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爾畏:GDP翻番比諾貝爾獎更重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1日 13:31 《經濟》雜志 | |||||||||
中國已經走到自主創新的歷史階段,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不意味著就盯著世界科技大獎,當務之急的是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我睡覺都想著自主創新”,今年兩會期間,一位來自汽車行業的企業家在談及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依靠科技進步,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結構調整”等一段文字時說,盡管自主品牌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大都各自為陣,創新之路走得很艱辛。
對此,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認為,在整個創新活動中,技術研發并不是孤立的,它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及服務等,形成一個循環的鏈條,“如果各個環節能夠有機地銜接起來,這就是一個增值的創新鏈條,就能夠創造財富”,在中科院分管與地方、企業和大學合作的施爾畏說,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是中國科技界當前責無旁貸的使命。 構建創新價值鏈 北京中關村一位從事軟件開發的小公司最近陷入了“成長中的煩惱”,該公司投資數百萬元、歷時4年開發的一項數字圖像技術,不僅因缺乏后續投入而請不到“高手”加盟,技術方案不能成熟,并且前期產品也無法打開市場,“我們現在真是一籌莫展”,公司負責人魯鳴說,現在搞一些研發為何如此之難? 事實上,手下只有4個計算機博士的魯鳴,可以說是中國科技界眾多“孤膽英雄”中的一員,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尚未找到一些相關的“支撐點”。 對此,走訪過國內眾多企業的施爾畏認為,這種情況是計劃經濟遺留的痕跡,因為在當時相對封閉的經濟環境中,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加工以及市場銷售等都是斷裂的,大家只專注于本職工作的現象非常普遍。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各行業迅速互動起來,“資源整合”成為必然的趨勢,施爾畏說,“就像一個公司需要整合內部資源以實現效益最大化一樣,中國所有的創新單元也應該形成一個體系,只有整合創新資源才能真正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中科院發揮著骨干和引領作用,一直在踐行構建全社會的創新價值鏈。 據介紹,完善創新價值鏈,實現創新增值循環是中科院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倡導和實踐的“課題”,即基礎研究創造了知識,知識又轉化為技術,通過產品開發又轉化為商品,科技含量高的商品擴大了銷售服務,最后納稅人又將資金投入到“源頭”,支持了基礎性研究,整個社會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增值循環體系!盎A研究不能閉門造車,技術開發更應該眼觀六路”,施爾畏說,如果每一個環節上的價值創造主體都應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能力,這將十分有助于中國科技活力的爆發。 事實上,聯想集團發展壯大的軌跡就可謂中科院最早實踐“創新價值鏈理論”的成功范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計劃經濟體制依舊深刻影響著全社會,中科院一些“積壓”在研究所里的技術成果,開始率先突破圍墻,在中關村地區逐漸培育出技術開發、產品加工及市場銷售的“一條龍”式的 IT產業。 對于如今已成長為世界知名企業的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PC業務一事,作為聯想控股大股東的中科院方面表示,聯想的發展戰略是由董事會進行判斷和決策,中科院衷心希望聯想在筆記本電腦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方面有一個飛速的成長!爸锌圃和顿Y的每一個企業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全社會創新價值鏈上的一個點,努力為中國科技競爭力的提高做出應有的貢獻”,施爾畏表示。 科技供給不足 1985年,我國正式出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了“大大解放科學技術生產力,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結合”的戰略思路,時為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生的施爾畏對這一改革感受頗深,“當時主要是通過減撥事業經費來增強科技人員的市場意識,從而尋找技術出口”,施爾畏說,這一決策對于培養一代人的“科技要從需求出發”的理念,對于創新價值鏈的逐漸凸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當前國內的科研院所應該同企業更加緊密地結合,這也是構建創新價值鏈的迫切需要”,施爾畏向《經濟》雜志透露,中科院對此已經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將中科院的一些最新成果及時轉移出去,通過與企業的結合再轉化為成熟的產品,“我們的渠道是完全放開的,轉移的過程遵循市場的基本準則,是雙方共同選擇的結果”。 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社會的不同領域、不同主體提出了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施爾畏說,“事實上目前我們的科技供給是不足的,尤其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仍處于一種嗷嗷待哺的狀態之中”。 2005年5月,施爾畏來到遼河油田一個污水處理廠,在這里,他看到了中科院的一項技術成果在這里發揮的作用:采油時被石油污染的水經該技術處理后,便達到了排放的標準。在最后送別時,污水處理廠領導握著施爾畏的手,深情地說:“我們太需要實用關鍵技術了!”施爾畏說,許多企業對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中國科技界任重道遠。 2005年6月24日,施爾畏出席了一項科技產品贈送儀式,中科院向國家體育總局贈送了“訓練視頻反饋與分析軟件”,這是專為中國體育健兒備戰2008年奧運會而研發的,施爾畏在會上對國家體育總局領導說,不要說我們填補了什么空白之類的話,這個系統用了好不好、對運動員訓練幫助大不大才是關鍵。 據施爾畏介紹,中科院未來研發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規劃研究,將企業長期的戰略性需求凝練出來,并以此加強同企業的合作,“我們的研究投入是多元的,除國家和中科院的支持外,也歡迎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加入”。 此外,在技術對接過程中,施爾畏還認為,企業家也應轉變理念,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財務投資”的方式進行技術研發,施爾畏說,中國科技界同企業界需要結成一個融洽的戰略同盟,從而促進創新價值的最大化。 科技以民為本 2004年8月,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公布了全球4000余位被引用頻率次高的科學家名單,該國一家咨詢機構據此評出了“世界4000位科學技術大師”,其中有13位中國人,中國大陸僅有2人,這一則消息在網上引起了長時間的激烈爭論,一位網友問道,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世界級科技人才為何如此匱乏?中國的“諾貝爾大師”還要等幾個世紀才會出現? 對此,施爾畏認為,如同拍攝電影一樣,在為中國老百姓提供豐富多彩的影片的同時,能拿國際大獎固然很好,但現階段中國科技界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科學基礎和技術支撐,要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益處,“這也是中科院多年來給自己的定位:瞄準國家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學前沿”。 據了解,如今在某些科研機構,“SCI”已經被作為評定一個科研人員的最高指標,不僅將其作為確定工資的標準,甚至還量化到“一篇多少錢,一篇半又是多少錢”的地步。 但另一方面,中國的現實國情卻十分嚴峻,按照中央提出的“2010年GDP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及“2020年GDP總值翻兩番,人均收入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規劃,中國科技界必須投入到蒸蒸日上的經濟大潮之中,“當經濟發展很好了,人均GDP 居世界前列的時候,我們支撐前沿科學研究的土壤也就肥沃了,世界大獎就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施爾畏說,畢竟我們的人均GDP才1000美元,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是全國人民交給中國科技界的一項重任。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給自己確定的使命便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施爾畏說,中國是一個大國,需考慮經濟的安全、政治的安全、社會環境的安全等諸多因素,所以在某些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必須大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占領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科技與產業制高點。 據了解,日本在其科技規劃中,明文列出“到2025年產生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爸袊c日本不同,中國科技界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施爾畏說,事實上諾貝爾獎也非常強調科技成果對人類社會的貢獻,“面對中國當前的形勢,是諾貝爾獎重要,還是GDP翻番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