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經濟學家的中國大學批判 張維迎稱校長成辦事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01:46 中國青年報

  張國 本報記者 李新玲

  對中國內地大學而言,“狼”真的來了——潛在的競爭者不僅包括香港高校,更多來自海外的壓力。9月16日,經濟學家張維迎在南開大學的一場演講中,不無憂慮地指出。

  “無論對北大、清華,還是南開、復旦,‘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時代業已過去。現在沒有‘山’了,世界變成了平地。”張維迎說,競爭對手變成了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和東京大學。這也意味著,我們原來的好多做法不靈了。

  這位畢業于牛津大學、擔任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和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的經濟學家,在“南開名人講座”上的演講題目是“全球化時代的大學變革”。

  外國名校把分店開到家門口,“搶”的不僅是生源

  張維迎表示,北大本身的改革是一種自我反思。歐洲的大學也在反思,因為“混”不下去了。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高等教育全球化運動。于是,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從來沒有過的挑戰。在張維迎看來,高教全球化的內容包括教授市場、學生市場、學術成果市場、融資、教育服務的全球化。其表現隨處可見:

  教授在一個全球市場上提供服務。在國際市場上,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價碼。要出世界最高的價碼,才可能聘到最好的教授。評價教育的指標之一就是外籍教員所占比例。

  學生市場的全球化從香港高校到內地“搶”生源便可見一斑。“

留學生在過去是稀有的。國內的大學以前能招到中國最好的本科生,現在有麻煩了。香港高校的競爭是一個好事,但競爭的不止是香港,美國很多大學都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每年進行招生推薦。英國政府甚至出面搞英國教育展。

  前幾年,倫敦經濟學院曾收到一筆200萬英鎊的捐款,捐款人是一位中國公民。這引起了張維迎的警覺:“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給國外大學捐款。如果我們做不好,以后中國富人的錢都捐給外國大學了,就像他們選擇去外國大學讀書一樣。除去校友感情等因素之外,捐款人總是希望把錢捐給最好的大學。”

  張維迎指出,中國教育經費過去兩三年占GDP的比例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在下降。大學不能完全靠政府經費和學費,還要靠捐贈。在一個商業發達、宗教文化濃厚的國家,大學得到的捐贈比較充足,哈佛大學僅商學院就有15億美元捐款。

  建議國有大學“法人化”,用競爭代替管制

  據張維迎分析,大學結構是金字塔型,分別針對高、中、低端市場,就像汽車市場一樣。最好的學生和教授聚集在高端大學,一般的去二流,其次到技能型培養大學。在從前,每個國家都有這樣一座大學金字塔。

  要爭取讓中國大學爬上塔尖,張維迎認為,首先就要應該改革國家的教育體制。“簡單說一定要用競爭代替管制,中國大學的學位設置、課程、招生,都是統一管理的。這種結構實際上讓一些最好的大學被拖死了。相對來說,美國大學有相當的自主權,大學之間有競爭。”

  他打比方形容中國的高教格局:“就像所有的車箱都掛在火車頭上,機器壞了,前面有兩頭牛在拉著。金字塔結構應該是自然形成的。如果是高端大學,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跟別的學校不一樣。現在,我們是按照三流大學的標準來約束一流大學。當我們招來頂尖的學生,怎么培養他?”

  張維迎還以EMBA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為例,證明以競爭代替管制的合理性:國內最早創辦EMBA教育的是北大光華,后來國家批準一批院校試辦EMBA,但出于保證質量的考慮,根據各校水平,規定了招生名額。

  北大、清華、南開、浙大等10所院校招生不得超過300人,另外20所不能超過100人。“然而現在看來,這種擔心都是沒有必要的。很多學校,即使得到了100個招生指標,也沒有招滿,只能降分降價,出現了‘平價EMBA’。市場自然會形成分化。所以一定要有競爭。”

  權力空心化,中國大學校長成了辦事員

  卓越的師資隊伍、自由的學術環境、競爭的學術市場、有效的治理結構,這是張維迎為中國大學改革開出的藥方。

  他認為,大學是利益相關者組織。目前中國大學內,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失衡,很多大學不是行政在為學術服務,而是學術在為行政服務。這樣本末倒置,長期下去,會對大學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跟國外大學比,中國大學校長是個辦事員,不能叫校長。”張維迎批評了現行體制下校長權力空心化的現象。“真正的大學校長,是大學精神的象征,是個外交家,社會活動家,是很豐滿的,權力很大。我們總在羨慕北大的蔡元培、南開的張伯苓,我們后人特別應該學習他們的理念。但他們擁有的權力是我們沒有的。”

  他引用了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教授參與大學管理程度越高,該校的表現越糟。教授參與行政性事務程度越高,學校表現越差。相反,教授參與學術性事務程度越高,學校表現越好。

  “現在有些大學在全世界公開招聘副校長,我一直不贊同。應該公開招聘的是校長,副校長由校長提名。按公開程序選擇校長后,給他大的權力。一個人一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為就很受約束。我覺得一定要形成一個校長市場,校長是職業化的,雙肩挑是不對的。衡量校長的表現,標準是這所學校的表現,而不是他本人的學術表現。”

  要讓選聘教師的人有安全感,防止武大郎開店

  公開反對教授治校,并不表示張維迎看輕教授的位置。相反,他把選聘教授作為辦好大學的關鍵,也是最難的問題。

  2003年,北大提出人事改革方案,直接對教師選聘制度進行變革,在校內引發“

地震”。張維迎說,改革方案的一部分是關鍵的“承重墻”,另一部分則是“隔離板”,相對次要一些。而方案中的“承重墻”便是打破近親繁殖,以及教師非升即走制度等。

  他認為,近親繁殖與大學師資隊伍的“家族化”有關系。中國的大學就算一分錢都不增加,但只要打破近親繁殖,人才流動起來,創造的價值都會成倍增加。

  “招聘新人都是學校的老人來選,那怎樣防止‘武大郎開店’的現象?終身教職和學科末位淘汰就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老人拿到終身教職,不論新人水平多高,老人的地位都是穩定的,因此壓制新人的動力就小了。同時,如果系里招不到好的人才,發展不好,被學校解散了,老人的利益也無從談起了。所以他只有招到好的人才,才能維持自己的利益。讓那些選人的人有安全感,‘武大郎’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

  張維迎還指出,終身教職并不是俗稱的“鐵飯碗”。只有過五關斬六將的優秀人才,才能當終身教授。這些人會“無須揚鞭自奮蹄”。

  本報天津9月17日電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