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最近,國際資本流向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成為吸引國際資本的熱土,雖然中國利用外資的絕對數量仍在不斷增加,但是,外資逐漸流向印度卻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投資前景的幾種議論
對這一現象,學術界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發生了變化,中國將更加注重啟動內部消費,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所取得的超國民待遇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可能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今后中國市場對外資不再具有以前那么大的吸引力。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中還有不少行政主導成分,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相比而言,印度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不太對企業實行微觀上的干預。所以,從當前來看,投資中國獲利回報豐厚,但是從長遠來看,向印度投資更具有合理性。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強調自主創新,不再以“市場換技術”,所以,外資企業在中國以技術壟斷獲得超額利潤的輝煌將成為歷史,中國不再是跨國公司“冒險的樂園”。更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20多年的改革是一種不斷放權的改革,隨著中央權力的不斷下放,利益博弈將逐漸地變成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博弈,而這種博弈將由于地方領導人的變化而充滿變數。
總之一句話,他們認為,中國的投資前景有著不可預測性,所以,外國企業更看好印度市場。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將在未來幾年內逐漸地顯現出來。
事實上,這是一種較為悲觀的議論。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大規模地利用了外資,但是從整體而言,中國經濟仍然屬于政府主導下的“內生性”經濟發展類型。中國的經濟發展遵循著農村包圍城市、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平行發展的模式。農村經濟的改革不但為城市工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剩余勞動力,而且為中國的工業品銷售開辟了廣闊的市場。在工業化過程中,由于政府在國有企業體制之外,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雙軌體制。
在雙軌體制發展的早期,出現了準市場的競爭局面,國有企業在民營企業的壓力下,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從整體上而言,由于他們還不是典型的市場主體,所以在與民營企業競爭的過程中,備感壓力甚至出現危機。為了解決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決策者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戰略。抓大是抓起來了,但是相當部分中小企業的關停并轉又使得不少中小企業職工失去了工作崗位,社會矛盾也因失業人口的增加而加劇。為了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客觀上又加大了企業經營成本。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尋求新的發展動力
如何解決這些中國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中央政府制定了統籌兼顧、科學發展的戰略。這無疑是解決現實矛盾的治本之道。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筆者認為還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加快改革。在當前的體制下,中央政府仍然能夠對地方政府發號施令,但地方的利益驅動,會分隔中國的統一市場,形成大大小小遵循不同規則的地方市場。換句話說,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矛盾。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是必須加快改革。
其次,調整“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模式。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下,掌握技術并不意味著擁有知識產權。西方國家可以向中國開放技術,但由于知識產權制度的局限,中國不可能自主生產相關產品。西方發達國家在強烈要求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通過向中國輸出部分技術,換取中國龐大的市場。其實,技術轉讓就是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通過輸出技術在服務貿易中獲取巨額的收益,同時,西方國家通過打開中國市場,在傳統貿易中又一次獲得巨額收益。可以說,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戰略,不但延誤了中國的技術創新,同時還使得外資企業從中國獲取了雙倍的收益。
第三,改進資源配置模式。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過程中,中國并未取得市場經濟地位,隨著中國外貿總量的不斷增加,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傾銷指控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在對外貿易中承受著越來越多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成本。有些跨國公司為了規避傾銷指控,將生產企業轉移到印度等國家,中國吸引外資最多的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出現了企業外遷的現象。
第四,創造公平環境。中國的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采取了一些不正當的手段進行原始積累。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民強烈要求清算部分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所欠下歷史舊賬。甚至有人提出要將那些侵吞國有資產的民營企業家繩之以法。更危險的舉動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加快實現國有企業改制,官員與民營企業家勾結,壓低國有企業資產價格,直接損害國家與企業職工的利益。這種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必須改變。
第五,提高金融機構績效。由于企業發展的金融環境信譽還有待提高,企業在與金融機構打交道時,不得不付出許多額外的成本。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歷史上的呆賬壞賬嚴重,雖然國家不斷地充實金融企業的資本金,并且持續剝離呆賬壞賬,但現在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仍然有待改善。
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選擇的一條正確道路。當前出現的這些問題,主要是發展手段、戰略選擇、操作模式失當所造成的。如果中國能夠大力推進政府改革,動員廣大群眾群策群力,自主創新,在資源配置上嚴格依法辦事,民主決策,那么,中國的經濟將會出現實質性的變化。(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