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目前經濟增長有所放緩是好事不是壞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0日 07:57 中國經濟時報 | |||||||||
這段時間來,無論是學界還是政府及媒體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關注真是無以復加。其原因就在于6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1-5月份經濟數據中表現出一些相悖的數據。一方面GDP高速增長得以持續、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高位運行并正面臨著反彈、進出口貿易一片繁榮、生產品價格指數仍然走高及商品房價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M2的增長放緩(6月M2已上升)、CPI下落、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下降等。
中國改革開放僅僅20多年,這使得我們經濟研究與經濟預測的數據有限,而且從數據的質量來看,盡管這幾年來有所提高與改進但仍然存在嚴重的缺陷。如果說,我們用的是發達市場體系下的方法、計量與預測模式,但由于使用數據質量上的差異,前提條件的不同,做出的研究自然與發達市場體系下的研究是南轅北轍的。 比如說,目前國內不少研究者用發達市場體系的分析方法來研究轉軌經濟中并沒有完全市場化的經濟指標,那么這種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會與現實相差很遠。試想,如果一種經濟指標完全為外力所干預,那么這種經濟指標是無法客觀地反映現實經濟運行走勢的。如我國GDP基本上是國家統計局調整的產物,貨幣供應量又是政府管制之結果。還有CPI,一方面要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最大動力,另一方面按所謂國際慣例不把房地產價格變化計算在CPI之內。正如有研究所指出的那樣,且不論價格總水平(CPI)并未包含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單就我國目前不完善的價格體系就不足以讓價格總水平反映經濟走勢。 可以說,由于國內經濟指標的差異性及非協調性,用這些經濟指標來判斷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讓我們面臨很多的困難,也是目前對宏觀經濟判斷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學界好好反思。 對于有人判斷國內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開始由過熱進入下行通道,假定這種判斷成立,那么中國經濟開始增長放緩是好還是壞呢?如果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國內經濟突然從高速增長、投資過熱及通脹中走出,經濟的增長速度下降、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企業利潤下降、國內投資放緩而讓銀行信貸增長減弱等,應該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特別是本輪經濟增長多是以建立在銀行信貸失控、地方政府主導及房地產單方面推動的基礎之上。這種增長放緩,不僅能夠緩解目前經濟中出現的一些矛盾與瓶頸,也能夠為國內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創造一些條件。因此,我認為當前國內宏觀經濟開始進入一個好的調整期,而不是有學者認為出現了所謂經濟周期下行。 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盡管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很高,但是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極低。受政府管制的影響,市場上各種要素基本上采用政府指導定價,沒有形成有效的市場價格,更談不上形成要素之間和要素與產品之間的價格傳導機制。因此,無論是我國的CPI還是M2都無法如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一樣真正全面地反映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對于目前國內市場化較高的經濟指標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企業利潤指標及進出口貿易,除企業利潤之外,其增長波動幅度不大。這也說明了國內經濟增長并沒有減弱,整個經濟沒有進入下行的通道。 尤其是,由于本輪的經濟快速增長基本上建立在“要素結構的扭曲”即全社會補貼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的。這種要素結構的扭曲是政府通過“擔保”降低了儲蓄-投資的風險,大幅度提高了儲蓄,并在政府主導下配置了資源。政府通過干預性政策,降低各種工業生產要素價格提高工業產品競爭力,促進了出口,創造了外部需求;稅收減讓,工業用地無償使用,勞動力沒有社會保障,國家利用銀行系統壓低資金價格提供廉價資金,大幅度補貼基礎設施、房地產等少數產業等。這種通過政府管制嚴重壓低要素價格所導致的生產方式必然是粗放的、低效率的。在這種情況下,誰的投資規模大,誰占用低價格的要素就越多,獲得整個社會的補貼就越多。國內不斷過熱的投資就是由此而來。 可以說,盡管2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世界矚目,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們的經濟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對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及人力資源等嚴重掠奪的基礎上所取得的。看看我們的環境污染程度、自然資源掠奪的程度,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值得深思。 也就是說,無論是壓低要素價格,還是對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掠奪,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僅是低效率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中國的經濟只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與環境、對土地、對農民工人力資源掠奪的基礎上,那么中國經濟成就的意義何在?因此,目前中國經濟放緩,應該是一個好事,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的良好契機。 還有,目前市場流行著一種觀點,即宏觀調控把一些產業打壓下去了,讓一些產業的產品價格下跌了,讓一些企業的利潤減少了,如果政府宏觀調控不緊急剎車,那么國內經濟就會出現一輪通貨緊縮。這是杞人憂天。原因很簡單,在市場中,企業的發展、行業的發展,都是市場之結果。在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每天都有企業產生,每天也有企業死亡。一些產品的過剩、一些企業的利潤減少,完全是市場的事情,市場完全有自行調整的方式。不要以計劃經濟思維方式來看企業與市場之變化,一看到某些產品過剩,看到某企業的破產就驚慌失措。試想,如果一些爛企業、一些過剩的產品、一些發展過熱的產業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淘汰,還有什么市場可言呢? 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由于出發點與落腳點不同,肯定會有不同的結論,現實的經濟生活會給出正確的答案。不過,我們要注意數據與方法的使用,相關的職能部門如何在數據的真實性、科學性及規范性上下功夫,以便為社會提供權威的信息。 總之,目前的經濟增長有所放緩,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它是促使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契機。如果中國經濟不能夠從以往那種粗放式、低效率、高耗能、高污染、收入不公的經濟增長模式中走出,那么中國經濟要持續增長是不可能的。而要改變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就得以市場化的方式重估要素的價格,就得把要素的價格與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及稅收政策結合起來,就得以市場化的方式對一些產品、企業、行業優勝劣汰。這些才是目前宏觀經濟問題最為關注的要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