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
當前的緊縮幅度不足以阻止商品投機。央行對通脹的曖昧姿態,只是刺激了更多金融投機,從而引發更大通脹,使軟著陸更難實現。央行現在越是采取溫和態度,今后就越不得不將利率提到更高水平。
當前的全球通貨膨脹已接近于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明年可能會更高。不可持續的高流動性所帶來的通脹效應,一度被一些通縮因素吸收(如新興市場危機、中國國企改革、日本銀行改革);隨著這些通縮因素的結束,通脹效應逐步凸現。
商品漲價是過剩流動性轉化成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渠道。雖然高價格減少了需求,但當前價格依然保持在高位,一旦各國央行加息的預期消失,價格還會大幅上漲。這表明,各國央行必須采取比真實經濟所要求的更緊縮的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
央行最近放出的信號影響著金融市場。在我看來,央行對通脹的曖昧姿態,只是刺激了更多金融投機,從而引發更大通脹,使軟著陸更難實現。我認為央行現在越是采取溫和的態度,今后就越不得不將利率提到更高水平。
商品高價減少需求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商品的高價位正在使需求減少。國際能源局估計全球原油需求正在以每日124萬桶的速度上升,大大低于年初預計的需求增長幅度(每日增長150萬桶)。經合組織(OECD)原油存量已達到20年來的最高水平,可以滿足50天的用油需求。
這組數據顯示,同2005年或2004年相比,原油需求已經有所下降,而原油供應更充裕了。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布倫特原油價格仍然達到65.2美元/桶,比2005年和2004年分別上升了34%和94%。
需求減少的現象在有色金屬領域更明顯。中國有色金屬的進口今年急劇下降。盡管最近價格有所修正,但金屬價格仍然非常之高:與200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當前的銅價上升了92%,鋁價上升了29%,鎳價上升了145%,鋅價上升了119%。盡管商品牛市的高價通常由需求強勁和供應緊張所引起,但我認為,上述有色金屬價格的上升顯然是由于受到金融投資的拉動。
各央行的溫和態度鼓勵投機
市場對于美聯儲上周最新表態的反應,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說明商品市場對于流動性指數的反應遠遠強于它對真實需求的反應。由于美聯儲的表態聽起來比市場預期的更加溫和,因此,商品市場價格一反最近的下降行情,出現急劇反彈。
在我看來,商品泡沫是一把懸掛在溫和中央銀行家們頭上的利劍——這些中央銀行家們鼓勵更多投機,這種投機又帶來更多通脹。我認為現實中的市場會和今天聽起來很溫和的各國央行亦步亦趨,相互作用繼續推動商品泡沫。
商品泡沫是全球經濟中的居高不下的貨幣存量帶來的通脹壓力的一個表現。充足的貨幣供應帶來的通脹效應,一度被全球通縮因素所吸收。與此同時,充足的流動性帶來了資產漲價。如今,隨著通縮因素的淡出,資產漲價正在帶來消費物價上漲。
各央行已經采取了大幅緊縮政策,全球房地產市場周期因之回落。但它們擔心這種回落會對需求帶來太大影響,因此,不想再進一步采取更加緊縮的措施,以防萬一引發衰退。但是,我認為當前的緊縮幅度仍不足以阻止商品投機。
這種局面已使中央銀行家們陷入一個困境:如果他們把調整重心放在實現軟著陸上面,通貨膨脹就有可能失去控制。
全球硬著陸風險上升
中央銀行家們可能不會太多關注大的圖景,而是變得過于依賴具體的數據。
這個所謂的大圖景就是,他們已經向全球經濟中注入太多貨幣。過多貨幣所帶來的通脹效應,一度被一些通縮因素所吸收,貨幣供應通過資產漲價刺激了需求增長。在過去幾年里,全球經濟看起來非常理想——資金太多而又沒有通脹。然而,通脹壓力并沒有消失,只不過是存儲在資產市場里。隨著那些通縮因素的淡出,通脹效應開始注入真實經濟中。
在我看來,正確的價格穩定政策的調整目標應該是資產價格,特別是商品價格。如果各中央銀行僅對消費物價(而不是資產價格)做出反應,它們只會延遲對資產漲價所帶來的通脹壓力采取抑制措施的時間,使通脹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當日益上升的通脹壓力被向后推延,各央行最終可能會反應過激,從而帶來全球硬著陸。
(徐寒梅 譯,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