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的人格魅力世所公認 有資格對指責發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02:22 第一財經日報 | |||||||||
張昌輝 昨天,《第一財經日報》刊發《吳敬璉發怒:我沒有和利益集團結盟》一文,立即引起了一場“反響風暴”,僅網上的轉載就有上千條。 這當然與吳老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有關,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與經濟學家與利益集團
因為這個話題現在已經不單單是個圈內的學術道德自律問題,而已經演變為一個嚴峻的社會道德問題。 應該說,吳老是有資格“發怒”的。眾所周知,在今天的經濟學界,吳老的人格魅力世所公認,他素以敢說真話著稱,先前曾被稱為“吳市場”,后又被尊稱為“吳法治”、“吳良心”等美名。所以,有媒體指責吳老與利益集團“結盟”,在筆者看來,這肯定是找錯了“靶子”。 當然,經濟學家與利益集團的結盟絕不是捕風捉影的謠言。因為一些經濟學家介入社會的領域太廣太深了。經濟學家不僅成為我們政府部門及某些行業的座上賓,而且儼然是社會決策者們的高參乃至導師,在中國,“經濟學家依賴癥”正日趨嚴重。當下,言必稱“經濟學家說”似乎成了官場和商界的一種品位的象征,或一道風景,一種時髦。 值得重視的是,經濟學家的聲音會對市場交易產生巨大的正、負面影響。 應該說,在今天做個中國的經濟學家讓人艷羨,然而巨大的社會聲譽和影響,不菲的經濟收入并沒有讓某些經濟學家更加自律、更加珍惜自己的聲譽,愛惜自己的“羽毛”,提升自己的學術道德和良知,而是利用自己的“學術之便”,利用社會上、市場上對經濟學家的過分信賴,而與某些利益集團合謀,利用發文章、做演講、寫內參等手段,或公開或隱蔽地為某些利益集團張目、造勢、游說。 只要稍作留意,小到一個企業的商務項目,大到某些政府重大決策,人們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某些經濟學家為某些利益集團“游說”的身影。這似乎已是公開的秘密。某些花瓶式、擺設式的所謂“獨董”,為什么總是不發出自己的聲音,為什么總是唯董事長、總經理馬首是瞻,因為在沉默是“金”的背后,是物質利益的悄然讓渡。 利益可能左右良知。經濟學家與資本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的大不幸,這也是對中國經濟學家集體公信力的傷害。 要重樹中國經濟學家的集體公信力,除了要求他們道德自律外,最好的辦法就是強化輿論監督。讓合謀充分暴露在陽光之下,讓利益交換付出巨大的信譽成本,乃是最好的救治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