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經濟學人--巴曙松 > 正文
 

巴曙松:2006年中國金融改革的進展與趨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7日 16:01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巴曙松

  “關注金融改革”編者按:

  就像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所遵循的原則一樣,金融業的改革也已經在漸進模式中進行了20多年。隨著入世后過渡期的即將結束,我們分明卻感到了改革的步伐正越來越快,甚至
有些令人眼花繚亂。而有關金融改革的爭論也越來越多,大有此伏彼起之勢。

  大限將至,此時更需要的是冷靜地想一想:我們是否掌握了最基礎和最根本的法則?

  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就指出:“銀行要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套用過來,金融領域一系列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何嘗不應是“把股市真正變成股市”、“把保險真正辦成保險”……進而,“把金融真正辦成金融”?

  如此來考量,我們才可以超越各種爭論,繼續穩步前行……

  謹此,我們編發了這組文章,從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戰略投資者的作用、地方政府定位、農村金融創新、股權分置改革等方面展開探討,力圖回顧過去的改革、評估現在的狀況、并探索未來的道路。

  進入2006年以來,隨著金融業全面開放日程的臨近和宏觀經濟對于金融改革要求的日益迫切,中國的金融改革在延續上年的快速、深刻變革趨勢的基礎上,創新和轉型的勢頭開始凸現。

  金融機構改革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在資本充足率約束和管制放松的背景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機構開始注重自身的成長質量,開始轉向可持續增長模式的轉型。

  1.銀行改革與轉型加速推進

  可以預期的是,根據加入WTO的承諾,結合自身的承受力,更為深入和全面的開放將是中國金融業下一步的不二選擇。最為令人關注的銀行業在2006年底全面對外資開放后,目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總比例不能超過25%的限制,到年底將只在稅收征收上有意義,對業務經營范圍的自由度將不再有約束力。

  開弓已無回頭箭,中國銀行在淡馬錫和全國社保基金入股塵埃落定后,已經全力以赴準備境外上市工作,目前已經向港交所遞交申請,不出意外上半年即可完成首次公開發行(IPO)。中國工商銀行已經確定投資銀行,IPO有望于年內完成。

  在資本充足率約束和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之下,中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尋求經營轉型的步伐得以更大的邁進。一方面,一些銀行積極尋求外資的入股和海外上市工作,例如廣東發展銀行引入外資的方案正在等待審批之中,而招商銀行確定了赴境外上市的事宜。另一方面,這些銀行普遍加大對以零售銀行業務為主要內容的低資本消耗業務的投入,紛紛啟動了零售銀行主導的發展戰略。招商銀行的財富賬戶異軍突起,民生銀行的零售業務在大力擴張中。中信銀行年初也確定了3年之內零售業務占比達到20%的目標,逐步實現向零售銀行的邁進。

  2.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一攬子方案醞釀出臺

  2006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金融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十余項重要改革舉措。這意味著我國農村金融體制即將出現重大突破。

  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同時,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這意味著在政府的引導下,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在農村吸引的資金被運送到城市的“虹吸”現象將有所改觀。

  政府支持農業發展和有關機構的改革發展實現了有機的結合。農村信用社改革2006年將進入攻堅和提升階段。銀監會提出農村信用社將在2006年用一年的時間,由以期限管理為基礎的貸款四級分類全面過渡到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五級分類;郵政儲蓄體制改革將在2006年有實質性推進,目前已經開始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將確保年內各級機構組建到位,正式對外掛牌;同時,農業銀行的改革方案也在積極討論之中,將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總體框架協同進行。

  3.證券公司綜合治理提速,融資融券業務正在醞釀

  進入2006年以來,先后有新疆證券、河北證券、中關村證券、中國科技證券等券商被接管或關閉。中國證監會確定在年底實現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標,其中包括建立證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風險控制機制,業務活動合規有序,財務狀況總體健康。目前看來,對風險突出、整改無望和發生嚴重違規的證券公司,風險處置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加強。

  另外,2006年開始實施的《證券法》為我國推出融資融券交易制度預留了法律空間。2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明確要求有關部門“適時推出證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有關方案,為資金合規入市創造條件”。而2月中國銀監會已經明確了商業銀行開辦股票質押貸款業務的條件,意味著商業銀行已經提前介入這一新興業務。由此看來,融資融券交易制度將逐步推出,融資融券業務的有關規則正在制訂過程中。證券融資融券交易打通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通道,為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合規資金入市的渠道。融資融券業務的發展有利于完善股價形成機制,活躍市場,促進證券行業盈利模式的轉型,拓展創新空間,增強競爭力。

  4.保險業改革與開放水平提升

  中國保險業在全面開放一年以后,正由對保費收入高速增長的追求轉向平衡發展。一些保險巨頭不斷提升改革與開放的水平,致力于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集團。中國人壽股份目前正在進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工作;太平洋保險將太保壽險約25%的股份出售給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和美國凱雷投資集團;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則將在2006年進行二次改制,通過市場化融資渠道,引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投資者,以實現集團公司從國有獨資向股份制轉變,并將擇機整體上市。

  國務院最近已相繼批準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和渤海產業投資基金,這是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又一突破,將進一步推動保險資產結構調整和盈利模式轉換。

  金融市場改革

  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應當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市場。在直接融資的發展方面,股票市場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同樣應當受到關注的應該是債券市場。從目前來看,發展直接融資的共識正在逐步達成之中。

  1.股權分置改革過半,證券市場融資功能有望恢復

  隨著2月底股改公司總市值順利過半,標志著股權分置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證券市場的合理定價機制將逐步形成,同時,意味著證券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條件已經形成,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對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約束功能即將恢復,投資者的信心也將進一步增強,同時,在保護投資者利益前提下進行合理定價的優質企業上市,必然會對激活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

  2.國債余額管理推動債券市場發展

  從2006年開始,中國將參照國際通行做法,采取國債余額管理方式管理國債發行。這意味著政府發行國債,只要余額沒有超過立法機關批準的額度,就可根據需要靈活調整國債發行的品種和期限結構。國債余額管理的推出,將使財政部短期債券供給積極性增加,中國的收益率曲線日益完善,從而可以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基礎。隨著國債余額管理的推行,短期國債將可逐步替代央行票據吸引目前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從而為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挪出更多空間。

  3.外匯做市商制度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深入

  中國人民銀行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簡稱OTC方式),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主體以雙邊授信為基礎,通過自主雙邊詢價、雙邊清算進行的即期外匯交易。隨著OTC方式的發展,客觀上將形成分層的外匯市場體系,即具備實力的大機構之間相互進行大額交易,同時大機構承擔做市職能,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而央行同時引入的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活躍外匯市場交易,提高外匯市場流動性,培育金融機構的做市能力,建立OTC方式、撮合方式和銀行柜臺交易方式之間的價格傳導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實行這項制度以后,人民幣的浮動顯得明顯更加靈活,市場供求在價格形成中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央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將進一步完善多種交易方式并存、分層有序的外匯市場體系,積極推出新的外匯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以有效控制風險為前提積極進行創新,豐富企業、個人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產品。目前看來,外匯市場的多層次以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為主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將會繼續發揮作用,但采取這種交易方式的國家很少,因為效率相對較低,要轉向無形市場和有形市場兩種交易方式相結合,重點發展無形市場;在交易方式上,將來發展的重點是為了應對靈活的匯率所需要的遠期交易和新的風險管理工具。

  4.金融衍生品市場建設提速

  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巨大進展,提供更多的規避金融風險和活躍市場交易的衍生工具的要求日益迫切。目前,中國政府正積極籌建金融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等金融期貨的推出時機已經逐步成熟。

  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在銀行間市場推出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試點,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光大銀行和國開行已經完成首筆交易。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的發展,在宏觀上可以提高債券市場流動性,形成高效統一的債券市場,打通債券市場、貨幣市場、貸款市場和個人消費信貸市場之間的價格聯系,提高債券收益率曲線的效率,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中央銀行的金融宏觀調控能力。同時在微觀上,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利率互換能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規避資產負債利率錯配風險,向客戶提供不同利率結構的貸款和理財產品創造條件。

  5.企業年金市場和產業基金試點邁出實質性步伐

  光大銀行、中國銀行、人保財險獲三家央企批建企業年金,表明規范的企業年金運作正式起步,新的制度平臺基本搭建完畢和通暢。企業年金參與者的增加,從短期看有利于資本市場,包括債市和股市的穩定和發展;從中期看,企業年金不斷完善,將促進社保基金的完善,推動保障型市場的發展,促使居民減少防范性儲蓄存款,增加投資性資金的運用。

  另外,總額200億元、首期規模50億元的渤海產業基金已經得到國務院批準同意,即將進入招股和發起設立階段,將成為我國第一只中資產業投資基金。

  宏觀金融政策與制度變革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正成為中國金融業改革的外生和內生力量,驅動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化和建設。

  1.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

  從目前的政策趨勢來看,利率市場化在2006年會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推進過程。央行2月21日發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稱,要在鞏固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礎上,適當簡化貸款的基準利率期限檔次,推進長期大額存款利率市場化。此前也有央行人士表示,除1年期的存款基準利率外,其他期限存款的基準利率可能被取消。另外,央行表示將完善中央銀行利率體系,建立適時動態調整再貼現率等中央銀行利率形成機制。這意味著央行利率決策的靈活性、自主性將進一步增強,能夠更好地通過利率的調整向市場傳導政策信號。

  2.外匯儲備將進一步優化,資本管制逐步放松

  進一步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繼續拓寬外匯儲備投資領域將是中國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同時,外管局已經表示2006年將允許保險公司購匯進行境外證券投資,2006年還將引導境內機構和個人外匯資金間接進入境外資本市場;同時,將逐步降低保險公司境外證券投資的準入門檻。將研究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股票和存托憑證(CDR)等有價證券及跨境資金流動所涉及的外匯管理政策。同時,外管局2006年還將規范境內居民持有境外股票及股票期權的外匯管理規定。

  3.金融監管與調控機制進一步完善與健全

  中國央行正圍繞金融生態的建設,立足于經濟轉軌的現實,從制約金融生態的一系列關鍵環節著手,強化服務職能。服務型央行是在央行職能轉型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央行的職能定位需要服務于總體的金融監管框架的調整,服務于轉軌經濟的環境。服務型央行側重于提供金融生態中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要素,為金融運行提供更為迅捷的交易平臺和更低廉的交易成本。例如,征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于不同地區的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進行分析和評估,都有利于督促良好的金融環境的形成。

  隨著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的順利完成和3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在境外成功上市,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建立現代保險企業制度更加緊迫地擺到保險業面前。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風險和問題越來越受到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保監會2006年2月頒布《關于規范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試行)》,主要包括強化股東義務、加強董事會建設、發揮監事會作用、規范管理層運作、加強關聯交易管理、加強信息披露管理、治理結構監管七大部分內容,旨在通過嚴格的問責體系,使保險公司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決策和控制機制,切實防范經營風險,保護被保險人、投資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

  下一步改革需要關注的問題

  1.產能過剩、經濟平穩回落與銀行不良資產的關系需要進一步觀察

  到2005年末,我國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數,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但是,從不良資產與經濟周期的歷史波動軌跡看,通常不良貸款大部分都是經濟景氣迅速上升時期投放出去的,一旦經濟出現較大起伏,高速擴張的信貸必然產生大量新的不良貸款。

  產能過剩是否會導致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的上升,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并不能就此認為此次經濟調整和產能過剩就一定不會給銀行帶來不良資產的上升。這取決于多個方面的因素,例如,銀行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放的信貸是否在風險控制和風險定價方面作了充分的預防?銀行對于不同產業的供求關系的變化是否有了超前性的把握以避免過多介入到目前已經出現的過剩產業、或特別是過剩產業中的劣勢企業?實際上,產能過剩的產生在中國宏觀經濟波動中不是第一次出現,也可能不會是最后一次出現,因此需要用歷史的眼光和市場化的角度來考察。

  2.金融機構內控機制建設仍需加強

  國有銀行案件頻發的勢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據報道,中國銀行在2006年3月又爆出在下屬分支行的票據詐騙案件。在這起案件中,一系列的監控措施在銀行內部人士的串謀中被輕松化解。

  而從總體情況來看,金融機構內控機制的諸多缺陷仍然沒有消除。當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體系缺乏足夠的獨立性。無論是業務程序、績效考核、還是提拔任用,風險管理部門在現有的框架上難以獨立發揮作用。同時,金融內控機制缺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分支機構眾多、層次眾多,導致上級行不能動態有效地掌握下級行的經營管理動向,目前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層級一般意義上有七級,較之現有的政府機構的層級還要多,這樣層層上報信息的機制,無法保證其最終匯總的信息如實反映一家銀行的真實經營狀況。如果說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銀行通常面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的話,那么,中國的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往往面臨的最大的風險,就是這種層級過多、控制不力導致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3.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亟需建立

  在德隆倒下之后,涉足多個金融領域的金信信托也被托管。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跨市場的交叉性金融產品將以不同的方式打通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隔離。在這種趨勢下,即使監管機構基于慣例確認各自的監管權力范圍,紛涌而出的跨市場創新又會迅速模糊這種邊界。與跨市場創新相伴而行的,則是金融控股公司熱潮的興起。盡管目前有不少金融控股公司沒有得到類似中信集團這樣的官方批準,但是其橫跨多個金融領域的現實已經決定了這種多元化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現實,其對于中國金融市場、金融監管體制的影響,決不會因為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的界定而可以回避。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37,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