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三農問題的本土化思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14:24 經濟觀察報

  溫鐵軍/文

  “三農”問題是歷史必然和世界普遍現象

  20世紀中國經濟史主要是一個追趕工業化的過程。工業化的原始積累一般都是從農業提取的。中國是一個人口過多、資源短缺的國家,農業資源短缺,而農業人口總量很大,人均資源量就很小,相對的,人均農業剩余就更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從農業提取高度分散又很少的剩余,來完成工業化的資本原始積累呢?答案是只有少數人在城市,才能更多地去占有農村的資源,才能形成城市的工業化;而農村,會仍然停留在相對比較傳統的生產方式,比較落后的社會形態中。這就是城鄉二元結構在中國的客觀歷史必然。所以,只要追求工業化,就必然產生“三農”問題。如果工業化只能靠占有國內的農業剩余來完成原始積累,其制度成本就非常高,產生城鄉二元結構就可以被作為高成本的制度來看待。

  “三農”問題其實也是世界普遍現象。我已經去過三四十個國家,不論是印度、孟加拉、泰國、菲律賓還是墨西哥、巴西等等,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都是從農業提取積累來完成工業化,也都會出現農村凋敝,小農破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出現兩極分化,城鄉差別拉大。

  中國是這些發展中人口大國之中唯一以戰爭形式(三次土地革命戰爭,成千上萬人的犧牲),完成了民主革命的核心任務——平均地權。20世紀的下半葉,任何一代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都宣布過給農民平均分地:1949年毛澤東宣布給農民土改,分了一次地;1978年鄧小平推進大包干,給農民分了一次地;到1996年江澤民宣布二輪承包,30年不變,又給農民分了一次地。

  無論是墨西哥,還是巴西,無論是印度,還是孟加拉,無論是菲律賓,還是印度尼西亞……比較普遍的問題都是土地私有化條件下大地主、大農場主、大莊園主擴張土地,同時伴隨著農村凋敝、小農破產。而中國則表現為工業化進程加快時,拉動了農村流動打工人口,因此沒有出現其他國家都出現了的大型貧民窟。也不是絕對沒有,北京朝陽區“河南村”、豐臺區“溫州村”之所以被拆遷,其實就因為它類似于貧民窟。

  盡管我們已經有1.4億農民人口流動出來,到沿海和大城市去打工謀生(2004年底據說達到1.7億),這幾乎是整個巴西的人口。但中國卻是唯一的雖有大規模人口流動,卻沒有出現大型貧民窟的國家。這種不幸之中的大幸,是因為中央政府強調的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而并沒有簡單地強調城市化。

  我第一次去墨西哥看到的是百萬人口規模的大型貧民窟,找了一輛出租車,司機不敢熄火,調過頭來隨時準備跑,并囑咐我說,發現任何不對頭,咱們就趕快逃。為什么害怕?這些地方根本沒有所謂的法制、政府治理,警察、官員都不敢進去,是黃賭毒泛濫、黑社會控制的地方。

  國內有些知識分子說,只要加快城市化,農民的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他們上發展中國家去看看城市化,就可能明白,百萬千萬的農民是“城市化”了,但是大多數在貧民窟里。現在很多人主張土地私有化,一旦實現,那就是農民大量破產涌入城市,就是大型貧民窟。

  大凡是人口過億的發展中國家,都有城市化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轉移及其引發的問題。墨西哥總人口1.3億,中國僅2003年轉移到沿海和城市的農業人口就已經1.4億了。我們轉移出了一個墨西哥人口,發生過墨西哥的政變、黑社會和社會混亂嗎?至今還沒有。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的基本制度,中央強調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長期穩定不變。如果僅僅幾個學者出來一討論,我們就把這個制度改了,必然天下大亂。所謂城市化,是一個根據西方發展經驗提煉出來的經典概念,就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而到中國,就變成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大家都希望把西方的現成概念搬過來就能用,但實際上,搬過來肯定不能用。也不要輕易聽信誰可以解決“三農”問題。學者開出藥方很簡單,只要加快城市化,只要土地私有化,“三農”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三農”問題是偽問題。可是有調查研究依據嗎?有比較分析嗎?前不久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跟我說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這個理論是美國的,在美國也許都對,但是這個理論不是中國的。美國現在一共才兩億多人口,面積跟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差不多大,且沒多少沙漠、高原、戈壁,大部分地區水草豐茂。中國已經是五千年農業文明,墾得很多地方寸草不生,1955年前是在四五億人口這樣一個基數上搞工業化,拿美國那個經驗形成的理論來做中國的指導思想,行嗎?

  “拉美化”問題與南亞的啟示

  江澤民在1990年代中期就指出,如果繼續放任社會差別拉大,“恐會釀成大禍”。

  近年來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游擊區、貧民窟、容易鬧暴動的地方調查,跟老百姓交流,我在心里問:這么好的資源條件,這么富的國家,他們為什么還會鬧革命?難道是受點苦受點壓迫就反抗,就起義?中國很多人可能也不理解,覺得能給你工資,讓你吃飯就不錯。這種理論已經成為主流。去國外調查后,才知道他們到底為什么。社會暴力沖突問題在中國應該說也是迫在眉睫的威脅,有些地方甚至已經開始不斷發生了。防止中國出現類似的社會動亂,有幾個案例也許可資借鑒。

  一個是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那是全國范圍的大型革命運動。現在一般的觀點認為,只要中國把土地私有化就解決問題了。可巴西土地完全私有化,資源條件極好,卻既有大規模的貧民窟,又有大量的無地農民參與運動。20多年中,400多無地農民在反抗中被警察和地主武裝打死,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這是一種暴力性的社會沖突。

  再看墨西哥,有印第安土著武裝控制的一千多個社區的游擊區。我到那里的原始森林去,坐他們的獨木舟,住在他們的棚子里,不到那里永遠不會明白,為什么資源條件那么好,農民卻會走傳統的武裝反抗道路。

  再去印度看看。印度和我們人口接近,現在10億多,估計再過10年,會跟中國齊平。但印度的人均可耕地面積比我們多60%,而且氣候溫潤,土壤肥沃,資源條件也比我們強得多。但在水土資源最好的北方現在卻是印度兩極分化最嚴重、農民游擊隊武裝反抗最劇烈的地方,有的地方1/3以上的山區政府管不著,是游擊隊控制的。

  我們計劃到2020年全面小康時,達到人均國民收入3000美元,城市化率55%,而墨西哥現在的城市化率是80%,人均國民收入比我們2020年預計達到的目標還多50%;可為什么還有大量貧困、大型貧民窟,還有農民戰爭、社會動亂?巴西城市化率82%,發生金融危機前,曾經達到人均國民收入近8000美元,是我們2020年要達到目標的兩倍多。可巴西為什么也會有全國性的無地農民運動,每一個大城市周圍都是好幾個百萬人的大型貧民窟?

  小農平均占地的制度效益

  有人說,只要放開市場,充分加入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三農”問題就會自然解決。也有說,只要進一步推進土地私有化,問題就解決了。還有說,只要把戶口取消了,中國的城市化現在就可以提高到50%,就已經解決“三農”問題了。聽到這樣一些云里霧里的說法,覺得有點困惑。為什么?

  第一,我們現在這種農地制度,真實的制度作用是什么?從制度經濟學研究問題的角度來說,是穩定;獲取這種制度收益的是這個國家。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壓力、如此短缺的資源矛盾之下,仍然能夠基本維持安定,靠什么?根本就不可能靠警力。

  農民在自己本社區基本上不犯大罪,小偷小摸、調戲婦女可能有,但是大的刑事犯罪很少。為什么?首先是地權在起約束作用。很多基層治理依據的鄉規民約都明確,一旦刑事犯罪,其地權或者村社內部的福利喪失。尤其是在那些有一定工業的鄉村,實行的是以“地為中心的社區股份合作制”,把村社土地做股,把社區的工業資產也做股,每戶都得到股權。這種制度是經過大多數村民同意的,其中一條約定就是,如果有刑事犯罪,股權取消。

  其二,傳統農村社區是具有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環境,有天生的“低成本”監督的特殊作用,如果一旦打破社區制約,那么流動人口犯罪必然增加。從1992年前后流動人口開始大量增加,流動人口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重從不到50%到現在的超過80%。刑事犯罪發案率進入高峰,不再是一般規律——隨著經濟形勢好轉下降,隨著經濟簫條上升,有波峰就有波谷;而是進入一個斜坡式的不斷增長。盡管司法部門調整刑事犯罪發案標準,從原來報案50塊錢可以立案,現在500塊錢以上才可以立案,是過去的10倍,犯罪率仍然處于高峰。

  為什么主要是流動人口犯罪?這應該屬于一種社會性犯罪,因為大批農村人口離開了社區財產關系制約,離開了社區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制約,離土離鄉出來后受到歧視,又沒有組織,任何個人的沖動都可能導致犯罪。而且原來是“個體復仇”,現在變成群體性的。例如萬州事件,就是典型的從個體性的沖突演變成群體性的事件,短時間就出現社會暴亂,最后不得不出動武警,使用催淚瓦斯,橡皮子彈……

  農村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按戶占有產權,這種中國特色的制度設計拴住了農民人口,使之不至于形成大規模流動條件下的貧民窟,不至于引發社會性犯罪和動亂。但是流動人口增加所導致的刑事犯罪增加是必然規律,不是教育問題、法制建設問題。所謂約束,在農村社區內部是自然天成的,而一旦變成流動人口,進入所謂現代社會之后,必須有一個龐大的警察制度維系的社會治理,導致高成本的政治制度,但那也未必能管得住。

  人們說美國的制度好,我去美國十多趟了,有一回開車迷了路,在一個小區里轉不出來,轉了剛第二圈,兩輛警車把我截住。他怎么知道我在那兒轉呢?可見警察系統很靈敏。還有一回我過十字路口,稍微速度慢了一點,被別人撞了,我下來剛想跟他“理論”幾句,警車來了。誰報案了?警察登記后是保險公司來解決問題。現代法治社會就是靠這種警制維持,高效,卻也是極高成本的。

  法治社會靠警制支撐。如果照搬這種事情,我們有錢撐得起高成本的警制嗎?沒有警制,這套現代法治怎么玩?所以我們看農村問題不能就事論事,單純談中國的農業問題談不清楚。小農平均占用土地這種基本制度的作用根本就不在農業上,而在維持社會基本安定,這是它最大的制度效益。

  20世紀前50年打了三次仗,后50年經歷了三次所謂改良式的改革,為什么領導人都堅持給農民平均分地,而且說“土地不許動”?領導人明白,動則大亂。只要不去奪農民的地,不去搶人家媳婦,不給人加重負擔,農民就不反抗,大部分是在村里呆著。這是一個多大的社會蓄水池,蓄積著多少矛盾不爆發?

  中國現在13億人口,將來16億。這個社會矛盾只會不斷增加、不斷惡化。誰能穩得住,那是天大的本事。老外不用這樣穩,過剩的人口經過殖民化轉移出去了。中國人有這本事往外轉移嗎,沒有,只能在這么點地方容納十幾億人。十幾億人口如果是在歐洲,早打翻天了,在中國卻沒打翻天,最大的一個穩定器就是現在的土地制度。

  城市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

  1980年代時,北京戶口值多少錢?無價。1990年代初北京郊區一個戶口賣20萬,那是等價交換,意味著一個人進城帶來的城市財政增加對你的開支,包括交通、教育、醫療、社保等,大體等值20萬。為什么一般的中小城市的戶口價值等而下之?因為政府能夠提供的財政保障是越來越低的,到縣以下基本沒有了。再后來,縣以下放開戶口也沒人愿意要了。了解了這些過程再看,城鄉二元結構難道就是個戶口問題嗎?不是,是戶口背后隱含著一系列的城市體制問題。城市的體制沒有深化改革,如果簡單地取消戶口,帶來的問題往往大于解決的問題。

  不能簡單化地給“三農”問題開藥方。

  有人說,只要我們尊重農民意愿,我做了20多年農村調查,也長期強調尊重農民意愿,可是不能絕對化。同理,也不能簡單地看是否在理念上認同給農民以國民待遇。

  中國的“三農”問題將會長期存在,直到2020年全面小康目標達到,也未必能實現預期的城市化目標,不妨以十五計劃執行頭三年為例。

  中央給國家十五計劃提供的指導意見中,首次強調“以人為本”。后來的十五計劃提出每年新增就業至少應該比新增人口多,那時新增人口大約1100萬,所以提出每年新增就業1200萬。可十五計劃執行三年了,經濟高速增長,到2003年達到9.4%,國外的分析甚至認為是13點以上,但是,新增就業每年卻是下降的。十五第一年大概1000萬多一點,第二年降到900多萬,2003年盡管GDP增長率最高,但就業不到900萬。2004年GDP達到9.6%,就業才略有增加。

  連經濟高增長都并沒有帶動就業增加,那城市化率怎么提高?近年來所謂城市化加快的結果,卻造成數以千萬的農民失地和城鄉差別的進一步加大。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戶口問題,背后隱含了大量的城市體制問題和經濟增長方式問題。

  2004年出現的民工荒延續到了2005年,國內外的人們都很奇怪,既然中國勞動力過剩,怎么會出現民工荒呢?客觀上,到東南沿海地區打工的人數總量并沒下降,出現民工荒是因為有些企業過分壓榨了民工的勞動剩余價值,盡管今天在理論上不再講剩余價值。但是城市人的人均收入這十幾年來提高了多少?至少是成倍增長了;可農民工的工資呢,據說廣東做了調查:12年只增長了86塊錢。而物價呢?此外,延長工時算不算,假日不給休息算不算,這些都沒有算進去。不管理論界怎么說,最終還是導致民工得到的收入,連起碼的住房、起碼的生活開支都不夠,由于收入低到維持一個勞動力簡單再生產都不夠,所以他不干了。

  農民工不干了,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現在廣東一帶大量犯罪,攔劫大巴,搶人,街上殺人……警察即使不消極怠工,也難以控制局面。繼續這樣下去國無寧日。今天的很多問題事件,引起中央高度重視。接著又出現長沙那個毫無道理的爆炸,無辜的人犧牲生命。人如果長期被歧視,像陀斯妥耶夫斯基寫的那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就要搞反社會行動,類似這種事情不勝枚舉。

  有鑒于此,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三農”問題,進入新世紀以后,它已經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已經是關乎中華民族能不能穩定地可持續地走下去的問題。因此才不能信邪,別簡單化、庸俗化的去信那些萬金油或者靈丹妙藥,不妨先重視地方的實踐,為基層多做一點實事。

  現在中央采取的措施可以稱為“均田免賦”,有利于農民休養生息。但農業稅一旦取消以后,基層治理將弱化,鄉村債務問題也將爆發。這時候,農村各種非正規組織,包括家族勢力、流氓或者黑惡勢力,可能趁虛而入。這時候,如果我們不抓緊幫農民發育健康的社會中介組織,農村怕就穩不住。

  因此,一方面要把

科學發展觀這個重大戰略轉變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穩住農村。只有把“三農”困境緩解了,中國才過得下去。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