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哥倫比亞大學菲爾普斯獲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19:16 新浪財經
圖為2004年5月30日,菲爾普斯參加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2004)”。 (新浪財經圖片) 新浪財經訊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北京時間10月9日19時(瑞典時間13時)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最終,瑞典皇家科學院將這一經濟學最高榮譽頒給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就業與增長理論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 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于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后者將同時獲得大約137萬美元的獎金。 埃德蒙·菲爾普斯1955年獲得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文學士學位,1959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諾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教授。菲爾普斯曾經執教于耶魯大學和賓西法尼亞大學,1971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協會副會長、布魯金斯經濟事務委員會資深顧問、美聯儲學術會議專家、美國財政部和參議院金融委員會顧問、《美國經濟評論》編委等。 菲爾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觀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債、稅收、代際公平、價格、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領域——經濟增長問題,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爾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于經濟增長理論。他繼羅伯特·索洛之后,對經濟增長的動態最優化路徑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了經濟增長理論。 他也是“歐元之父”蒙代爾(1999年)、斯蒂格里茨(2001年)之后,又一位獲此殊榮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在此之前,芝加哥大學共出了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緊隨其后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有4位和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該行建立300周年,提議設立一項諾貝爾的經濟學獎。然而,中央銀行正式向諾貝爾基金會和瑞典皇家科學院討論這建議時曾發生分歧:一些自然科學家不愿把諾貝爾獎擴大到新的學科,不愿讓經濟學與物理學等“硬學科”處于平等地位,擔心經濟學獎的“科學性”。一些皇家科學院的經濟學院士,尤其是繆爾達爾力陳設立經濟學獎的重要意義和經濟學的科學性,最終使皇家科學院接受了這個建議。1969年1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到瑞典政府批準,同年12月頒發了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艾勇/文) 相關報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