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鐘朋榮:紹興產業集群對縣域經濟的啟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0:46 新浪財經
鐘朋榮,北京視野咨詢中心主任,北京東方視野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從事過近30年的經濟理論研究,發表過論文數百篇,出版專著18部。曾在鄉、區、縣、中央四級黨政機關任職。自1994年以來,主持過100多家大中型企業發展戰略和改制方案,主持過20多個地級市和30多個縣市的發展戰略方案。 7月17日-7月23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鐘朋榮。----編者按 紹興產業集群對縣域經濟的啟示 7月20日 星期四 文/鐘朋榮 前 言 近兩年,我們應紹興市政府之邀,對整個紹興市的紡織業集群作過系統地研究;同時,又應紹興縣委、縣政府之邀,為紹興縣進行了總體發展戰略研究和策劃。為此,我所帶領的專家小組多次到紹興,對紹興的總體情況,特別是紡織業集群的情況作了比較系統地了解。本文是我研究紹興產業集群的一些心得。 未來的世界競爭,很大程度上將是產業集群的競爭。在我國,要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應當從產業集群抓起。紹興紡織業作為規模較大、比較完整的產業集群,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研究紹興紡織業集群的優勢,對于加快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啟示之一:產業集群是一種高效的產業組織形式 20世紀,世界的產業組織形式出現了兩種發展趨勢:一種趨勢是,通過多種橫向和縱向的兼并和收購,將相關的企業變成自己的控股企業、獨立子公司甚至內部工廠,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另一種趨勢是,通過業務外包,將內部的車間或子公司變為外部的交易伙伴,用市場交易代替產權控制和內部管理,使企業小型化、專業化。 第一種模式,由于企業規模過大,管理層次過多,委托——代理鏈條過長,導致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上升。許多大企業規模較大,但效率較低、競爭力較弱。 而后一種模式,由于遠距離交易,交易成本、物流成本都比較高。從尋找交易對象,考察交易對象,到談成交易、運貨、付款等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有許多不可預測和難以把握的因素。特別是在我國當前信譽狀況不是很理想,相互拖欠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這種模式使一些企業交易成本相當高,不少企業則因外部信譽問題而被活活拖垮。 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使合作關系相對穩定,許多企業與上下游的企業之間結成各種不同形式的聯盟關系。這種聯盟關系雖然不象垂直整合那樣需要直接管理,需要自負盈虧,但也會帶來復雜的交涉,需要進行種種監督。并且,一旦與對方結成聯盟,就缺乏彈性,即使發現有更便宜的原材料也不能購買。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產業組織形式,既避免了“一體化”和大集團所導致的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過高的問題,又避免了遠距離交易所導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過高的問題。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企業面對的是就近的、眾多的原材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購買各種投入品,包括各種社會服務和各種人力資源。這種就近、擇優選購,是一種競爭性的配套關系。它既有垂直整合(內配)的效率,又有更廣泛的自主性和選擇性。 啟示之二:產業集群有利于深度分工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之間的深度分工,而深度分工又有利于專而精,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技術創新。 一個企業如果在其它地方辦布廠,因為獨此一家,不得不養一批采購人員,不得不養一批工程師和銷售員。養這么多機構和人員,不僅費用很大,管理起來更難。采購員有可能吃回扣,工程師有可能跳槽,推銷人員有可能將客戶資源轉走。正因為難以管理,許多企業中途夭折。 在紹興辦布廠就很輕松。因為那里有數千家企業織布,相互之間就形成了分工:有的專門采購原材料;有的專門修設備,賣設備;有的專門銷售產品。這樣,就沒有必要每個企業都養采購員,大家需要原材料,只要打個電話,幾分鐘就會送到;也沒有必要都養工程師,需要修設備或買設備,只要打個電話,很快就會解決;甚至連銷售部也沒有必要養,因為紹興有一個亞洲最大的紡織品市場,這個市場就是上千家企業共同的銷售部。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企業的經營模式一般都是“核心能力加外包”。即每個企業都將全部資金、全部精力集中做好自己最有優勢的那一點,把這一點做成全國最便宜、最好,甚至全球最便宜、最好。這一點就是本企業的核心能力。其他工作,包括其他零部件的生產、產品設計、銷售等相關業務,都外包給別的專業公司完成。這樣,每個產品都是眾多企業核心能力的匯總。紹興市在紡織方面的競爭優勢,正是由這些企業的核心能力綜合而成。 啟示之三:產業集群有利于家族模式發展,而家族模式 是當前中國社會一種比較有生命力的模式 從體制上看,浙江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家族模式為主體。這一特點在溫州、臺州等地更為突出。紹興的企業雖然不少都是國有企業改制而來,但現大多數也是家族企業或準家族企業。 如果把企業比作小孩,把企業的所有者、股東比作企業的父母,把經營或打理企業的職業經理人比作照看小孩的阿姨,則全民所有制企業、上市公司等股份制企業的特點是,“阿姨”們養育的不是自己的“小孩”,而家族企業的特點是自己的“小孩”自己養。結果,“小孩”得到了很好地照顧,得到了精心地呵護。實踐已經表明,在整個中國社會,浙江的“小孩”是養得比較好的。浙江企業的運行質量普遍都比較好,經濟效益普遍都比較高。前不久我在溫州調查時,人民 銀行溫州支行副行長講,溫州銀行的不良資產只有2.3%。銀行的不良資產少,說明企業的質量好。浙江經濟的活力,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家族模式的優勢。 在80年代,曾經有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之分。溫州模式以家族企業為主體,蘇南模式以鄉鎮集體企業為主體。當時,紹興的經濟更接近于蘇南模式。 但是,由于紹興的企業改制比較早,比較徹底,而改制又是以經營者購買為主。因此,原有的鄉鎮企業已經演變成了準家族企業。所謂準家族企業,即雖然企業有幾個股東,或十幾個股東,但這些股東都是親戚朋友,其中有大家信賴的大股東。這個大股東起主心骨的作用,他就相當于家族中的家長或族長。 除此之外,紹興新增的個體私營企業發展也比較快。這些企業則主要采取家族模式。因此,到現在,家族企業或準家族企業也已經成為紹興企業的主體。 紹興全市有5.66萬家紡織單位,從業人員59.2萬人,其中紡織企業3200余家,從業人員38.2萬人;個體紡織單位5.34萬家,從業人員21萬人。這一組數字說明,紹興紡織的主體是家族企業或準家族企業。 一提到家族企業,人們立即會想到兩個問題:一是規模小。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大則強,小則弱;二是其管理者能力有限。家族企業的老板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管理能力自然也不強。 既然家族企業存在上述兩個致命弱點,為什么浙江經濟有那么強的競爭優勢,為什么紹興的紡織越來越有優勢,為什么嵊州的領帶能打敗日、韓的領帶;為什么溫州的打火機能打敗歐洲打火機;為什么義烏的小商品能打向全世界?所有這些問題,從紹興的紡織業分工中都能找到答案。 紹興的紡織業分工有兩個層次:一是區域間的分工,二是同一區域內不同企業在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分工。 紡織產業集群在整個紹興市是大集群。這個大集群是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子集群又分別集中在不同的縣、區或鄉鎮。市區和紹興縣以化纖及布料生產為主,上虞以棉紡織為主,嵊州以領帶為主,諸暨以襪子為主,新昌以毛紡和紡織機械為主。 在同一個縣市或同一個鄉鎮,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有數百家或數千家。這些企業在產業鏈條的各環節又進行了深度地分工。這種深度分工從大唐的襪業中可以看得很清晰。 諸暨大唐鎮有8000多個家庭企業,其中有1000家原料廠,300家縫頭廠,100家定型廠,5家印染廠,300家包裝廠,200家機械配件廠,400余家原料經銷商,600余家襪子營銷商,100余家聯運商,擁有1600多間商鋪的大唐輕紡襪業城等等。正是通過眾多獨立公司的深度分工和協作,環環相扣,使整個大唐鎮成為一個龐大的“襪業集團”。這個“集團”年產48億雙襪子,產值達90億元。但這個“集團”是虛擬的,它是在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8000多家獨立的家庭企業,通過自發分工和市場交易集結而成。 正是通過這種深度分工,每個企業只做產業鏈條上的一兩個環節。這樣,家族企業的上述兩個缺陷就得到了較好地彌補。 家族企業的第一個缺陷:規模比較小。在80年代,家族企業一般只有幾十萬資金,在90年代只有幾百萬資金。到現在,發展比較好的可能有幾千萬甚至數億元資金,而多數企業仍然只有幾百萬或幾千萬元資金。這幾百萬、幾千萬資金,如果又做布料,又做長絲,又做化纖原料,還要做紡織機械、印染、染料、銷售等等,的確不夠。如果不僅做紡織,還要做紡織以外的眾多產業,那就更不夠了。比如德隆集團涉及水泥、藩茄醬、電動工具、汽車零部件、種子、飲料、農資供應、紡織、旅游、金融、證券、礦業等數十個行業;三九涉及汽車、醫藥、啤酒、農業、酒店、印刷等十多個行業。搞這么多行業,幾百萬、幾千萬當然不夠,需要幾十億、幾百億才能完成。 浙江的家族企業可不是這種做法,他們沒有德隆、三九等企業那么貪,什么都干,一個企業橫跨幾十個行業。他們一般都只做一樣,比喻只做紡織;而且,這一樣還不是從頭做到尾,每個企業只做其中的一段。如前例,諸暨大唐鎮的企業,把一個小小的襪子分成十幾個環節,單個企業只做其中的一個環節。這樣,家族企業的幾百萬甚至幾十萬資金足矣。因為只做一個產業,而且只做這個產業的一兩個環節,企業的資金不需要那么多,企業的規模不需要那么大。 通過這種深度分工,家族企業的第二個缺陷,即管理能力差的問題也得到了較好解決。 家族企業的管理者主要是自家人,管理能力一般都不會很強。再加上浙江大多數家族企業都是由農民轉化而來的。昨天當農民,今天辦企業,許多管理者都只有初中、小學文化,談不上管理經驗,更談不上管理理論。 這么低的文化怎么搞企業管理? 如果一個企業將一個產品從頭做到尾,比喻,自己紡紗,自己織布,自己印染,自己做服裝,自己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多數家族企業的管理者的確難以勝任。 如果一個企業象德隆、三九這樣干十幾個行業甚至幾十個行業,不要說只具有初中、小學文化的家族企業管理者,就是具有管理學博士學識的管理者也難以勝任,因為管理者畢竟不是神仙。全世界象韋爾奇這種神仙似的管理者畢竟很少。 但是,如果一個企業只做紡織,而紡織又只做其中的一個環節,比喻,只做織造,或只做印染,或只管賣布,就算是一個文盲,只要他腦子里整天只思考一件事,即織布,走路也想織布,吃飯也想織布,睡覺也想織布,用不著兩年,他照樣會成為織布專家。由一個或兩個(夫妻二人)這樣的織布專家來管理一個專業化的織布廠,沒有什么管不好的。 在紹興正是這樣。由于該地區的產業配套非常完整,一家織布廠只管織布,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要買化纖原料或棉沙、毛線等原材料,當地都有專業化市場,品種很齊全。因此,一個企業用不著養一個采購部,用不著花很多精力對原材料采購進行管理,以防止采購者采購劣質原材料和吃回扣。因為各種原材料市場就在附近,遠者相距一兩公里,近者相距幾十米,老板或老板娘親自采購就可以了。供貨者都是街坊鄰居,他們一般都不會騙人,再加上同一類材料供貨商在當地就有幾十家或幾百家,競爭很激烈,信息非常透明,供貨商很難靠信息不對稱來欺騙買者。 同樣,織布廠沒有必要自己維修機械,更沒有必要自己生產機械。當地有幾十家企業生產紡織機械,銷售紡織機械,或修理紡織機械,全市年產各類紡織機械5萬臺,有倍捻機、劍桿機以及印染、整理等配套機械,產品應有盡有,其性價比在全世界都有優勢。 企業需要買機器或需要修設備,只要到附近的紡織機械市場走一走,或向某家機械銷售、維修公司打個電話就行了。 在紹興辦織布廠,沒有必要自己做印染和后整理。紹興有170家專業的印染后整理企業,其中規模以上的有95家。這些企業經過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大部分生產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僅規模以上企業印染布的年產量已達到66.8億米,占全國總量的31.8%。 在紹興辦織布廠,沒有必要自己到國內外去賣布。紹興有一個世界最大的專門賣布的市場,即中國輕紡城。該市場有攤位幾千個,經銷人員數萬人,年銷售額260億元。該市場的布銷往國內外。現在有一千多外國商人常住該地,從中國輕紡城大批量采購,運到國外銷售。這個市場就是紹興眾多織布企業的公共銷售平臺。 一個織布企業,從原料采購到產品銷售,從印染后整理到設備維修,都已經被專業的公司外包了,自己只做織造那一個環節,而自己經過兩三年的織造實踐,已經成了專家,企業生產和經營沒有什么管不了的。因此,許多人所擔心的家族企業管理能力差的問題,浙江人、紹興人早解決了。只不過,他們主要不是通過專家們所建議的兩權分離,聘請職業經理人等辦法加以解決,而是通過分工細化加以解決。在紹興,甚至在整個浙江,有一定規模的大企業都聘請了不少的職業經理人,但眾多規模不大的家族企業主要還是自己管理,主要是通過業務外包和更加專業化來克服管理瓶頸。 家族模式的兩個局限性,即規模小和管理能力差,可以通過外包,通過專業化,通過小企業、大配套加以解決。 然而,外包包到哪里?如果織布廠在紹興,而抽絲廠或紡紗廠在陜西,印染廠在四川,銷售市場又在國外,這種外包就會產生較高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與那些自己紡紗、自己織布、自己印染的大企業相比,就不會有競爭優勢,因為外部的交易成本會大大高于內部的管理成本。 上述問題,紹興人通過產業集群得到了較好解決。 啟示之四:產業集群使區域經濟具有更強的動力 在內地做紡織,從織造、印染、運輸、設計、銷售、采購等等,一般都是在一個企業內部完成。這樣,一個企業就要設較多的車間,上述工作都是在各位車間主任領導下完成。 在紹興,企業內部的車間變成了企業外部的獨立公司,車間主任變成了公司老板,同一企業內部車間與車間的調撥關系變成了不同企業之間的交易關系。可以這么講,內地的經濟活動,車間主任是支點,因而可以稱為車間主任經濟;而紹興等產業集群比較發達的地區,老板是支點,因而可以稱為老板經濟。 老板與車間主任的區別在于:前者在創造一定的價值后,只拿少量的獎金,因而動力不是很強,每天8小時按部就班;后者則能得到企業的全部利潤,因而動力非常強,每天10多個小時忘我奮斗;前者所生產的產品或半成品是企業內配,即使零部件的成本較高,質量不是特別好,企業也得用,因而車間主任很少有競爭壓力;而老板所生產的產品是外配,同種零部件,同一種服務(如設計、運輸等),在紹興有幾十家甚至幾百家競爭,只有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質量最好、價格最低,才能實現銷售,才能與整個集群配套。因而外配的老板比內配的車間主任具有更強的競爭壓力。而這種競爭壓力,又會轉化為他們降低成本、改進質量的動力。 如果把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比作火車頭,把企業的車間、銷售部、運輸部比作火車的車箱,則內地的許多企業一個火車頭拉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車箱,而紹興的幾十個或幾百個車箱分別由幾十個或幾百個動力很強的車頭帶動,其總動力自然會大得多。 啟示之五:產業集群有利于節省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第一,尋找交易對象的成本。比如,織布廠要買紗,就需要尋找紗廠。為了貨比三家,尋找一家還不夠,需要多找幾家。需要分別到這些紗廠去看設備,看看產品,然后決定購買對象。第二,達成交易的成本。比如,圍繞價格、交貨方式、結算方式等等,雙方可能存在較大分歧,需要反復的溝通,加上相互又不了解,以防受騙,合同文本需要反復考慮,改了一遍又一遍,結果,一來買就是幾個月,嚴重影響工作。第三,合同執行的成本。在合同執行中,供貨方認為產品質量符合合同要求,而購貨方則認為產品質量與合同要求不一致,希望重新供貨,一個來回就是幾個月。特別是貨款的結算,由于中國社會信用狀況不好,不少企業惡意拖欠,供貨方供了貨,購貨方不給錢,再加上中國許多產品嚴重的供大于求,更助長了購買方的拖欠行為。這種拖欠行為,也成為交易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第四,物流成本。交易距離越遠,交通狀況越差,這方面的成本就越高。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企業面對的是就近的、眾多的原材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因而能貨比三家,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購買各種投入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機器設備、各種服務,以及各種人力資源。 在紹興,由于與紡織相關的產業比較完整,比較集中,無論原材料采購,設備采購,輔料采購等等,都可以就近解決,無論是尋找交易對象還是進行交易活動,無論是原材料、零部件的運輸還是事后的維修、養護和其他售后服務,都能就近解決。服裝廠到織布廠買布,或織布廠到化纖廠買原料,遠者相距一兩公里,近者只隔十幾米。從空間上看,與自己的車間沒有什么兩樣,因而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就非常低。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上游與下游之間,供貨方與購貨方之間,都同鄉、朋友、熟人。如果惡意拖欠,會遭到眾人的譴責。再說,你拿了貨不給錢,我可以上門討債,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因相互距離很近,討債成本很低,想賴賬沒那么容易。這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啟示之六: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融資 中小企業融資難,這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目前,我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貸款。銀行貸款需要抵押、擔保,恰恰是中小企業,以及大量初創型企業,抵押、擔保物很有限。 產業集群區域內的企業本來就比較容易貸款。因為這些企業效益一般都比較好,發展又比較穩定。除此之外,產業集群還有利于開展貸款之外的融資方式。 首先,產業集群有利于開展融資租賃。 所謂融資租賃,即企業將融資與融物結合在一起,通過融物來實現融資。 融資租賃有三個當事人:一是資金者,即融資企業;二是融資租賃公司;三是設備供應商。一般程序是,融資企業提出設備需求,融資租賃公司根據企業的需求購買設備,然后將設備租給融資企業,按月收購租金,設備使用若干年后,一般由融資企業將設備殘值買下。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企業設備采購所需資金幾乎百分之百通過貸款解決,融資租賃不到1%。因此,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是解決企業設備采購資金的主要出路。 發展融資租賃最大的問題是,融資企業如果不能按期支付租金,融資租賃公司將設備搬走,那么,該設備給誰? 如果一個地方只有一家紡織企業,該企業通過融資租賃取得設備后,如不能按期支付租金,融資租賃公司雖然可以將設備搬走,但很難找到下家,設備只好閑置,融資租賃公司的資金受損。 而在產業集群的地方,比如在紹興,因為有數千家紡織企業,融資企業向設備租賃公司租賃設備后,如不能按期支付租金,租賃公司可以將設備轉移給另一家融資企業使用,東方不亮西方亮,融資租賃公司幾乎沒有損失。因此,在產業集群的地方比較容易開發融資租賃業務。 除此之外,產業集群的地方還可以開設專業的產業投資基金。比如,在紹興設立紡織投資基金,由一批既懂紡織,又懂金融的專家進行管理和運作,從紹興數千家紡織企業中挑選出幾十家效益比較、發展比較穩健的企業進行分散投資。這樣的產業投資基金易于管理,回報率一般也比較高,且風險很小。有了這樣一些優點,對外地的投資者,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投資,甚至外國投資者,都會有更大的吸引力。比如,通過設立專業投資基金,讓上海人投資,將上海人的錢吸引到紹興,用于支付紹興優質企業的發展。結果,上海人發財、紹興的紡織業加快發展,皆大歡喜。而產業比較分散的地方,就很難設立這種專業性的產業投資基金。如果設立一個什么都投的產業基金,則這種基金很難管理,也很難取得較好的效益。 啟示之七:產業集群有利于形成產業與專業市場的相互推進 產業集群有利于形成專業市場,而專業市場的形成又會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在紹興,正因為有數千家紡織企業,才形成了年交易額近260億的中國輕紡城。專業市場是眾多同類企業銷售產品的公共營銷平臺。正是這種公共營銷平臺,又吸引了更多的同類企業在此發展,使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中國的市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產業為依托而形成的市場;另一種是純中介性的市場。前一種是買本地,賣全國,甚至賣全球的市場。紹興中國輕紡城正是這類市場的典型。輕紡城主要銷售各種紡織面料,年銷售260億元,其中80%以上的產品都來自紹興本地。這種依托本地產業而興起的市場,生命力比較強。只要本地產業在發展,市場也會跟著發展。 另一種是中介性市場,即買全國,賣全國的市場。最典型的是武漢的漢正街市場。這種市場由于沒有產業依托,近年來都在走向衰落。義烏小商品市場早期也是中介性市場。后來,他們通過市場帶動本地產業,現在每年成交的數百億產品中,有近40%轉向本地生產,使義烏市場由一個單純的中介市場變成了產地市場。因而在眾多市場走向蕭條的情況下,義烏市場則呈快速發展的勢頭。 在紹興,一方面產業集群帶動了眾多的專業性市場,另一方面,這些專業性市場又進一步推動了紹興產業集群的發展。市場對產業的推動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因為有了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的專業市場,有利于企業的產品銷售。現在的中國輕紡城,每天都有數萬名國內采購商和數千名國外采購商。輕紡城已經成了真正的世界面料市場。企業生產的面料往輕紡城一擺,就等于進入了國際市場。 其二,因為有了眾多的專業市場,企業采購原料、輔料都比較方便,且價格很低。由于紹興各專業市場的規模較大,市場上銷售的不僅有本地的產品,也有國內外的同類產品。這樣,紹興的紡織企業可以在家門口選購國內外最優的原材料。 其三,這些專業市場既是產品集散地,又是信息集散地。人們在把國內外同類產品集中到這里的同時,將國內外的相關信息也集中到了這里。有了這些信息,紹興市的紡織企業可以及時地改進花色品種,迅速地調整產品結構。市場的價格信息也為紹興的紡織企業不斷降低成本提供了外部動力和壓力。 啟示之八:產業集群更容易激發競爭意識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同種產品不是由一家企業生產,而是由眾多的企業生產,這些企業相互之間自然就會形成競爭。這種競爭都是面對面的,許多同類企業甚至是門對門,戶對戶。 在紹興,同一種面料都放在當地的面料市場——柯橋市場銷售。誰家價格最低,誰家的質量最優,不是貨比三家,而是貨比千家。價格最低、質量最好的產品就是大家趕超的對象。其他企業必須趕超,不趕超就會倒閉。 在紹興的紡織業集群內,如數千家面料企業,大家所處的環境都一樣:區位優勢一樣,運輸條件和物流成本一樣,原材料價格一樣,使用的設備一樣,工資水平一樣。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比眾多本地同行的產品成本更低,質量更好,花色品種更有特色,就需要動更多的腦筋,就得有更好的創意。而一個好的創意又很難長期獨享。通過人員的流動,用戶之間的串連,好的創意很快就會被當地的同行學會。企業要想求得長期的領先,就得不斷地創新。于是,整個產業集群區域內的創新壓力節節升高。 在紹興,生產同種產品的企業家都是本地人。他們的產品又在本地市場展示,這就象本地的拳擊手在本地比賽,讓本地觀眾看,誰都不想成為輸家,誰都不愿在鄉親們面前丟面子。正如美國學者邁克•波特所說,希望在本地人面前揚眉吐氣的動機,使企業有更強的動力超越其他對手。 紹興與紡織相關的眾多專業市場,使本地數千家企業的產品都集中在同一個市場里展示,誰的好,哪怕好一點點;誰的便宜,哪怕便宜一點點,用戶都很清楚。這樣,用戶就比較有信息優勢。生產企業和供貨商靠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靠收買、拉攏甚至欺騙用戶的辦法,都是不可能,要賺錢只能靠真功夫。 紹興紡織企業的競爭壓力,既來自市場和用戶,也來自職工。由于同類企業有數百家或數千家,職工就業的選擇機會很多。哪家工資較低,哪怕低一點點,職工立即會跳槽。這樣,企業也不可能靠克扣工資來取得競爭優勢。 啟示之九:產業集群有利于招商引資 在研究了全國許多地方的產業發展模式后,我曾經得出過這樣的判斷:產業集群是最好的投資環境。研究了紹興的紡織業集群后,我更加堅信這一結論。 在紹興創辦與紡織相關的企業,無論原料的采購還是產品的銷售,都有專業市場幫助完成;熟練工人滿街都是,招工也是一種很容易的事,因而創業的成功率非常之高。這樣的優勢,自然會吸引更多的人選擇在紹興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創辦紡織方面的企業。紹興進行這方面的招商引資,成功率自然會高得多。 產業集群本身就代表著市場和商機。紹興數以千計的紡織企業和數以萬計的紡織單位(個體戶、家庭工廠),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紹興無論辦印染廠還是辦機械廠,無論是做服裝設計還是搞面料運輸,都有大量的商機。正是這些商機,吸引著更多的外來投資大量流向紹興。 產業集群因在國內外有廣泛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招商引資。在一個沒有知名度的縣市,要吸引人們到那里去辦紡織廠十分困難。因此,不得不在地價、政策等方面做出極大的讓步。許多縣市為了招商引資,組織全縣干部到全國去開招商會,走親訪友,甚至給干部下指標,付出巨大的成本,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好不容易招來了幾個企業,因整體配套環境不完善,最后不少也垮掉了。而產業集群的縣市,已經形成了比較清晰的產業概念,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這種專業化的概念加上知名度,就使區域經濟縣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張瑞敏在講到名牌的威力時曾總結了四個“賣”字,即賣得快,賣得多,賣得貴,賣得久。兩樣,縣有名牌效應的縣市,在招商引資時,招得快、招得大、招得多,招得久。甚至還可以加上一個招得便,即在地價、稅收等方面所付出的優惠更少。那么,一個縣市如何創名牌?最好的辦法就是產業集群。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做家電的誰不知道順德,做領帶的誰不知道嵊州,做紡織的誰不知道紹興,做五金的誰不知道永康,做小商品的誰不知道義烏。 啟示之十:產業集群是最好的孵化器 產業集群是一種很好的項目孵化器和企業孵化器。一些有眼光的人能不斷地在這里找到投資的空白地帶。正是對這些空白地帶的投資,使紹興的產業配套體系和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產業鏈條不斷延長。 因為集群導致分工細化,單個企業的規模經濟要求就很低。你只有100萬資金,如果單獨做紡織就難以實現規模經濟。但你只做其中的某一個環節,100萬也能實現規模經濟。這就為家族模式創造了條件。越是單打獨斗的地方,越是要大資本、大規模運作;在企業制度選擇上,也就不得不選擇國有體制或上市公司體制,因為只有這樣的體制,才能迅速集中數億甚至數十億資金。在產業集群的地方,因為分工很細,單個企業的最佳經濟規模要求都不高,在企業制度上,就沒有必要采用國有體制或上市公司體制,而是可以選擇家族模式。另一方面,因為分工細化,管理很簡單,對管理者要求不高,也比較適合于家族模式。家族模式的特點是,自己的小孩(企業)自己養,小孩會得到更好的呵護。這就構成了產業集群的制度優勢。 近年來,我國一大批農民面臨著轉型,即從農民轉化為企業家。應該看到,從農民到企業家的轉化,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中國億萬農民都要經歷這一飛躍。然而,成功者很少。為什么不成功,怎樣才能幫助更多的農民成功地實現這一飛躍? 那就是幫他們建孵化器。什么是孵化器?許多地方的政府領導認為建一個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就是孵化器。其實,產業集群才是最好的孵化器。 如果沒有產業集群,每個企業都是孤軍奮戰,事無巨細,都得自已張羅,自己要采購原材料,要買設備,修設備,要印染,要做后整理,要賣產品,等等。對于一個經驗豐富實力很強的企業家,可能會勝任。但對于一個從來沒有做過管理,從來沒有面對市場,更不懂紡織,且資金實力又不強的農民來說,他就很難成功了。 而在紹興這樣的產業集群環境下,雖然他昨天是農民,今天剛辦企業,什么都不懂,且資金不多,只有幾十萬,他照樣能成功,因為他沒有必要將與紡織相關的所有事情都由自己做。他可以選定某一個環節,比如,在中國紡織城租一個攤位,專門賣布;又比如,雇幾個技術工人,專門進行設備的維修,他照樣能成功。在這個小小的環節上,他很快就會成為內行,甚至成為專家。隨著他經驗和資金的積累,它可以不斷擴大自己的規模,然后再辦一個規模較大的紡織廠。 紹興紡織集群是中國乃至世界紡織企業最好的孵化器。凡是想在紡織領域創業的人士,在這里最容易獲得成功。 之所以說紹興是紡織企業最好的孵化器,因為這里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有幅射范圍最廣的市場銷售體系,有反映最靈敏的信息體系,有優質廉價的專業人才供應體系,有對紡織產業比較內行而高度重視的政府服務體系。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創辦企業,不僅進入成本低,退出成本也低。由于同類企業有數百家或數千家,個別企業因經營不善而倒閉,或者因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出賣,包括出賣部分資產,很容易就能找到買者,因為有許多優質企業急需要擴張,兼并和收購本地企業正是他們低成本擴張的最佳方式。 產業集群不僅有利于吸引外部直接投資,同時也有利于紹興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融資。隨著紹興市紡織業定位明晰,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知名度不斷提高,國內外投資者都比較看好紹興的企業。 啟示之十一:產業集群有利于治理“信用缺失癥” 信用缺失是我國當前市場經濟中的一大頑癥。媒體報道,“信用缺失癥”造成市場交易中的無效成本已占到我國GDP的10%到20%,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855億元。在信用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區域性產業集群是降低交易成本,避免缺信損失的有效措施。 區域性產業集中,同一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眾多企業集中在同一個城市,彼此之間知根知底,無論拖欠、造假還是逃債,坑害的不是外地人,都是本鄉本土的人。某人一旦有坑人的行為,此等信息會立即在當地傳開,他在本地就很難立足。 再者,由于買與賣者之間相隔很近,買者拿走產品不付錢,賣者賣假貨,討債和退貨的成本很低。你賴帳,我可以天天到你家去討,不用乘飛機,不用住賓館,花十分鐘、八分鐘就可以討一次。相比之下,如果紡織廠設在浙江,印染廠或原料廠設在新疆,買者欠賬,賣者造假,討債和退貨的成本就非常高。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各企業的老板本來就相互熟悉,有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伙伴。長期的業務交往,更進一步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和信任,人與人之間因地緣、親緣再加上商緣,結成了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友情網,企業之間交易活動正是在這種友情網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之間一般不會發生造假、欺詐、惡意拖欠等失信現象。 所有的商業網絡背后都有社會網絡,都是商業網與社會網的合一。產業集群的社會網與一般商業關系所對應的社會網絡不同,它主要由血緣、親緣和地緣三緣關系構成。 業緣和行緣不是產業集群所獨有的社會關系。在所有商業關系中都存在業緣和行緣。 與一般的社會關系不同,以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所建立的商業關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信用高度。一般情況下,親友之間、同鄉之間(許多同鄉關系又包含著同學關系,如從小一起上小學、初中、高中)不會欺騙。尤其是在目前中國社會信用狀況普遍較差的情況下,血緣、親緣、地緣關系對于商業活動尤為重要。 2、交易成本低。上述信用高度,本身就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除此之外,以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進行商業活動,還能從以下兩個方面降低交易成本; 其一,在走親訪友或親友聚會、聚餐的同時,順便交流了商務信息,或達成了某筆生意。 其二,血緣、親緣和地緣之間談生意,一般不會斤斤計較,不會在某一筆交易反復談判,也不會因某一筆合同,反復修改。相互之間常常就是一句話就解決問題。 3、商業效率高。一個相互不解的人,為談成一筆生產可能要磨合幾個月甚至幾年,甚至互相感到比較放心時才簽合同。合同條款也要盡量想得周到,為簽一份合同可能就要談幾個月。等合同答好時,市場可能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而血緣、親緣之間做生意,常常是先做了再說。 其次,親緣、血緣之間有時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幫助對方。即使不賺錢,或即使自己不太愿意干的事情,也硬著頭皮去干了。 “三緣”關系與產業集群是相互推進的。 一方面,因為“三緣”關系而產生產業集群,并使產業集群迅速發展,且集群關系非常鞏固。 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又會帶來新的“三緣”關系,如,眾多外地投資者或外商落戶紹興,他們也成了紹興老鄉,時間久了,與紹興人之間也會產生親緣關系。又如,許多人先是做生意,又來成親友。如果有人進行一番統計,我相信一定會有以下的結果,即紹興產業內的人士結成親友比業外的要多。 啟示之十二:產業集群能使一個區域成為學習型組織 近年來,一個時髦的話題是,不僅要把一個企業,而且要把一個縣、一個市辦成學習型組織。 其實,學習型組織不僅僅是經常組織大家看書和聽課,甚至搞文憑,實踐中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學習。產業集群,一個縣,一個市就成了一個學習型組織。在紹興,家家戶戶做紡織。大家在汽車上談紡織,在大街上也談紡織。張家來了客戶,李家很快也能認識;李家發明了一個好的生產工藝,張家立即就會模仿。紹興的空氣里也充滿了有關紡織的商業信息和技術信息。昨天意大利出了一個新的款式,今天在紹興就會發現有相同的產品出現。一個人在紹興住上兩年三年,他不知不覺地也會成為紡織專家。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學習型組織,其知識來源于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來自供應商。紹興某家企業率先從國外引進一套最先進的設備,在集群內立即會形成沖擊波,其他企業不得不跟著引進相同的設備,不得不掌握新設備的性能、操作方法。 二是外國客戶。在紹興,每天都1000多位外商直接來訂貨。外商向紹興的加工企業提供一套新訂貨樣品,也就給整個紹興提供了一種新的產品信息和市場需求信息。更不用說來自世界各地的經銷商經常往來于紹興,頻繁的交往中,給紹興的企業家傳遞了大量信息和知識。 三是本地企業之間的經驗傳遞。實踐出真知。本地企業家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長期的實踐,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一些善于發明,善于創新的人,必會經常發明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新工藝、新方法、新款式。這些創新在集群內很難保密,每一點創新很快就會成為集群的共有資源。 在紹興的產業集群區域內,印染企業與染料企業之間,面料企業與服飾企業之間,紡織企業與設備制造企業之間接觸很方便,大家可以隨時隨地就某一技術問題,產品質量問題,花色品種問題進行直接磋商,共同攻克技術難關。通過這種經常性地實地交流和探討,大家都會很快長進。 啟示之十三:產業集群有利于科研和教育轉型 一般縣市,很難圍繞本地產業開展科研,也很難圍繞本地產業發展教育。 從科研看,由于不能圍繞產業搞科研,結果往往是產業科研兩張皮,產業發展國得不到科研支持;科研又找不到產業依托,從而出現三個很難:一是很難出現專業性的科研企業,特別是很難出現民營的科研企業;二是中小企業很難與大的科研院所掛鉤,三是縣域經濟很難取得科研支持,結果只能長期處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狀況。 從紹興縣的紡織集群可以看,科研已經構成了產業集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同一個地方有幾千家紡織企業,加上企業之間競爭激烈,大家對花色、款式、用料、加工方式等等,具有強大科研需求,正是這種需求,使紹興成長起了一大批有實力的民營科研企業。這些企業不是靠財政補貼為生,而是把科研成果作商品出售,從中獲取收入。這不僅使科研企業能快速發展,同時進一步促進了集群內的深度分工。有了這些專業化的民營科技企業,一般紡織企業就沒有必要每家都設一個科研部門,都養一批人進行產品和技術設計。大家需要新產品、新花型,花錢買就行了,這比自己設一個部門研發,更經濟、更有效率。 正因為紹興的紡織企業多,規模大,在國內外影響大,雖然是一個縣,但對國內一些高層次的科研院所和知名專家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紹興縣虛擬紡織科學研究院吸引了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蘇州大學、浙江絲綢科學研究院、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上海合成纖維研究院、浙江工程學院、武漢紡織工學院、西北紡織工學院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院所。所謂虛擬科學研究院,即只要紹興縣有項目需要研究,大家召之即來,隨叫隨到,全力以赴為紹興縣服務。紹興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就是因為產業集群。如果紹興縣只有一兩家紡織企業,一年的紡織產值不是幾百個億,而是幾個億,甚至幾千萬。就不可能對上述機構產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再看教育,目前,我國縣市的教育主要是圍繞升學和高考而進行的。縣產兩級財政每年拿出大筆資金,支持教育,將本地更多的優秀人才輸送到全國各地的大學。而些人上大學之后,一般都不回到本縣,或是留在大城市,或是到紹興這種產業比較有優勢,比較有吸引力的地方。結果,上述縣市的教育越發達,意味著本地的財政支出越多,意味著本地的優秀人才流失越多。因此,對這些縣市來說,發展教育意味著增加財政負擔,加快人才流失。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就是因為沒有將教育與本地的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教育與本地的產業是兩張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本地的產業很分散,很難對教育產業需求。一個縣100家企業,分屬100個行業,你這個縣不可能辦100所學校,每個學校培養幾十人以滿足本地的產業需要。 紹興則不會,因為產業集群幾千家紡織企業集于一縣,對紡織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為滿足這種需要而辦學校,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就會成為一個非常有市場,有前景的產業。這樣的教育完全可以由企業,甚至民營企業來辦,政府不需要財政投入,最多給一點補助或減負稅收即可。這樣,教育對本地就不是增加財政負擔,而是創造財政收入;就不是加速人才流失,而是圍繞本地產業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有些學生雖然考上了大學,甚至名牌大學,以后也會回來。回來繼承父輩的產業,回來繼續把自家紡織企業做強做大。 因此,紹興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大產業,這個產業也構成紹興整個紡織業集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形成了教育與紡織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 啟示之十四:產業集群有利于創立區域品牌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不僅產品需要品牌,企業需要品牌,就是一個城市,一個縣也需要品牌。 產品的品牌表明產品獨特的性能和質量,區域品牌則表明區域的產業優勢和產品特點。 正如品牌影響力大的產品能獲得更多的消費者一樣,品牌影響力大的區域能吸引更多的經銷店、供應商、投資者以及各類人才。 產業集群有利于創立區域品牌。一提到家電,人們就想到順德;一提到五金,人們就想到永康;一提到打火機,人們就想到溫州;一提到領帶,人們就想到嵊州;一提到襪子,人們就想到諸暨大唐;一提到紡織,人們就會想到浙江紹興。 紹興對于國內外的服裝企業來說,意味著規模最大、品種最全、價格最低、運輸最快、服務最好的面料采購地。只要采購面料,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紹興。對于那些計劃創辦紡織業及相關產業的投資者來說,紹興意味著較好的投資場所。在這里投資,配套環境比較完善,成功率比較高。對于供應商來說,紹興意味著較大而且較為集中的市場,大家都會將最好的設備、最好的原料、最好的設計送往紹興。對于紡織類的人才來說,紹興則有意味著施展才華的最好舞臺,只要到紹興,多大的本領都會有用武之地。 目前,紹興作為中國紡織業的一張名片,其影響力已經由國內擴展到全球,由業內擴展到整個社會。隨著紹興區域品牌影響力的進一步提高,紹興的紡織業集群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啟示十五:發展產業集群,首先要進行產業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許多城市都在辦節。如洛陽的牡丹節,大連的服裝節,青島的啤酒節,深圳的荔枝節等等。辦節的目的是擴大城市的影響,創城市品牌。 的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現代信息爆炸的社會,不僅一個企業需要創品牌,一個城市也要創品牌。 美國有兩位很有名的品牌專家,叫里斯和特勞特。他們合寫的《定位》一書在中國十分暢銷。所謂定位,就是在消費者的大腦中要占據一個位置。 作為一個城市,要想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有一個位置,要么你有非常獨特的自然資源。例如,海南的三亞,因獨特的氣候,全中國人都把它作為冬季旅游的首選之地;要么你能創造出后天的產業優勢。而產業集群最能使一個城市創造出產業優勢。正是因為產業集群,使紹興迅速成為中國的紡織品生產基地;又正因為有紡織集群的優勢,使紡織在全國甚至在全世界人們心目中有了非常明晰而又非常牢固的定位。紹興是什么?紹興是全世界紡織品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既然如此,全世界哪里的紹興品生產得最好,最多,最便?當然是紹興。既然如此,要投資創辦一個紡織品企業,要采購紡織品進行經銷,要做一個象樣的紡織品設計師或工程師到哪里去?當然去紹興。 這就是定位的結果。 作為一個城市,定位首先是產業的定位;要取得定位的成功,必須發展產業集群。 什么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那就是全球范圍的深度分工。在這種分工體系中,美國人把飛機造好,德國人把汽車造好,中國人把什么造好?我這一個小小的縣把什么造好? 現在可不僅僅是給本縣人民造,也不僅僅是給本省人民造,而是給全世界人民造。全世界有60億人。既然是給全世界人民造,就不要造那么多。象紹興這樣,造一樣就夠了。把這一樣的規模造到足夠的大,在全世界的市場占有率造到足夠的高,影響力造到足夠的大,一個縣也就富起來了。 我這個縣應該造什么?這有兩種思維方式: 一種思維方式從本縣的資源優勢來選擇產業。本地有什么資源優勢就發展什么產業,沒有資源優勢就不發展產業。即使有資源優勢,也不分析,從全球范圍看,這種資源優勢還算不算得上優勢。 另一中思維方式,從全球的市場需求中確定自己的產業。某種產業,全球需求很大,但沒有人做,或做得很不夠。這樣的產業就是我這個縣的產業定位。至于資源,我可以到別的縣,甚至別的省去買。在交通不發達時,到外地運資源很不方便,成本很高。現在交通發達了,許多資源,就是跨省、甚至跨國運輸,成本也不是很高。因此,我經常講一個觀點:交通越發達,資源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越不構成優勢。 在縣域經濟的產業選擇上,我主張先存量造優,后無中生有。即先從本縣已有的產業中挑選一兩種比較有優勢,比較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重點扶持,把它扶大,然后以此產業來發展產業集群。所謂后無中生有,即本縣并沒有什么產業,那就只好通過招商引資,通過本地民營企業的發展,尋找新的產業,再以新的產業為基礎發展產業集群。 確定產業,還要處理好政府選產業與企業家選產業的關系。紹興縣紡織業的成功,主要是企業家心在起作用,但政府功不可沒。我的觀點,經濟發達的地區,只需要一個無為的政府;而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則需要一個有為的政府,即政府在產業選擇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啟示之十六:發展產業集群需要“四千精神” 全球化使每種產業都象一只候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不同季節的最佳棲息地。紡織這只候鳥,春天在歐洲,夏天則飛往美國,現在是秋天,中國則是它最佳處去。 秋天,中國最適合于紡織這只候鳥生存和發展。然而,紡織集群為什么恰恰落戶在紹興,而沒有落戶在中國的其他地方。書中從自然稟賦、人文環境、資源依賴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紹興的確具備了發展紡織產業的種種資源環境和人文環境。但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國南方,具備紹興這種自然條件的地方很多。在我看來,最根本一條,是紹興象東南沿海許多地方一樣,在文化上具有三大特點: 其一是打拼文化。《愛拼才會贏》,這雖然是一首閩南歌曲,都唱出了東南沿海人的共同特征。在溫州,曾經有比較有名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萬水,說遍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后來我到紹興調研,紹興人說“四千精神”的原產地是紹興。后來我才發現,“四千精神”,是整個浙江人的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這些地方的人總想找點事情做,即使不做紡織,紹興人也會做其他某種產品,也會努力把其他產品做成產業集群。 相比之下,中西部某些地方的文化則不是“打拼”二字,而是“安逸”二字。我在西部某地方調研,上午10點看到張村有幾十個漢子坐著曬太陽,下午3點到李村,又看到有幾十個漢子坐著曬太陽。我問他們,你們都不去做事哪能有飯吃,豈不是要餓肚子?他們的回答是:雖然我餓著,但是我坐著。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在一個縣市不可能形成產業集群。 其二是趕超文化。在紹興等東南沿海地區,大家你追我趕,誰都不甘落后,誰都不示弱。你辦了紡織廠,我也要辦個紡織廠;你從德國買一臺設備,我也要從德國買一臺設備;你的紡織出口,我的產品也在出口;你賺1000萬,我一定要超過你,一定要賺1500萬。就這樣,大家你追我趕,在20多年前有那么幾家紡織企業做示范,在20多年后一下子冒出了幾千家紡織企業,從而形成了產業集群。 相比之下,中西部某些地區,更多地表現出兩恨文化:一恨富人,二恨窮人。在湖北老家經常聽人講到這么一句話:“一家吃飽千家怨”。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大家不是都往前沖,看誰沖在最前面,而是都往后退,看誰退在最后面,只有退到最后才最安全。這種狀態不可能形成產業集群。 其三是商本位文化。在東南沿海一帶,商本位文化比較明顯。溫州曾有幾位副市級干部下海,這在中西部地區是不可想象的。 我在紹興調研時,聽紹興縣經貿局局長吳伯根講:他為跑一個紡織項目,前后一共喝了200多公斤白酒。當然,這也反映我國審批經濟所造成的低效率,但同時也說明紹興干部的敬業精神及在產業集群建設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相比之下,中西部某些地方更多的不是表現為商本位文化,而是表現為官本位文化。政府不是千方百計地幫企業,而是千方百計地壓企業。在這種官文化較濃的地方,不可能形成產業集群。 總之,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在中西部地區,在東北三省很少有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除了地理位置的差異及產業發展思路上的差異外,我想更主要的還是文化上和作風上的差異。 啟示之十七:發展產業集群需要兩個積極性 計劃經濟是政府的經濟,即事無巨細都由政府來規劃;市場經濟是老百姓的經濟,企業家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地方的產業結構、產業發展方向,不是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這個地方眾多企業家自主選擇的結果。 然而, 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都不可能沒有政府,不可能沒有政府的參與和指導。 產業集群本來是市場競爭和企業選擇的結果,但從紹興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看,產業集群是政府指導下的產業集群。離開了政府的正確引導,紹興的產業集群可能不會有今天。 以中國輕紡城為例,正因為1985年縣政府率先投資建造了一個占地3500平方米棚屋式的“柯橋輕紡市場”,才為紹興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奠定了基礎;1988年,又正是縣里投資730萬元,建造了23200平方米的輕紡市場,才推動了紹興紡織市場以及整個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1991年,又是因為縣政府投資3500萬元,建造了45000平方米的東市場,才使得國家工商局于1992年將柯橋紡織市場更名為“中國輕紡城” 從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看,產業集群離不開政府的引導。特別是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期,企業的規模都很小,許多企業老板都是剛丟掉鋤頭的農民,即昨天是農民,今天辦了紡織企業,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情況,特別是對世界紡織產業的發展趨勢了解甚少。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宏觀分析和戰略思考的能力比較差,完全由他們來選擇,可能會出現眾人的錯誤決策。 相比之下,政府官員,由于素質比較高,加上走南闖北,信息量比較大;更重要的是有較強的宏觀分析能力和戰略決策能力,因此,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期階段需要一個有為的政府,需要有一批強有力的且極端負責的政府領導。 但當產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比如紹興紡織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一大批企業家都成了業內專家。特別是那些規模比較大的企業老板,他們幾乎跑遍了世界各地,再加上本人的素質比較好,有非常好的行業感覺。在這種情況下,讓企業家作為產業集群的決策主體,政府主要當參謀,當助手,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因此,這時更需要一個無為的政府。這時的經濟管理模式或者可稱作市場經濟為主,政府指導為輔。 啟示之十八:如何防止產業集群轉移 紹興紡織產業是否會轉移,如何避免轉移,這已是擺在紹興市政府和企業家面前的一個現實的問題。 紹興紡織作為一個大集群,本來就是從別的地方轉移過來的。之所以轉移到紹興,是因為紹興更具成本優勢,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工成本。 紹興的生產工藝并不復雜,所需要的投資量也不多,既然能從歐洲、美國轉移到紹興,也會從紹興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 這種轉移在溫州已經出現。例如,溫州以奧康為首的皮鞋企業,已經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重慶壁山縣。在壁山縣已經建立了年產值上百億的皮鞋生產基地。 紹興紡織產業的轉移,將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 一是國外訂單的轉移。目前雖然紡織品的生產基地在紹興,但產品的銷售相當一部分仍然控制在外商手中。如果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或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也創辦紡織企業,則更低的加工成本,有可能發生訂單轉移。 二是國內訂單的轉移。一些大的服裝生產廠家是面料的主要用戶。他們之所以都到紹興采購布料,是因為這里成本低。如果國內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也辦紡織企業,更低的加工成本會使這部分訂單轉移。 三是中西部地區通過招引紹興紡織企業到外地投資,實現產業轉移。 加工工業的梯度轉移,這是世界產業轉移的規律。機械、服裝等許多加工業都是如此,面料生產也不例外。問題在于,紹興如何盡可能延長紡織產業在本地存在的時間;同時要研究面料生產加工業轉走之后,紹興人干什么? 延長面料產業在紹興存在的時間,主要辦法還是進一步完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優勢,歸根到底還是成本的優勢。因為產業集群,因為產業配套環境好,才使得紹興紡織的生產成本在全國最低。只要這種由集群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大于中西部地區因地價和工資低所帶來的成本優勢,紡織產業就不可能離開紹興而轉移到其他地方。因此,通過進一步完善集群,優化集群,使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這才是紹興延緩轉移的根本措施。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