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陶冬:中國的通縮并非一無是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16:02 新浪財經

  陶冬/文

  提要:通縮也有不同類型,日本十年前遭遇的是需求萎縮性通縮,而美國一百五十年前也曾有過產能擴張型通縮。中國的通縮更接近于產能擴張型,物價和利潤率下跌,但增長和消費強勁。中國的工業化,走的就是產能急速擴張的道路,經濟效率未必很高,卻也打造出一流的制造業,也創造出無數個就業機會。但是產能的過度擴張帶來惡性價格競爭,不少行業的利潤率被拉低至無以為繼的水平,甚至可能出現金融風險。這是政府的擔心,也是宏觀調控所要制止的。

  

人民銀行在八月十八日加息時,將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同時調高,長期利率升幅大過短期利率。這反映決策層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有所改變,也似乎表明北京在通脹/通縮這場爭論中所持的態度,已出現微妙的傾斜。

  然而,經濟學界對

中國經濟究竟處于通脹還是通縮的爭論,絕不會就此偃旗息鼓。筆者看來,中國經濟中既有通貨膨脹因素,又有通貨緊縮因素,兩股勢力交替著影響經濟、商業活動,此消彼長,互相作用。

  筆者認為,中國的制造業大多處于通縮狀態,而服務業則蘊含著諸多通脹因素。中國的產能多處于通縮狀態,然而消費則透露出更多通脹信息。中國的利潤率呈現通縮情形,而銷售又凸顯通脹局面。中國經濟情況復雜,結構性問題突出,這就決定了通脹/通縮問題很難一概而論。

  在價格機制并不健全,銀行改革尚未完成,地方政府又沉浸于追逐自身利益的情況下,過度投資是正常現象。一方面,過度投資刺激需求,制造通脹;另一方面,過度投資又擴充產能,制造通縮。換言之,中國經濟中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使得通脹/通縮同時存在。

  中國的通縮現象是長期性、結構性的,它根深蒂固地潛藏在銀行信貸膨脹、地方政府投資擴張的沖動中。體制問題不解決,過度投資便是常態,產能過剩便會由一個產業向另一個產業蔓延。中國的通脹現象則是周期性的,當投資擴張過于猛烈時,拉動生產要素價格上揚,整體物價隨之波動。由于上、中、下游產品的議價能力不同,利潤分布亦會大幅傾斜。

  經濟學家們都在談論通縮,但是每人對通縮的定義和理解似乎都不同。通縮究竟以CPI、增長、產能、利潤中的哪一項作為指標,學界并無統一的標準。

  其實通縮,也有不同類型,其起因、癥狀亦各不相同。譬如,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遭遇的是需求萎縮性通縮。由于資產泡沫的破滅,消費受到財富效應沖擊而趨于呆滯,銀行受累于不良資產而停止放貸。其經濟癥狀是物價下降、利潤不景、增長倒退。

  美國在十九世紀后半期也曾出現過通縮,不過是屬于產能擴張型通縮。大量新產能的涌現,拉低了物價和利潤率,但是經濟增長強勁、消費暢旺。蒸汽輪船帶來了交通革命,帶來了美國與歐洲的經濟融合。美國激增的農產品、礦產品和工業品生產能力,在本土造成物價下降、利潤下跌,同時也使得大量美國產品涌入歐洲,導致大批歐洲莊園主、工廠主倒閉。產能擴張型通縮,往往向各地擴散蔓延,而需求萎縮型通縮則更可能局限于一國。

  中國的通縮明顯地更接近于美國的產能擴張型,其背景是全球化趨勢和生產線外移。中國新增產能對世界的沖擊,也同當年的美國類似,物價和利潤率下跌,但增長強勁、消費暢旺。中國的紡織、電子業今天已稱霸天下,筆者相信十年后世界十大鋼廠中一半屬于中國,甚至美國汽車也可能在中國生產。中國的工業化,走的就是產能急速擴張的道路,經濟效率未必很高,商業行為未必規范,卻也打造出一流的制造業、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系,也創造出無數個就業機會、一個經濟奇跡。對此,國人不可枉自菲薄――通縮并非一無是處。

  但是,產能的過度擴張帶來惡性價格競爭,不少行業的利潤率被拉低至無以為繼的水平。不僅投資效益欠佳,銀行業更面臨大量不良資產,甚至可能出現金融風險。這是政府的擔心,也是宏觀調控所要制止的。中國的通縮現象,說到底是體制扭曲下的產能過剩。調控治的是標,銀行改革和地方政府整治才是本。

  (本文原載于

證券市場周刊,為作者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