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泰:中國工業化必須解決技術來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8日 17:54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張榮旺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張榮旺北京報道 中國是世界貿易的第三大國,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只占大約10%;中國是制造大國,但是中國石化裝備的80%,轎車生產設備、紡織機、數控機床的70%,芯片設備的85%需要依賴進口;中國DVD的生產占世界的70%,但是出口一臺價值40美元的DVD機,要向外國公司交納20美元的專利費。這就是中國在快速發展過程
不到位的技術引進 技術現在已經成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主要手段,跨國公司用技術控制市場,用專利控制市場,用標準控制市場。據統計,目前全世界86%的研發投入和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手里。跨國公司憑借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上的規則和標準,形成了對世界市場高度的壟斷,獲得了市場壟斷利潤。 在近日召開的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陳清泰表示,到目前為止,中國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中少數的贏家之一。“但是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以低成本勞動力和廉價的生產要素保持長期的競爭力。”據統計,2004年中國電子百強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4.07%,而微軟的利潤率高達28%,諾基亞也有14.7%。“創新和技術能力不足,已經成為中國產業的軟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 “中國在機制轉換不到位的情況下,企業追求短期業績,在這個時候,技術引進的大門打開,企業似乎有了省時、省力的技術來源。”陳清泰說,由于企業技術開發的任務,局限于對引進圖紙的翻譯和解釋;實驗研究的任務,局限于對引進設備的使用探討。一些企業技術開發人員和隊伍流失了,技術開發的能力不是增強了,反而更削弱了。不少企業技術投入主要用于引進,而用于技術開發的費用僅相當于引進費用的7%。 反過來,日本、韓國等也經歷過大批量引進技術的階段,但他們能夠做到把引進來的技術變成自己的再加以創新。在日本大規模技術引進的時候,他們用一百元錢引進技術,平均要花七百元錢消化吸收。據美國一本書介紹,日本引進的技術,經過消化吸收之后,一般可以比原來引進的技術效率提高30%以上。陳清泰估計,中國現在引進技術的總量已經超過了1萬項,可以說比日本、韓國引進技術的總和還要多。但是我們現在自主開發的力量卻仍然十分薄弱。 不放棄自主創新的努力 目前很多中國企業,有擴大規模的強大動力,但是由于機會導向和急于求成的發展模式,使很多企業追求目標短期化,他們吝嗇于技術創新的長期投入。更有些企業已經發展為技術依賴文化,很多企業低估了自己的創新能力,失去了創新的信心,甚至放棄了技術創新的努力。而另一些企業卻通過自主創新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海爾集團原本是一家街道工廠,20年里平均每年的銷售額以70%的速度增長,去年與世界500強企業的入選標準僅差2億美元。海爾成功的一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技術開發,海爾集團有一個龐大的研究隊伍和一個技術研究院,技術開發投入占到年銷售額的5%。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海爾還有一套吸引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研發的體制,海爾鼓勵技術人員到銷售一線,并且讓技術開發人員分享銷售增長的業績。 華為集團也是一個成功的典范,華為集團年銷售額已經達到700億元,其中國外銷售額有50億美元。據悉,華為公司擁有員工3萬人,但其中有近2萬人在搞技術開發,去年的技術開發投入有45億元,而今年的開發投入將超過50億元。 “大國經濟必須有技術支持,中國工業化必須解決技術來源,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專利、品牌和標準支持,就不能更多地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陳清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