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n
\n"; str +=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選擇字號:
超大
打印此頁面返回正文頁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pagelogo").innerHTML + '\n\n' + GetObj("lo_links").innerHTML.replace(/#000099/g,"#000000") + '\n
\n' + GetObj("artibodyTitle").innerHTML + '\n
\n' + '\n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n'; str +=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選擇字號:
超大
打印此頁面返回正文頁
\n
\n'; str += '
財經縱橫

雷涯鄰: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現狀與對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19:20 新浪財經

  

雷涯鄰: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現狀與對策

圖為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雷涯鄰 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現狀與對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 雷涯鄰

  礦產資源(Mineral Resource)泛指由地質作用形成于地殼中以固態、液態和氣態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資源;鐵、錳、鉻等黑色金屬礦產;銅、鉛、鋅、鈷、鎳等有色金屬礦產;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產;鈾、鐳、釷等放射性金屬礦產;鉈、銦、鑭、鈰等稀有金屬礦產;菱鎂礦、滑石等冶金輔助礦產;鉀鹽、硫、磷等化工礦產;高嶺石、膨潤土、蒙脫石等非金屬材料礦石;各種石料、石灰巖、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礦產;紅寶石、藍寶石、翡翠、瑪瑙等寶玉石礦產和地下水(熱)資源等。

  礦產資源為人類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來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王安建,王高尚,2002),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但是,由于礦產資源的地質屬性,其在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是有限的。

  一、礦產資源的分布與特點

  目前,全球已經發現礦產資源200余種。根據王安建等同志的觀點(王安建、王高尚,2002),礦產資源空間分布受地質規律控制。液態和氣態的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大型沉積盆地內,鐵、銅、鋁等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造山帶中,煤則兼有之。具體分布與特點如下。

  (一)礦產資源的全球分布

  截止2000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為1421億噸,各地區儲量及其所占世界份額差別很大。人口不足世界3%、僅占全球陸地面積4.21%的中東地區石油儲量為925億噸,占世界儲量的65%,是世界所有其他地區石油儲量總和的近兩倍、亞太地區的15倍和西歐地區的37倍。盡管前蘇聯地區、非洲、北美和南美洲也分布著相當數量的石油,但其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中東地區的1/7至1/11。全球現有石油資源空間分布的極其不均衡是其自然屬性的體現,是地球演化過程中自然地質作用的結果。

  與石油相比,天然氣的地區分布相對均衡一些。2000年底,世界天然氣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為150萬億立方米。前蘇聯占世界總量的37.75%,中東地區與之相當,接近世界總量的35%,居第二。亞太地區、西歐地區、非洲、北美和南美洲儲量變化在5.2至11.1萬億立方米之間,不足世界總量的28%。

  全球煤炭資源空間分布較為普遍。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為9842億噸。其中,亞太地區、前蘇聯地區和北美洲儲量相近,分別占世界總儲量的29.7%、26.1%和23.4%。西歐地區分布1220億噸,占世界總量的12.4%;非洲和南美洲較少,中東地區幾乎沒有煤炭。

  鐵礦床遍及世界各地,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東歐-前蘇聯、亞太和南美地區。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鐵礦儲量(含鐵量)723.5億噸,其中東歐-前蘇聯地區和亞太地區,分別占世界鐵礦儲量的45.6%和31.2%。南美、北美和西歐分別占世界的8%、5.8%和6.5%,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匱乏。

  鋁土礦礦床及其儲量分布就更不均衡了。南美、非洲和亞太地區是鋁土礦的集中分布區。在全球246.9億噸的鋁土礦儲量中,上述三個地區分別占36%、34%和25.5%,占世界總 量的95.5%,其他地區鋁土礦資源量較少。

  全球銅礦床分布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南美和北美的東環太平洋成礦帶上。在全球剩余的3.39億噸銅儲量中,南美占37.5%、北美占23.3%,亞太和東歐-前蘇聯分別占15.6%和11.5%。其他地區資源儲量有限。

  世界主要產金國有南非、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巴西、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礦產資源不但空間分布和數量分布極不均衡,而且其品質和開發的技術經濟條件差別也很大。這種不均衡性和差別性構成了地區間資源利用戰略的取向和資源貿易的基礎。

  (二)我國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

  中國礦產資源總的特點是:總量大,但人均擁有量低;種類齊全但結構不合理;分布相對集中,但與經濟區域不匹配;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礦產中貧礦和難選礦多,開發利用難度大,利用成本高。

  截至2004年,我國已發現礦產173種,探明有儲量的礦產有155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3種,礦床、礦點20多萬處,經詳細工作的近2萬余處,是全球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約占世界的12%,僅次于美國和前蘇聯,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國主要礦產儲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如鐵礦石不足9%,錳礦石約18%,鉻礦只有0.1%,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鉀鹽礦小于1%,煤炭占世界總量16%,石油占1.8%,天然氣占0.7%。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氣不足5%,化石資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為世界第53位,居于世界中檔水平。在資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和區帶性:74%的煤集中于晉、陜、蒙、新四省區,而經濟發達,用煤量大的東南地區則很緊缺,形成北煤南調、西煤東運的局面。70%的磷礦集中于云、貴、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則需南磷北調。

  從礦產資源的可利用性來看,我國鐵礦平均品位為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錳礦平均品位22%,而世界平均品位為48%;鋁土礦以一水硬鋁石為主,三水鋁石和一水軟鋁石較少;銅礦品位大于1%的儲量僅35%,平均品位0.87%;磷礦平均品位僅16.95%,富礦少,且膠磷礦多,選礦難度大。在礦床規模上,中小型礦床所占比例較大,不利于規模開發。礦床規模大的礦產僅有鎢、錫、鉬、銻、鉛鋅、鎳、稀土、菱鎂礦、石墨、北方煤炭等。一些重要礦床規模以小型為主,如鐵、銅、鋁、硫鐵、南方煤等,大型超大型礦少,單個礦區難以形成規模開發。此外有些大中型礦床分布于西部邊遠地區,開發利用難度極大,如西藏的鉻礦等。(邵建波,2000 )

  二、我國礦產資源供求狀態

  (一)我國主要礦產資源供給能力

  礦產資源的供給能力,可以從礦產資源的稟賦程度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來反映。如前所述,我國是全球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資源總量也較大,但主要礦產儲量占世界比例并不高,人均資源占有量也很不樂觀。與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國已發現的主要礦產資源的儲量不是豐富,而是相當貧乏。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程度還十分有限。

  1.儲產比

  儲產比是資源保障程度的一種表達方法,它表達了儲量可供開采的年限。中國主要礦產資源的靜態儲產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連儲量豐富的煤炭,靜態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鐵、錳、鉻、銅、鋁、鉀鹽等礦產的消費依賴于大量的進口,現有儲量對消費的保障程度(儲消比)更低資料來源:王安建,王高尚,礦產資源與國家經濟發展,地震出版社,2002,10。P267

    表1-2 中國及世界主要礦產資源的靜態保障程度

礦產

石油

煤炭

天然氣

鐵礦石

錳礦石

鉻礦

銅礦

鋅礦

鋁土礦

鎢礦

稀土礦

鉀鹽礦

靜態保障年限

儲產比

世界

43

228

64

141

100

257

27

24

189

87

1012

327

中國

15.3

113

44.2

48.3

23.3

18

32.1

14.3

32.1

31.9

324

242

儲消比

中國

11.6

113

44.2

39.2

21.6

4.1

12.5

19.1

30.5

62.2

1135

14.5

  注:世界儲產比約等于儲消比。

  2.45種主要礦產對2010年經濟建設的保證程度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對于我國礦產資源總的供需形勢與今后的發展前景先后進行了二次較大規模的論證工作。據最新一輪對45種主要礦產可采儲量對2010年經濟建設的保證程度分析,有包括煤、稀土、鎢、錫、鋅、銻、菱鎂礦、石膏、石墨等在內的23種礦產,可以保證且有部分礦產或礦產品可供出口創匯;有包括鋁、鉛、磷等在內的7種礦產屬于基本保證但在儲量或品種上還存在不足;有包括石油、天然氣、鐵、錳、銅等在內的10余種礦產不能保證、部分礦產需長期進口補缺;而鉻、鈷、鉑、鉀鹽、金剛石等5種礦產資源短缺,主要依賴于進口。在全部45種礦產中,中國有27種礦產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22種屬于對經濟建設不能保證或基本保證但存在不足的礦產,占所論證礦種數的48.9%。在可以保證的優勢礦產中,相當多的礦產是市場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的礦產,而在基本保證程度以下的礦產又多數是經濟建設需求量大的關鍵礦產或支柱性礦產。

  (二)我國典型礦產資源消費現狀與趨勢

  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我國是一個資源生產大國,也是一個資源消費大國。但是,我國大部分資源的人均消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就更低。如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人均石油消費量約為世界人均消費水平的31%,不足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18和日本的1/11;我國雖然是世界鋼第一消費大國,但是,人均消費量僅為世界人均消費量的88%,不足日本1/5;作為世界鋁第二大消費國,我國人均消費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不足美國人均消費的13%;作為世界第一大銅消費國,人均銅消費量僅為世界的59%,不足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4%。

  正是因為人口巨大,雖然人均消費不高,總消費量依然可觀。下面重點對石油(含天然氣)、鐵、銅、鉀鹽等資源的消費情況進行分析。

  1.石油和天然氣

  解放初期,我國石油產量只有約12萬噸。經過三年的恢復期和七年的艱苦奮戰,我國石油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1960年開展了大慶石油會戰。大慶會戰的勝利,實現了我國石油生產的基本自給,打破了“中國貧油”的悲觀論斷。此后,又相繼拿下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的油田。1978年,我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八個產油大國,并一直保持在1億噸以上的產量水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石油天然氣消費也迅速增長,而且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原油產量和儲量的增長。1993年,我國首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后,每年石油進口量逐步增加。2004年的統計顯示,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74503億噸,位居世界第六位;原油表觀消費量2.9億噸,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5年,原油產量達到1.8億噸,原油表觀消費量2.99億噸,原油進口1.27億噸,比上年增長3.5%。(馮世良,2006)。

  據有關部門預測,中國未來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將繼續增大,2020年石油缺口將在2.2億噸—3.2億噸,天然氣缺口將為500億—700億立方米(見表1-2)。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

       表1-2 2020年我國石油天然氣產消預測

 

產量

消費量

缺口

石油

1.8億噸

4-5億噸

2.2-3.2億噸

天然氣

1300-1500億立方米

2000億立方米

500-700億立方米

  根據以下資料整理:魏一鳴等,中國石油天然氣上游技術政策研究報告,科學出版社,2006年,2,P6。

  2.鐵礦

  我國鐵礦資源豐富,但可供經濟開發利用的儲量不足。截至2003年底,全國探明鐵礦石查明資源儲量為576.62億噸,基礎儲量為212.38億噸,儲量為115.84億噸。我國鐵礦采選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具有年產鐵礦石近2.7億噸能力的生產體系。2004年鐵礦石產量3.1億噸,鋼產量2.97億噸。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汽車業、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鋼鐵消費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國鐵礦石消費量3.64億噸,2004年鐵礦石消費量為5.19億噸。可見,我國鐵礦石不能滿足鋼鐵工業需求,每年需要大量進口。2003年進口富鐵礦石達14813萬噸,進口量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首位。2004年鐵礦石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噸,達到2.0799億噸。

  預計2020年我國鋼產量為2.5億噸,其中廢鋼產鋼量為0.63億噸,據此預測2020年我國鐵礦石(品位35%)需求量為5.34億噸。我國鐵礦石也難以滿足需求,2020年需要進口鐵礦石(品位65%)1.58億噸;鋼缺口3000萬噸。

  3.銅礦

  銅礦可供儲量和礦產銅可供能力有增加潛力,但由于需求旺盛,銅礦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截止2003年底,我國查明銅礦資源儲量6708.73萬噸;其中基礎儲量3302.98萬噸(含儲量1786.62萬噸)。2003年我國礦山產銅58.24萬噸,廢銅(雜產銅)28.85萬噸,合計87.09萬噸。年度缺口372.91萬噸,國內原料生產的銅占消費量的比例從1992年的56.7%下降到2003年的18.93%。1992-2003我國銅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14.79%,特別是1999年以后消費量激增。2003年消費量460萬噸(包括進口銅材和廢銅),約占世界銅消費量的30%。已經超過美國(227萬噸)、日本(121萬噸)和德國(111萬噸),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我國精煉銅產量比上年增長12.24%。但國內原料生產的銅供應嚴重不足,矛盾日趨擴大。

  我國進口銅礦產品數量逐年增加,貿易逆差也在逐漸加大,2003年為74.91億美元,占有色金屬貿易逆差總和的91.25%,在金屬礦產品中已成為僅次于鋼鐵產品的第二大貿易逆差產品。預測2020年我國銅的需求量為445萬噸,國內礦產銅只能保障16%。另2020年時,國內廢銅產銅將達到77萬噸,可使國內銅的保障程度提高到33%,仍缺口近300萬噸。

  4.鉀鹽

  目前,我國的鉀鹽礦在青海的察爾汗、新疆已有較大規模開發利用外,四川、云南等有些產地也開始小規模利用。但是,我國鉀鹽資源主要產地位于西部邊遠地區,受各方面因素影響,開發利用受到限制。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3年鉀鹽消費量為749.66萬噸。其中國內生產KCl 115萬噸,進口KCl 667.31萬噸,出口KCl 32.65萬噸,對外依存度為85%。我國鉀鹽資源潛力有限,可供儲量難以增長。經評價分析,到2020年鉀肥累計需求量為23620萬噸,累計需求鉀鹽可供儲量77498.62萬噸,可供儲量對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于30%。

  四、未來我國礦產資源需求增長的必然性

  前人研究表明,經濟發展程度與礦產品消費之間存在較強的規律性。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已經進入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加速增長時期,而且這一時期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一)金屬礦產消費需求的“S”形模型

  先期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與金屬消費需求的理論和經驗表明(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200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與人均金屬消費量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相關關系。西方有關學者將其歸納為“S”形模式。該模式認為,在農業社會,金屬的消費量與人均收入增長的關系并不確定,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經濟發展的重點由農業轉向制造業,礦產資源的人均消耗開始增長,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長,消費者需求將成為人均金屬消費量增長的驅動力。并且,一旦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金屬需求量就會在一定時期內成倍增加,經濟發展到成熟期后,消費增長會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后呈下降趨勢,如圖1-1。

圖1-1

圖1-1 工業化過程中人均金屬消費量的“S”形模式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對先期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快速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人均收入與人均礦產資源消費的關系分析表明,當人均GDP為3000~4000美元(折合1900年蓋凱美元)時,工業化經濟開始快速增長,各種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消費需求隨之快速增長,并按各自的增長方式達到峰值。雖然各國人均礦產資源消費量差異很大,但各國同一金屬的人均消費量峰值點所對應的人均GDP卻十分相似,且有明顯的演化規律。這些規律對于預測我國礦產資源的消費趨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人均能源消費量“線形”增長模式

  有關專家通過對17個主要發達國家1960年以來人均能耗與人均GDP關系的分析表明(王安建,王高尚2002),除個別國家外,幾乎所有先期工業化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在整個經濟發展中一直保持近于直線(圖1-2),即能源消費不具有明顯的“S”形模式,這與金屬礦產是明顯不同的。各國人均能耗曲線具有相當一致的線形特征:中部的轉折,將曲線分為斜率不同的兩段直線,這個轉折發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機。1960~1973年間,先期工業化國家正處于集中完成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均能源消費保持較高的平穩增速。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已處于傳統工業化增長頂點的發達國家進行大的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新技術、環保意識、新經濟等快速發展,社會經濟向后工業化調整。從80年代初中期開始,能源消費在新經濟發展中又呈現出較以前稍緩的平穩線形增長趨勢。

圖1-3

圖1-3 典型發達國家人均能耗與人均收入的關系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三)我國經濟發展態勢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以年均約10%的速度高速增長。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帶來礦產資源的巨大消耗,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礦產資源的消耗速度呈現加速的趨勢。例如,有色金屬消費總量從1990年的202.5萬噸增加到了2000年的730多萬噸;2002年,我國建筑業鋼材消費量達1.052億噸,占鋼材總消費量的53.7%。石油的消費量也從1990年的1.18億噸增加到了2000年的2.32億噸,增加了一倍。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消費結構升級,也促使住房、汽車、家用電器等終端消費需求大幅上升。此外,我國作為“世界工廠”,正在生產和輸出大量耗能產品和設備。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巨大需求,拉動了高能耗產品產量的急劇增長(王慶一, 2006)。

  我國現階段人均GDP約1000美元,若折算為1990年的可比蓋凱美元,正好約為人均4000美元,大致相當于歐美發達國家30年代、日本60年代中期及我國臺灣70年代中期,要在今后3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礦產資源的消費強度仍會像90年代后期那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后發優勢”必然帶來礦產資源“集中高強度”的消耗。

  (四)資源浪費與資源危機并存

  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是貧礦多,富礦少;難選礦多,易選礦少;共生礦多,單一礦少。如有色金屬礦的85%以上是綜合礦,共、伴生鐵礦約占其總儲量的31%。我國在珍惜資源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非常嚴峻。我國對礦產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剛剛起步,全國現有2000多座金屬礦山尾礦庫,存尾礦約60億噸,每年新增排放固體廢棄物約3億噸,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目前我國綜合利用搞得比較好的國有礦山僅占30%左右,部分進行綜合利用的國有礦山為25%,完全沒有進行綜合利用的占45%,全國20多萬個集體、個體礦山基本上不搞綜合利用。據專家估算,我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平均不超過50%,總體上綜合利用率約為20%。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回收率為35%,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僅為30%,比發達國家約低20個百分點。我國能源利用率只有30%,能源消耗系數比發達國家高4—8倍。

  礦產資源浪費又給礦產資源和礦業發展帶來危機。資源浪費的結局必將導致資源的大量進口和礦山資源的盡快枯竭。未來十年間,將是我國一大批大中型礦山集中閉坑和礦山接替緊張時期。這種情況更加劇了礦產資源供給的緊張程度。

  五、國際市場價格風險

  礦產資源價格受國際礦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我國作為一個礦產資源消費大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國際市場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果沒有充分的實力和準備,將直接導致我國經濟損失和礦產資源供給安全。

  (一)國際石油市場

  1997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風云變幻,石油價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從暴跌到暴漲的劇烈震蕩。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世界石油供需失衡,油價跌至平均每桶不足10美元;1999年歐佩克石油部長會議達成了減產協議,導致油價從1999年年初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一路上漲到年底前的超過25美元;2000年世界石油市場油價持續高位震蕩,全年世界平均油價每桶為28.53美元。2001年受世界經濟下滑以及“9.11”事件等因素的影響,世界油價呈現整體下滑趨勢,全年世界平均油價每桶為24.50美元。2002年受中東局勢、歐佩克和非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委內瑞拉石油工人罷工和美國石油庫存以及美國與伊拉克戰爭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見圖1-3)。2005年,WTI期貨價格一度沖抵70美元/桶的心理大關。不斷攀升的油價使人們不禁感嘆:世界已經進入了高油價時代!業界普遍認為,高油價的原因絕非是石油資源不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長提速、地緣政治的風云變幻、供應鏈的缺陷、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差、投機增多等多種因素均共同導致油價上漲。

圖1-3

圖1-3 世界石油價格變化趨勢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資料來源:劉增潔,2004年中國石油進出口狀況分析,國際動態與參考,2005年第12期。

  油價上漲已經對中國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2004年中國凈進口原油達1.2億噸,僅價格上漲因素就多支出88億美元,直接導致我國全年外匯損失額高達88億美元。而且,僅原油這一種產品的進口就造成3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削弱了凈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高油價還一定程度推動了物價上漲,加大了國內通脹壓力。到2005年末,我國人均年收入僅為1500美元,遠遠低于美國的2.27萬美元;而且我國單位GDP的石油能耗是美國、歐盟和日本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004年),因此,對高油價的承受能力遠遠低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

  (二)鐵礦國際價格控制

  2004年我國石油、鐵礦石、錳礦石、鉻鐵礦等進口量大幅增長,石油、鐵礦石、錳礦石、鉻鐵礦、氧化鋁及銅精礦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我國利用國外資源的成本在驚人的大幅度上升,一方面是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另一方面是國際市場鐵礦石的海運成本大幅上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巴西、澳大利亞到我國的鐵礦石運費分別上漲近190%和160%(馬建明,2005)。

  盡管我國是鐵礦石的最大買主,但對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影響卻很小,在國際鐵礦石價格形成機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也不大。2005年2月到3月,新日鐵、寶鋼、阿賽勒等鋼鐵企業先后和國際鐵礦石生產公司RioTinto、BHPBilliton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簽署2005年度鐵礦石進口價格協議,漲價幅度達到破記錄的71.5%,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從賣方市場看,隨著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從2000年開始,國際鐵礦業開始新一輪以大規模兼并聯合為特征的結構調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2000年成功兼并了巴西和巴林的兩家大型礦業公司,2001年收購了Ferteco公司;RioTinto公司收購了澳大利亞北方礦業公司,成為世界鐵礦石海運市場的第二大公司;2001年6月,BHP和Billiton公司合并,合并后的BHPBilliton公司成為世界第三大資源公司。至此,排名前三位的這3大鐵礦石供應商已經控制了世界鐵礦石海運量的70%以上,壟斷程度的加劇相應增加了供應方對價格的影響力。從買方市場看,日本、歐洲的鋼鐵集團,一方面,市場集中度較高,另一方面,在海外鐵礦石資源勘查開發方面,也占有相當大的份額。例如,日本國內早就沒有一座鐵礦山,但在國際權威礦業媒體《MiniAnnualReview》(2003)所列出的世界主要鐵礦石生產公司排行表中,日本的Mitsui公司赫然排在第五,僅次于國際鐵礦石三巨頭和印度國家鋼鐵公司,而我國鞍山鋼鐵公司僅能排在第13位。日本多家公司在澳大利亞羅布河鐵礦公司中擁有相當股份。

  盡管鐵礦石是中國“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資源的第一個礦種,早在1987年中國就與澳大利亞合資開發西澳洲恰那鐵礦,1992年首鋼收購秘魯馬科納鐵礦,2001年寶鋼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組建寶華瑞礦業公司,合資開發“鐵四角”地區鐵礦,2002年寶鋼又與RioTinto組建寶瑞吉礦業公司,合資開發哈默斷利公司帕拉布杜東坡,2004年,武鋼、馬鋼、唐鋼和沙鋼共同與BHPBilliton公司組建威拉拉礦業公司,開發西澳洲紐曼山地區吉姆貝巴礦床,但是,海外份額礦在我國鐵礦石進口量中所占比例仍顯得過低。在前些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尚未大幅度增加時,這一比例曾達20%以上,但目前進口量大增后,該比例又降到20%以下。另一方面,我國鐵礦石以及鋼鐵產業的市場集中度也非常低,鐵礦石的進出口企業太多。這就造成了大買主對國際市場卻基本上沒有定價影響力的現象。2001年以來,我國鐵礦石進口金額的增長率遠大于進口量的增長率,已充分說明,受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的影響,我國利用海外資源的成本不斷在增加。

  六、我國礦產資源安全對策

  以上分析表明,礦產資源在各國、各地區的分布是相當不均衡的,而且礦產資源的可利用性也會隨著地質構造特征的不同而各異。我國已經進入礦產資源的大量、高速消費期,而且這個時期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內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國際礦業市場風險莫測,更加劇了國內資源緊張的形勢和國外供給的不確定性。面對這種現實,我們除了需要繼續加大資源勘查力度,規范礦業開采市場,提高綜合利用效率,實行循環經濟等一系列的國內措施以外,實施礦產資源跨國經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國外礦業跨國經營發展史

  國際礦業跨國經營最早開始于工業化革命所導致的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18世紀后期,歐洲和北美的跨國公司開始到海外勘察開發礦產資源。當時礦業跨國經營的主體以英國、法國、美國的礦業公司為主,規模相對較小,主要是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其殖民地國家開采原材料,再運回本國進行后期的冶煉加工。礦種也主要是高價值的貴重金屬。50、60年代初期,跨國經營進入黃金時期。勘察開發的范圍也開始擴大,逐漸遠離礦產品需求地。由于這些公司的母國對殖民地實行殖民統治,所以,可以得到政治庇護,這一切,大大抑制了殖民地國家的礦業企業發展,當地即便有礦業企業,也多是小規模的,很難與來自宗主國的礦業公司相抗衡。當時的礦業跨國企業不僅是管理者,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礦業部門的所有權人。跨國礦業公司在當地的子公司與當地的經濟只有非常微弱的聯系。其資本和管理是外國的,產品運回跨國公司的母國,下游生產在母國外進行。由此,跨國公司及其母國對東道國的礦產資源幾乎實行了完全的控制。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發展中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并隨著聯合國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原則的確立,許多發展中國家發起了國有化運動,對礦產資源實行國家控制,開始限制外國資本勘察開發本國的礦產資源。80年代末期以后,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發展中國家為了獲得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又紛紛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吸引外國資金進入國內進行礦產資源勘察開發活動,這樣,又掀起了礦業跨國經營的高潮。

  (二)國外礦業跨國經營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資源安全供應被提到各國的議事日程上來。礦業跨國經營幾乎成為各國確保資源可得性的必備手段。西方跨國礦業公司對全球礦產資源的控制程度正在提高。以固體礦產而論,目前全球25家最大的跨國礦業公司,美國、加拿大(各6 家)、澳大利亞、英國(各3 家)就占18 家(據瑞典原材料小組統計)。1997 年排在世界前10 位的跨國礦業公司,控制全球非鐵金屬礦山產值的1/3 左右。1996 年,223 家跨國礦業公司的固體礦產勘查支出,占全球總勘查支出的76%,前10 家公司占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支出的24%(世界地礦信息,1997年第11期,加拿大金屬經濟小組統計)。就各具體礦種,西方跨國礦業公司的控制程度不一,但大體上,前3-5 家礦業公司基本均可控制每一種礦產西方國家產量的2/3左右。大油公司更是在全球范圍內追逐油氣儲量。如殼牌公司在世界45個國家進行油氣勘查開發,在其中的29個國家有油氣生產活動;埃克森公司在30 多個國家進行油氣勘查開發和生產活動;美孚石油公司的油氣勘查開發遍及五大洲的34個國家,雪佛龍公司涉足20 多個國家。法國埃爾夫公司1996 年油氣經營收入中只有15.8%來自法國本土,49%來自歐洲以外。全球的優質石油資產正在被西方跨國石油公司所瓜分(劉增潔, 2004)。從以下國家和跨國公司的做法,可以窺見各國一般。

  1、韓國

  韓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國內幾乎沒有什么石油資源。為保證石油安全供應,1979年成立的大韓石油公社(KNOC)負責執行韓國開發利用海外石油資源的政策,目前KNOC正在世界13個國家從事油氣勘查與生產,共涉及18個項目,其中生產項目有4個(分別在也門、阿根廷、英國、秘魯)、開發項目4個(也門、委內瑞拉、利比亞、越南)、勘查項目10個。KNOC在越南15-1區塊的項目(頭頓油田),估計可回采儲量為5.9億桶,KNOC占股14.25%,但作為作業方(其余7個生產和開發項目,KNOC均不是作業方)。韓國政府聲稱,KNOC的長期目標是在海外的份額石油及天然氣相當于國內需求的10%。(張新安、張迎新,2003)

  2、美國

  美國是石油生產大國,也是石油消費大國,還是石油進口大國。但是,美國所進口的石油大部分都是美國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生產的,份額油在總進口中所占比重相當大。90年代以來,美國各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資幾乎均高于在國內的投資。美國有些石油公司的海外勘查支出已占其總勘查經費的70%。據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2003年出版的2001年度大能源公司經營狀況統計,2001年美國大能源公司(系指EIA的財務報告制度(FRS),儲量和產量達到一定規模,需向能源部報告經營狀況的公司)總的石油天然氣產量為57.84億桶石油當量(合7.89億噸),其中在海外生產的數量為28.47億桶(合3.88億噸),扣除天然氣外,在海外生產的石油為2.35億噸,約相當于2002年美國石油進口量的40.5%。這一數字僅計算了大公司的海外產量,不包括獨立能源公司及小公司的產量。美國大石油公司在美國本土及在海外的石油產量見圖1-8。

圖1-8

圖1-8 美國大石油公司(FSR公司)的石油產量:1981—2001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3、跨國公司動態

  全球固體礦產勘查總費用自2003年開始回升,2004年繼續增加,并且增加幅度為近10年來之首。礦場勘查所占比例上升,主要是大型礦業公司目前雖然總體上的戰略從“購買”轉向“勘查”,但仍更加青瞇于就礦找礦,主旨在替代、補充開采耗竭的儲量,并且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可以更快、更便宜地開發利用,以迅速提高生產能力,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盡管國際大石油公司已經具備較強的上游基礎,但是由于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衡性、成熟油田的減產趨勢以及中東、非洲等地區的長遠資源潛力,幾大石油公司均在運用提高采收率等技術維持現有成熟區產量或減緩現有產區產量下降的基礎上,逐步將投資重點轉向構建新的戰略接替區,拓寬資源品種組合,以形成可持續發展優勢。BP將上游業務劃分為原利潤中心和新利潤中心,并更加重視新利潤中心的發展。雪佛龍在2004年也在其傳統核心區以外設定了7個“試驗區”。該公司對這些“試驗區”均進行了評估,以確定進一步勘探的潛力以及未來開發的可能性,并希望獲得新的突破。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等公司則繼續將中東、非洲、俄羅斯、里海等油氣勘探開發前景較好的地區作為資源增長區域。

  (三)我國礦業企業海外發展現狀與對策

  我國礦業海外投資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經過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的幾年改革開放,海外投資的法律法規先后出臺,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一些重要礦產出現供給緊張。上世紀90年代,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路,2000年,“走出去”成為國家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關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溫家寶總理也親自指示: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建立經濟、安全、穩定的油氣供應渠道(魏一鳴,2006)。根據中央提出的“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方針,我國礦業界先后組團到有關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探討海外勘探開采礦產資源的可能性,并先后在幾十個國家進行礦產勘察開發活動。如中石油在中亞、非洲的合作,中國冶金進出口總公司在澳大利亞的鐵礦合作,地礦部門在非洲的金礦合作,礦業部門與周邊國家的鉀鹽合作,以及其他一些礦產的合作項目等。

  資源開發“走出去”已經成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5年8月底,中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具有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的企業2000多家。根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200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部分),200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553億美元,截至2004年,5163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境外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449億美元。從2004年對外投資的行業分布情況看,采礦業占32.7%。也就是說,2004年度資源開發“走出去”項目占總海外投資的1/3左右。據一些國際性的咨詢公司(如里昂證券)估計,2004年資源開發“走出去”項目占總海外投資的1/2強(53%)。數據的差異反映了統計口徑和方法的差異。但無論采信那個數據,資源開發“走出去”是我國“走出去”戰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事實的確已經確立。2005年由于中石油成功并購PK公司,這一比例必將進一步加大。

  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石油跨國經營是比較成功的。油氣資源“走出去”,占我國全部海外投資的比例,大約在1/4到1/3左右,是我國“走出去”戰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底,我國石油資源“走出去”所取得的份額油產量,相當于原油進口量的18%,原油消費量的7%,占我國石油產量的12%。份額油儲量,相當于占我國石油儲量的15%。可以說已初具規模。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4年底,以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三大石油公司為龍頭的國內企業參與了海外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項國65個,分布在30多個國家,初步形成了包括蘇丹、阿曼、阿爾及利亞、伊朗、沙特、利比亞等國在內的西亞北非區;以委內瑞拉為主的南美區;以印尼、馬來西亞和文萊為主的東南亞區;以哈薩克斯坦為主的中亞一俄羅斯區等四個重點開發區。已投產運營的項目集中在蘇丹、哈薩克斯坦、印尼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從此四國獲得權益油比重接近80%。

  但非油氣礦產資源“走出去”則不很成功。除少數企業外,我國礦業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投資能力弱,國外經營能力更弱,抗風險能力尤其弱,對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不夠通曉,“走出去”的人才匱乏,資源開發領域一系列獨特的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特別是西方勘查商業文化不通曉,缺乏外語好,既懂專業、又了解礦業跨國經營的復合型人才,難以適應復雜的國際形勢。具體表現為:磋商中的資源開發“走出去”項目2/3以上無疾而終,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執行中的資源開發“走出去”項目2/3以上也不成功,或未達到原來預期的效果。主要是我國對經濟因素的考慮不足,對資源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等方面的評估不足,風險防范措施不到位。同時,對“走出去”項目投資的本土化重視程度也不夠。有的企業出去并購,并沒有給企業本身帶來很多利益,而且企業業績與并購本身有一定的差距,甚至還有個別海外資源開發投資項目是出于“政績”和其它非經濟因素的考慮。(張新安 張迎新2004-2005年度油氣開發“走出去”形勢分析,國際動態與參考》2005年第48期)

  根據目前這種情況,作者認為我國礦業跨國經營應該在近期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進行國際礦業投資環境評價,為礦業企業跨國經營提供宏觀規劃指導。國際礦業投資環境評價包括資源開采現狀與潛力評價,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評價,國內政策法規評價,人文地理環境評價,運輸條件評價和宗教信仰等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投資環境進行優劣排序,指出戰略重點投資區,并詳細列出各種影響因素的情況,以便于礦業企業投資決策參考。

  第二,營造國內環境,創造海外投資條件,鼓勵礦業企業跨國經營。這種國內環境包括融資、風險基金、稅收、審批程序、并購政策等各種環境條件,以鼓勵礦業企業到海外投資立業。

  第三,著力加強實力建設。礦業企業自身實力的增強至關重要。事業成功的決定因素還是礦業企業本身。目前來看,礦業企業不僅技術能力薄弱,更嚴重的是我們的管理人員也跟不上。與外國公司一起工作,甚至還很難把別人的經驗學到手。這就需要我們礦業企業認真審視自身的狀態,找出優點和問題所在,以便充分發揮優勢,及時彌補缺陷。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