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經濟學人--陶冬 > 正文
 

陶冬:中國大企業的領袖們請拜大師德魯克為師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6日 10:53 新浪財經

  剛剛去世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中國普通市民中的知名度,可能不如索羅斯、巴菲特,但是德魯克理論對中國的重要性,遠超過索羅斯、巴菲特的投資傳奇。如果德魯克的管理理念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對于促進中國企業更上一層樓、加快中國經濟轉型,會有重大幫助。

  德魯克的名字,對于MBA學生和公司主管來說并不陌生,部分中國的企業領袖更奉其
理論為圭臬。德魯克1954年出版的《管理實踐》被尊為管理學的開山之作,他的《公司的概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及《管理:任務、責任、實踐》均為經典著作,奠定了他在管理學領域的顯赫地位。

  大師在學術界是一個異類,不屑于迎合學術刊物鉆數理統計牛角尖的研究潮流,寧可將研究成果、思維發想發表在主流報章雜志上。他一生沒有在哈佛、斯坦佛等一流管理學院執教鞭,但是這些無法掩蓋他思想的光芒。他的思維模式,影響了幾代職業管理人,推動了美國由制造經濟向知識經濟的嬗變。

  德魯克是20世紀人文學科中罕見的一位思想者。他具有維也納學者所特有的歷史觀、批判性與洞察力。當這些特質與美國的商業文化、管理實踐相碰撞時,迸發出了獨特的智慧火花。更重要的是,德魯克理論生逢其時。美國經濟先是經歷大機器時代的鼎盛,管理需要系統化、理論化、專業化,接下來是向知識經濟的轉型,對人力資源的發掘、善用和管理,成為大企業的第一要務。

  德魯克在近七十年的學術生涯中涉獵甚廣,著述頗豐,對趨勢的成功判斷以及思想上的神來之筆數不勝數。已發表的紀念文章,多對德魯克贊譽有加,但是由于他的思想覆蓋面太廣,評論往往只能取若干觀點,給人以盲人摸象的感覺。筆者不想在這里對德魯克理論作概論,而希望聚焦在他的思想中可能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最有裨益之處。

  筆者揣摩德魯克思想的精髓,是人性化的管理,其中包括“人性化”和“管理”兩個不可割離的部分。他的理論著眼于員工的管理、機構的行為、企業的戰略,尤其適用于大企業、大機構以及社會。

  管理在于創造價值。管理是企業的大腦和神經,它的存在和發揮對企業的生存、運作、發展至關重要。管理者要認識到自己的長處,但更要意識到自己的短處,通過團隊中其他人將短處變為長處。領袖必須將自己從事務、問題中解放出來,去思考戰略、去發掘機會。德魯克認為,管理存在著有效半徑。當一個人管理人數超過5-7人時,管理者不是疲于奔命,便是督察不力。一個有效的組織,是通過一系列層次的中級管理,將領袖的意志、發展的戰略、利潤的目標貫徹下去,同時將基層的訴求、市場的變化反饋到決策層。德魯克倡導目標管理,要求主管為下屬設定目標,放手由下屬執行,多觀察、少干預。

  德魯克很早便預見到企業結構由單一化大生產向多層面、專業化轉型這一趨勢,預言計算機的出現、

信息化的普及將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向和企業運作的模式,企業的最大資產由機器變成人才,他甚至創造了“知識工人”這個概念。高效率的企業、出色的管理者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工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同時定期地、及時地對公司、員工的運作軌跡進行反饋和修正。

  過去20年,推動美國經濟走出困境、成為當今世界惟一超強國家的正是德魯克筆下的高效率企業和“知識工人”。

  筆者認為,在中國,國際競爭能力最差的往往是大企業和白領。制造業中,資本主義大生產的優勢在中國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制造”攻下了一個又一個國外市場。民營企業和個體小生意雖然不規范,卻有異乎尋常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中國的大企業在國內威風凜凜,但以國際標準衡量則差距明顯。入圍“財富500強”的中國企業也有,不過賣點不是行業壟斷,就是國家扶持。這些企業與國際領先企業之間的最重要差距,在于管理,在于領袖的洞察力、機構的效率、“知識工人”的發揮空間。沒有管理,很難有超群的技術和人才,有了也保持不住。

  中國的大企業領袖,多沉溺于銷售、人事、資金、利潤和應酬,幾乎沒有時間去考慮為員工(知識工人)提供一個充分發揮潛能的機制。殊不知高利潤的市場和核心競爭力是創造出來的,是通過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打造出來的。這恰恰是中國幾乎所有大公司的軟肋。

  通過管理提升生產力,不僅是企業發展的目標,也是

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十年以后,中國會面臨人口老化、新增勞動力萎縮的局面,資源瓶頸更已提早到來,時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以筆者觀察,中國白領們的智商不低,生產力卻不高(個別行業、企業例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管理不善則是突出的、共同的弱點。德魯克筆下的高效率企業和“知識工人”,對今天的中國很有參考價值。

  大師不經意間曾經說過,印度對美國的經濟威脅大過中國。這一觀點相信未必經過嚴縝思考,也需要由時間來檢驗。但是,中國的經濟、中國的大企業確實需要一次質的飛躍,才能做到長期繁榮。

  作者為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