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經濟學人--胡鞍鋼 > 正文
 

胡鞍鋼:我國具有擴大內需和利用外需有利條件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09:44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施永南)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及要“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基本方針,可以概括為“積極擴大內需,充分利用外需”。他認為,現階段我國已具有了積極擴大內需和充分利用外需的有利條件。

  胡鞍鋼認為,目前中國在擴大內需方面具有了不少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加速期,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其主要標志是:2001年以來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進入新的高增長周期;第二產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成為推動整個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中國目前的主要工業產品(除發電量、汽車等少量工業產品之外)產量已位居世界首位。

  第二,中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迅速變動和多元化。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包括農民向城市流動、遷移和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是

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笆濉鼻八哪,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大大高于1978年-2000年年均0.8個百分點的速度,表明中國仍然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今后中國城鎮總人口還會進一步大幅度增長。

  第三,中國信息產業加速大發展,不斷向信息社會轉型。1998年以來,中國的信息產業進入超高速增長時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信息消費國和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互聯網使用國,在2010年之前,可能會躍居第一位。同時,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三。

  第四,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加速發展,釋放出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帶動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大發展和加速發展。“十五”期間中國的能源、交通、通訊、水利、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高速增長,是歷次五年計劃增長最快、幅度最大的時期,也不同程度超過“十五”計劃的預期目標。中國基礎設施資本存量迅速積累將進一步刺激投資需求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第五,各類新興消費增長點迅速增長。1990年-2004年期間,按可比價格計算,城鎮非正規部門增加值年平均增長率為22.2%,相當于GDP平均增長率的2.4倍;非正規經濟占GDP比重不斷提高,到2004年已達1/3,其產出高增長對全國新增GDP的增長貢獻越來越大,在1990年-2004年期間為44%,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部門之一。

  胡

鞍鋼認為,從國際背景來看,對于中國充分利用外需也有很多有利條件。

  首先,對于中國,經濟全球化是最大的戰略性機遇。這大大擴大了中國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大大化解了中國的資源矛盾,當然也加劇了國際間的某些矛盾和沖突。目前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產業大轉移,產業大分工,產業大調整,產業大洗牌。這是我們最好的發展機遇,也是最大的發揮機會。

  第二個有利條件就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是全球增長最快、最大的“新興市場”。

  第三個有利條件是,中國貿易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中國總體貿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9.8%上升到2003年的70.1%,提高了60個百分點,開放程度已居世界大國之首。“十五”時期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吸收外資總量最多的時期,吸收外資連續居世界前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以及世界經濟對中國的需求、影響將成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第四個有利條件是,中國出口

競爭力突出反映在歐、美、日三大世界市場的份額,特別是中國在美國先進技術產品進口市場份額不斷上升。歐、美、日三大市場既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中國在三大市場的份額不斷提高,反映了中國貿易競爭力不斷提高,美國從中國進口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加技術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加勞動密集型產品快速轉型,反映了中國各類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其增加值也在不斷提高。

  第五個有利條件是,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趨顯著,其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對世界的廣泛的影響力不僅源于其經濟規模和快速增長,而且源于它對全球經濟的開放。中國與世界經濟增長構成相互影響,中國經濟高增長會明顯地帶動世界經濟增長。(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4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