分分析法。 所謂其他條件,包括中學的教育質量和大學的師資力量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如果中學的教育質量不變,那么擴招就是把原來錄取不上的學生錄取了。比如原來錄取的分數線是550分,現在降低到500分。這樣勢必造成部分大學入學學生的質量下降。反過來看也一樣,解放前中專生的質量特別高,甚至高于現在的大學生,其原因也是因為招生的人數少,百里挑一,因而質量高。現在大家埋怨大學生質量下降,這肯定和擴招有關。特別是如果中學教育力量的改進跟不上擴招的速度時。 其次要談到大學教育的力量。如果師資力量不變,擴招的結果就是大學容納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老師的人數明顯不足,導致教學質量降低。擴招相對比較容易,而擴大大學教育的師資力量卻遠非易事。培養一位大學老師不是一兩年能夠做到的。少說也得五六年。擴招以前大學的師資力量基本和招生人數是匹配的。現在忽然增加了許多學生,馬上顯得師資不夠。所以擴招以后各大學偏普感覺師資嚴重不足,紛紛設法進人,形成大學師資的激烈競爭。 再就是就業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如果也不變,那么大學畢業生肯定會發生就業難的問題。市場沒有那么多的需求,而畢業生卻增加了,多余的畢業生往哪兒去?這幾年發生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看來和擴招有關。 所以說,如果其他條件都不變,擴招的結果只能是大學生質量的降低和畢業生就業難。但是事實上大學擴招已經引起了一系列的變化,從中學到大學都因為擴招而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是因為大學擴招而引起的。沒有大學擴招這些變化都未必會發生。 對中學教育的影響 大學擴招對中學的影響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其實這個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為擴招,中學畢業后考進大學的機會增加了,大家上高中的積極性大大地加強。所以大學擴招帶來了中學的擴招。大學擴招的前十年,1988年到1998年,高中的在校生只從746萬增加到938萬,十年中增加了192萬人,平均年增率只有2.3%。而高中畢業的人數十年中只從251萬增加到252萬,只增加了一萬人,幾乎沒有增加。這和同期的經濟發展完全脫節,是我國教育工作中的一個倒霉的奇跡。 在這段時間內,高中在校人數增長超過畢業人數增長也說明了輟學的比例很高。然而擴招后從1988年到2004年的六年中高中在校人數和畢業人數都迅速增長。在校人數從938萬增加到2220萬,年增率為15%。高中畢業人數從252萬增加到547萬,年增率為14%。畢業人數的增長接近在校人數的增長也說明高中輟學比例的降低。 在擴招前的1998年高中畢業生中能夠上大學的只有43%,而擴招后到2004年高中畢業生中能夠進大學的達到82%,幾乎翻了一番。正是這個比例的提高,促使中學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現在民辦高中的蓬勃發展,學生家長愿意出錢讓孩子上高中,肯定和大學擴招有密切關系。國家沒有足夠的經費辦普通高中,而高中能夠有這么大的發展,全靠家長們受了孩子進大學可能性增加的刺激,因而愿意出錢而得到經費上的支持。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的經費從1998年的48億增加到2003年的260億,五年內增加了4.4倍,年增率達40%。 大學擴招甚至還間接影響到初中教育。初中畢業生的年增率從1988年到1998年十年內的3.1% 增加到1999年到2004年五年內的5.4%。初中教育本來是義務教育,畢業生的增加應該只和人口的增加有關。但是事實上大學擴招以后初中畢業生的年增率5.4%,超過同期的初中學齡人口增加率2.6%整整一倍多。擴招也增加了初中升高中的機會。擴招前的1998年,每4.4個初中畢業生中有一人可升高中。擴招后的2004年,每2.5個初中畢業生中就有一人可以升入高中。 大學教師質量有升有降 我們再來看看大學擴招對大學本身的影響。首先高校的數目從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4年的1731所,增加了709所。建國以來50多年高校一共才一千零幾所,而擴招后的六七年就增加了700多所。這個成績如果沒有大學擴招是不可能的。再看大學專職教師的人數,擴招前的1998年是40.7萬,到2004年達到了85.8萬,增加了45.1萬。六年的增加數超過了過去50多年的累計數。 教師的質量總體上不好作判斷。一方面難免有因為缺教師而快速提拔助教當副教授,副教授當正教授,造成質量下降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因為對教師的巨大需求,教授的待遇快速提高,吸引了為數眾多的人才進入高校,從而提高了教師的質量。現在比較好的教授的年薪都能夠達到10萬元,年薪到50萬的也不是沒有。中國大學教授的待遇以購買力來評價,已經不低于發達國家。所以這幾年有大量的國外學成歸國的博士回國從教。 上面所說的質量下降和質量提高兩方面的事實都存在。但細分起來,地處西部貧困地區的老師待遇提高很有限,造成平均質量下降。而東部沿海地區則教師質量確實明顯提高了。總體而言,大學老師的增加1.1倍,趕不上招生人數的增加4.1倍。從這個指標來看,大學教育質量很可能是降低的。 大學擴招的另外一個結果是研究生的快速發展。擴招前的199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人數是7.2萬人,而擴招后的2004年增加到32.6萬人,六年里增加了3.5倍。研究生的擴招和大學擴招類似,也有師資不足和招生質量下降的現象。但是擴大了的研究生隊伍也促使我國科學研究的發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 最后來看就業。擴招以前大學畢業生基本都能夠找到工作,也沒有強烈的供給不足的呼聲。可以認為大體上供求平衡。擴招后的這幾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普遍問題。可是另一方面許多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高級別人員的工資在迅速上升。所以有理由說不是供給過度,而是所學與社會需求脫節。 這里關系到大學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專業設置滯后,教材陳腐,老師的知識更新太慢。尤其在社會科學方面更為嚴重。大學教育也是應試教育,學生只會解題,不會發現問題。學生缺乏創造性思維,不善于人際交往,這是大學畢業生不能適應工作的結癥所在。 我們對大學生需求的看法也應該改變。如果認為大學生只是為了滿足同樣質量的生產的需要,大學生的需求應該正比于經濟增長。擴招以來的七年,GDP增長了一倍,大學生也應該增長一倍。但是社會生產產品的質量在提高,要求的技術在上升,所以對大學生的需求超過GDP的增長。 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大學教育漸漸地成為一個公民的基礎要求。并不是只有某些職業才需要大學畢業生,而是所有的職業都由大學畢業生承擔。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永遠不會過剩。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