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N記者 仲萊 兩會報道
3月8日下午3時,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委員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言,建議對農村投入要加大力度,但對農村加大投入不是恩賜,而是“利益回歸”。
蕭灼基委員指出,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對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貢獻很大
,但沒有得到相應補償。例如:長期存在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甚至越來越大。農產品價格低下,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攀升,農民創造的價值大量轉移到工業與城市;國家征地價格與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價格“剪刀差”。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國家征用農民土地的補償金很低,但卻以高價出讓土地使用權。農民遭受很大損失,政府卻受益很大,有的地方政府把這個作為第二財政收入。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費用價格與勞動力價格“剪刀差”。農民工在城鎮居住,支付的生活資料價格及服務價格與城市居民相同,有的甚至比城市居民高;但農民工工資比城市同等勞動力的職工低,有些地方甚至低20%~30%。這種同工不同酬,侵犯了農民工的權益。總之,農民為改革開放所作的貢獻,所受的損失,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因此,多予不是恩賜,而是“利益回歸”。
蕭灼基委員建議,首先投入重點是改善農村生產環境和公共設施。農村地域廣闊,需要做的事很多,需要增加投入的項目也很多。重點要放在改善生產環境和公共設施方面。
其次,要著眼根本性和長遠性。發展農村教育,就是最具根本性和長遠性的事業。在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基礎上,現在要做的是提高辦學質量。為此,要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要改善校舍、充實教學設備;要增加辦學經費,使教師有培訓、交流、進修的機會;要鼓勵農村青年報考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對貧困家庭的學生,要恢復助學金制度。
第三,要項目具體重在落實。各級政府對農民的承諾,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而必須條條落實。承辦單位要落實,資金要落實,人員要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