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收縮銀根 企業未必缺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20:37 財經時報 | |||||||||
企業的流動性與金融機構流動性的脫離,為央行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供了良好契機 □ 夏斌 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用傳統經濟原理和經驗所無法解釋的現象:貨幣供應量持續放大并未引起消費物價指數(CPI)的上漲;同時,銀行貸款增量持續減少,并沒有影響到國內
按照以前的主流看法和經驗數據,貨幣增加必然導致通脹率的上漲,而貸款減少,則直接導致經濟增長的減速。 這種現實和理論上的背離,實際上給央行收回市場流動性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因為市場流動性的適當降低,未必會導致通縮;而即使貸款減少一點,也不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所以,央行應當大膽地通過必要的手段收回市場多余的流動性。 看似奇異的現象 2005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幅是17.6%,同時CPI的增幅是1.8%。熟悉中國此前歷史的人士都知道,這兩個數據,明顯不符合此前中國經濟的運行規律。 1991年到1996年,M2的增幅是30.67%,而同期CPI的增幅是12.12%。一個更易于比較的例子是2004年,當時M2的增幅是14.6%,CPI的增幅則是3.9%。 從這3組數字的對比中不難發現,目前中國通貨的增多并沒有帶來物價本該具有的上漲幅度。 另外一個看似十分怪異的現象是,貸款增幅和經濟增幅的不匹配。 2005年新增貸款增幅是13%,GDP的增幅是9.9%,而此前的2003、2004年,貸款增幅分別是21.1%與14.5%,經調整的GDP卻是10%左右。而上個世紀的后八年,中國平均GDP增幅為8.97%,當時的貸款增量則高達17.3%。 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貸款增幅的放緩,并沒有降低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而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也沒有引起通脹率的上漲加快。 怪事的背后 從貨幣政策角度考慮,目前更應該關注緊信貸問題。 企業獲得所需資金的渠道可以分為銀行貸款融資和非銀行融資。在2005年,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企業的銀行貸款在企業總融資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企業短期融資券和票據市場的大發展。這使得2005年,企業的外源融資總量比2004年增加16.7%,而其中銀行貸款占比卻下降了約9個百分點,變化相當大。 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解釋了在銀行信貸持續下降的情況下,中國的投資和GDP仍然高速增長的原因。 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情況是,松貸幣,未必導致通脹,同時也未必刺激企業貸款增加;相反,緊信貸,也未必導致通縮,未必意味企業流動性的減少。 這種情況無疑在告訴央行,在今后制定貨幣政策時,應該更加側重于企業總體資金面的分析。 最佳時機 上面的這些分析,同時也暗示了這樣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目前制度轉軌時期,央行的貨幣信貸調控目標,切忌簡單參考歷史經驗數據。 近三年,央行年初公布的貨幣供應量、信貸控制目標與現實的執行結果差距較大,這表明,央行的經驗認知與現實狀況存在一定的距離。 所以,央行盡可以大膽一些,用提高法定準備金的辦法,收回市場過多的流動性。因為,收緊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并不會導致企業相應的流動性收緊,至少,貨幣市場的流動性與企業的流動性并沒有從前的那種密切聯系。 因此,在中國外匯占款大量增加,導致貨幣市場流動性過于充裕的背景下,央行完全可以考慮,今年后三季度運用多種調控措施,擇機、藝術性地消化掉市場上偏多的貨幣。 目前可以選擇的辦法是:在配合公開市場操作的同時,適度提高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而收回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如果擔心市場波動過大,則可以考慮同時下調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誘使商業銀行將存在央行的多余資金投入市場。 這樣可以達到“一箭三雕”的結果。 一是適度回收貨幣市場多余的貨幣,提高貨幣市場收益率,引導貸款利率上行,進而減輕投資反彈壓力。據估算,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0.5到1個百分點,可以凍結銀行1500億到3000億的資金,這樣的凍結規模是適宜的。 二是逐步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水平直至為零,這不僅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而且可以對沖法定準備金率上調所形成的流動性不足,增加商業銀行對央行調控政策的敏感度。 三是盡可能減少正在進行改制的商業銀行的收入損失。 隨著市場上多余的資金被“抽走”,商業銀行將逐步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敏感起來,從而在幾乎“無痛”的狀態下,借機、逐步理順中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本文根據采訪錄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