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良平:建立緩沖機制 提高經濟的抗波動能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9日 09:57 文匯報 | |||||||||
石良平 ●今年以來,對經濟過熱的宏觀調控出現了顯著效應。但是中國經濟的增長正面臨著供給與需求的雙重沖擊,這種沖擊將再次考驗我國經濟的抗波動能力 ●能夠減緩外部波動沖擊的區域經濟在其經濟體內部必然有一種緩沖機制,這種機制 ●中國經濟正在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經濟,因此上海也應該在“總部經濟”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從全球吸收抗經濟波動的能量。同時,在科教興市戰略指導下,上海應積極引進國際性高水準的研發機構,并成為吸引國際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此外,為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上海必須在節約資源、走循環經濟道路方面作出表率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受到經濟波動的困擾。例如上世紀80年代,最高年經濟增長率為15.2%,而最低年增長率為5.2%,兩者相差10個百分點;90年代初的情況亦是如此,最高年增長率曾達14.2%,而最低年增長率僅為3.8%,兩者差異超過10個百分點。盡管這種情況至今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但從1995年至今的10年間,我國經濟增長率一直在7-10%之間波動,經濟增長趨于穩定。盡管這10年中也出現了諸如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通貨緊縮,也出現了近幾年以資源價格大幅度上升為特征的局部經濟過熱現象,但經濟增長卻仍然在一個平衡區間中運行。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我國經濟的抗波動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上海的情況也是如此。上世紀80年代上海經濟波動的振幅也高達到10個百分點,90年代初曾達到11個百分點,但是從1995年至今,上海經濟增長率則一直穩定在10-14%之間,實現了我們一直追求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目標。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總結上海近十余年來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的原因是很有意義的。 首先,上海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浦東的開發開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作為國家戰略,浦東的開發開放本身標志著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從區域性試驗轉入全面深化階段,同時也是在產品市場逐步完善基礎上全面啟動要素市場的轉折點。最早從浦東開始實施的土地批租政策,十大要素市場的形成,全國性金融市場體系的建立,跨國公司總部的遷入等都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極大的沖擊波,從而也使上海經濟不斷形成新的增長點。 其次,上海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適時調整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長期以來,上海一直實施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確保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雖然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依賴制造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另一方面也依賴于外部宏觀環境的變動,因此其抗波動能力較差,但由于上海堅持走服務業依托制造業的發展道路,走制造業服務化的道路,通過發展高端制造業形成高密度流量的服務經濟,從而在產業結構內部形成了抗波動的機制。 再次,上海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人才市場的開放有著密切的聯系。浦東的開發開放和上海產業結構的升級,除了大量物資資本投入外,人力資本的調整與升級至關重要。產業結構內部所形成的抗波動機制完全與人力資本結構的提升有關。近十余年來,上海人才市場對全世界的開放,大量“新上海人”的涌入,大大提升了上海人力資本的價值,從而起到了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最后,上海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公共品投資密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各國經驗表明,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僅具有改善生產條件和投資環境的功能,同時也具有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特征。近十年來,上海在不斷完善投融資體系的基礎上,對公共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密集投資。這些投資除了極大地增強了上海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力和自身能量對外輻射的功能外,也為上海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今年以來,對經濟過熱的宏觀調控出現了顯著效應,但新出現的問題也在進一步地考驗著我國抗經濟波動的能力。如五種重要商品的價格波動一直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商品房交易量的大幅度萎縮和房價下降的預期將考驗金融系統的承受能力;汽車銷量的減少導致汽車價格大戰拉開序幕;糧食價格的大幅度震蕩正主導著CPI走勢的變化;股票價格的持續走低使投資者的財富嚴重縮水;石油價格的持續走高對生產成本上升施加了極大的壓力。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正面臨著供給與需求的雙重沖擊,這種沖擊將再次考驗我國經濟的抗波動能力。 由于房產、汽車、金融都是上海的支柱產業,因此這些產業出現周期性調整也同樣對上海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形成了沖擊。80年代的廣東經濟、90年代后期的上海經濟的實踐都表明,能夠減緩外部波動沖擊的區域經濟在其經濟體內部必然有一種緩沖機制,這種機制就是在經濟體內部形成一種針對外部沖擊而能夠及時調整內部結構的機制。上海要形成與完善這種機制,必須在以下幾方面進行適時調整: 首先,要充分利用國務院批準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契機,進一步推動浦東乃至上海在國際化、科技化、生態化方面的引領作用,為上海提高抗波動能力提供新的增長空間和試驗平臺。中國經濟正在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經濟,因此上海也應該在“總部經濟”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不斷培育和強化全球決策中心、融資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從全球吸收抗經濟波動的能量。同時,在科教興市戰略指導下,上海應積極引進國際性高水準的研發機構,并成為吸引國際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此外,為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上海必須在節約資源、走循環經濟道路方面作出表率。 其次,要利用上海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第三產業外資大幅增長的契機,通過先進制造業的結構提升帶動現代服務業向更高層次邁進;抓住這一輪世界制造業轉移機會,提升上海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性服務業向全國的滲透;借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即將竣工開港之東風,重新規劃以航運為依托的、輻射全球的立體型大物流體系。 再次,應圍繞綠色概念進一步調整上海公共基礎投資結構。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在節約能源、資源再利用、生態保護和循環經濟等方面已開始與世界接軌。實踐證明,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發展戰略是最可持續的戰略,也是最不易受經濟波動沖擊的戰略。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產業結構,在這方面必須走在全國前列,一方面使上海起到實踐最新發展理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極大地提高上海經濟抗波動能力。 (作者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