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公共選擇理論:個人為一切問題的始點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 03:04 21世紀經濟報道
主講人 夏業良 公共選擇理論(Theory of Public Choice)是當代經濟學領域中一個相對較新的理論分支與學說;它幫助人們理解和加深對公共產品、公共權力、公共選擇等核心概念的認識,主要從新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視角介紹國家的起源、政府的權利和義務、公共所有權、公共資源、公共政策、憲法、憲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場與國家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 丹尼斯·繆勒將公共選擇理論概括為“可以定義為非市場決策的經濟學研究”,或者簡單地說,是將經濟學應用于政治科學、法學、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等其他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領域,所以公共選擇理論也被認為是最為名符其實的“政治經濟學”。 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觀點: 公共選擇的重要主題之一是政治科學的主題,即國家理論、投票規則、投票者行為等。然而,公共選擇的方法論主要來源于經濟學和數學。 在現代宏觀經濟分析中,政府作為經濟體中的一個部門,主要提供公共產品,私人產品由私人部門提供。不過,介于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還有一種產品,稱作準公共產品或混合產品,多數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聯合提供。準公共產品類似于俱樂部提供的產品,研究準公共產品的供給、需求與均衡數量的理論,也叫“俱樂部理論”。 皮考克(Alan Peacock)把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分為三個大的政治市場:即初級政治市場、政策供給市場和政策執行市場。在初級政治市場上,政治家把政策“賣”給選民,選民則為政治家支付選票;在政策供給市場上,官員為了實現當選政府的政策目標而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執行市場上,主要分析政策的執行結果及其影響。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市場經濟下私人選擇活動中適用的理性原則,也同樣適用于政治領域的公共選擇活動。也就是說,政府以及政府官員在社會活動和市場交易過程中同樣也反映出“經濟人”理性的特征。政府及其公務人員也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標,或者說政府自身利益本身也是一個復雜的目標函數,其中不但包括政府本身應當追求的公共利益,也包括政府內部工作人員的個人利益,此外還有以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為代表的小集團利益等等。 可見政府及其公務人員并不一定只代表公共利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政府基本上代表著公共利益,但由于公共利益本身有不同的范圍和層次劃分。因此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除了自身利益訴求之外,在公共利益的總體目標方面也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偏好程度上的差異。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經濟學是一門交易科學,經濟學研究的特定主題就是人們在市場關系中的行為。把經濟學的這一方法運用于政治學研究,它所展現的政治是個人、集團之間出于自利動機而進行的一系列交易過程。 公共選擇理論的結論是:政治市場上的基本活動也是交易。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在公共選擇的運用,可以說,經濟學家把政治學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熊彼特認為,“一切行為都是人的行為,當個體成員的行為被排除以后,就不會有社會團體的存在和現實性”。所以,經濟學中的“經濟人”理性、生產者、消費者概念,都是把個人的偏好、個人的目的性作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公共選擇把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運用于自身的理論體系,它表明,“人是一個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而政府只是在個人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種制度安排,所以,政府也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一個抽象實體,政府也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總是一心一意地追求社會總體福利最大化目標。 在公共選擇理論體系中,所謂的“公益”、 “社會正義”等這些難以界定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如同布坎南所說:“人是自利的、效用的最大化,在市場中如此,在公共領域中也是如此。當個人由市場中的買者或賣者轉變為政治過程中的投票者、政治家、納稅人或官員時,他們的品性不會發生變化”?梢哉f,公共選擇把個人的目的性放在首位,用個人的行為目的來解釋政治過程,它展現的是政治過程的個人主義理論。 公共選擇學派中阿羅(Arrow)的社會選擇理論被看作是一種憲政理論,因為他所關心的是政治制度的設計,注重的是集體決策之規則的后果,他提出的不可能性定理表明,有關集體決策的各種基本規則之間存在沖突。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經濟學家A·森(Amartya Sen)指出,如果堅持個人效用之間不可比,就有阿羅不可能性定理。如果個人效用是可比較的,就會涉及社會公正問題,對決策的社會影響就可以評價和比較。 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應用: 公共選擇理論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意義,在中國目前的轉型經濟社會中,涉及到收入分配之間的差距、反腐敗的制度設計、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公共政策設計和改革,都需要從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思維出發,進行深入考察、分析和再設計,以力圖追求社會整體福利最大化的目標。 (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參考書: (1)丹尼斯·繆勒 著《公共選擇理論》中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 (2)布坎南 著《自由、市場與國家: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3)劉軍寧 著《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12月版) (4)方福前 著《公共選擇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