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誰是下一個社會的主角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2:18 中國經濟周刊
★文/那國毅 2000年我在克萊蒙特德魯克研究生院學習時,聽彼得·德魯克講的第一門課就是“基于信息的組織”。我原以為,他會講信息技術以及財務報告對組織的影響,但他卻用那帶有濃郁維也納口音的英文,大談文字的發明、文藝復興、修道士、古登堡印刷術、鐵路。一開始,我還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后來我才慢慢明白,他是在說,當下的信息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四次信息革命。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與以往的三次信息革命(文字的發明、歐洲修道士的手抄書、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相比,這次信息革命的影響有限。推動這種影響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信息革命中的地位,就像鐵路在工業革命中的地位一樣,是史無前例的。鐵路使人類掌控了距離,而電子商務使人類消除了距離。這意味著,每家企業都必須具有全球競爭力,即使企業只在本地或地方市場中制造或銷售產品;因為競爭不再是地區性競爭了。 在談到未來的新興產業時,德魯克認為,只有很少的新興產業會源于信息科技、電腦、數據處理或互聯網;大部分行業與信息技術無關,需要的是新的思維模式。 德魯克后期最重要的著作《下一個社會》出版于2002年,由四個部分組成:信息社會、商機、變化中的世界經濟和下一個社會。 德魯克所說的“下一個社會”并不是人們常說的“新經濟”。德魯克說:“新經濟可能會出現,也可能不會出現,但是毫無疑問,下一個社會將很快來臨。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個新社會的重要性很可能會遠遠超過新經濟的重要性(如果新經濟存在的話)。”德魯克認為,下一個社會將是知識社會。知識會成為社會的關鍵資源,知識工作者將成為主要的勞動力,它具有下列三種主要特質: ☆沒有疆界。因為知識的傳播甚至比資金流通還容易。 ☆向上流動。每個受過正規教育的人,都有力爭上游的機會。 ☆成功和失敗的幾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獲得“生產工具”,即取得工作所需的知識,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 這三種特性加起來,會使知識社會變成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無論對于組織還是個人。 知識工作者是下一個社會的主力軍。知識工作是高度專業化的工作,知識工作者在其專業方面一定要比他的老板知道的多,否則老板就請錯了人。“知識工作者是伙伴,而不是下屬。”知識是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工具,由知識工作者擁有,這也許能解釋為什么知識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流動性。 基于知識工作的特點,企業只能要求員工提供績效,而不能要求員工忠誠。知識工作者愿意獻身于他所從事的事業,而不是他所服務的組織。在談到競爭優勢的關鍵時,德魯克說:“讓傳統勞動力有生產力的保障是體制,然而,在知識型組織中,讓體制有生產力的卻是個別員工的生產力。在傳統勞動力中,員工為體制服務,但在知識型組織中,體制必須為員工服務。” 德魯克認為制造業在21世紀的前幾十年將要經歷一場根本性的轉變。新技術的巨大影響正在顯現,全球范圍內制造業的生產力將得到極大發展,其勞動密集程度將大大降低。制造業不再扮演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主要角色了。當制造業的人工成本大約占制造業總成本的12%~15%時,廉價勞動力變得不再重要。資本的成本更加重要,質量變得更加重要。這對中國企業意味著什么? 德魯克在書中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誕生于1970年代的有限責任公司能夠幸存下來嗎?下一個社會中能夠生存的公司必須擁有“領導改變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創新的目的是有效利用資源、提高生產力、創造價值,進而提供政府和非營利機構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下一個社會中,管理者應當銘記德魯克的忠告:“社會變化對于組織和管理者的成敗而言,可能比經濟事件還要重要。”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