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電力供應明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過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8日 14:05 《新財富》 | |||||||||
陶冬 2005年夏天可能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最后一次出現全國范圍內的缺電。夏季過后,電力缺口會隨著大量新發電能力的投入和經濟的放緩而減小,2006年下半年起甚至可能出現電力過剩。
夏季到了,每年的傳統用電高峰期到了。上海市率先宣布進入100天限電期,其他省市區也會陸續有限電措施出臺。去年夏天全國有24個省以各種形式限制電力供應,廣東、浙江部分地區一個星期甚至出現三、四次拉閘限電,人們對此記憶猶新。今年夏天未必比去年好過。今年夏季高峰期全國估計缺電2500萬千瓦(25GW),較去年的3000萬千瓦略有好轉,但實際上任何時候電力供應缺口超過1000萬千瓦,全國范圍內正常的生活、生產都會受到直接、嚴重的干擾。類似幾年前美國東北部出現的電力系統故障及大面積無預警停電,也隨時可能在中國發生。 不過2005年夏天可能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最后一次出現中國全國范圍內缺電。夏季過后,電力缺口會隨著大量新發電能力的投入和經濟的放緩而減小,2006年下半年起甚至可能出現電力過剩。 去年的電荒觸發了一場電站建設熱潮,其規模可謂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在2005年,預計中國新建成發電容量6500萬千瓦。一年的新增發電能力相當于英國全國140年建起的全部容量。英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中國名列第七。中國在2006年會再加8000萬千瓦,2007年再加5400萬千瓦。這些數字還可能被低估,因為各地似乎都有一些未報國家發改委備案的“超生”電站。除1988年外,中國在過去二十幾年發電容量增長始終是單位數的,但是2004-2007年平均增長超過15 %,全國發電能力由2004年初的3.84億千瓦跳增至2007年的6.4億千瓦。 然而,用電需求增長卻開始回落。現有的工業投資項目多已進入收尾期,新開工項目明顯不足;支撐投資半壁江山的房地產開發也在急速降溫;海外直接投資出現滑坡,勉強維持住零增長。如此背景下,投資和整體經濟增長似乎均已進入一個緩緩回落的下降周期(由于去年5月宏觀調控產生的基數效應,投資、GDP的同比增長會有所反彈,但實際經濟活動則已放緩)。用電需求增長在史無前例地連續三年出現雙位數增長后,2005年還會有12%的增長,不過之后幾年則預計回落到7-9%的增長區間。供電急增而需求放緩是今后幾年電力市場的一道風景線。在2004年全國的發電機組平均每年發電5460小時,2005年估計為5144小時,明年滑落至4900小時,后年則不足4650小時。業界一般以5000小時為界,超出屬滿負荷或超負荷發電,低于此數則屬開工不足,以至供過于求。 中國的人口是英國的22倍,而且經濟以制造業為主打,發電能力多過英國也無可厚非。經濟發展迅猛的話,電力即使短期出現過剩,幾年之后還是有市場的。問題出在電廠建設的無序性上。在一輪電荒后,各地蜂擁般地建電廠,大批項目先斬后奏,先開建再報批,更談不上全盤考慮、統籌規劃。電站建設遠遠超前于鐵路建設和電網建設。依筆者觀察,這次電荒中,發電能力不足固然重要,電煤供應不暢、價格急升才是罪魁禍首。其背后則是鐵路運能嚴重滯后。大秦(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島)、朔黃(山西神池-河北黃驊港)兩條運煤干線擴容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鐵路運輸瓶頸的矛盾,但是鐵路建設周期長、運能增長低于發電用煤的需求增長,卻是不爭的事實。電站建成后,電煤運輸和電網配套跟不上,可能是明年的一個黑色幽默。 電力過剩凸顯著中國投資決策上的結構性缺陷,反映著地方GDP本位主義和銀行風險控制能力不足等現實。已經出現的鋼鐵、電解鋁產能過剩,以及將會出現的港口運能過剩,背后是同一個問題—資金運用效率低下。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政府揮舞大棒,而是銀行改革、資本市場改革,讓資本說了算。(作者:陶冬 詳見《新財富》2005年7月號雜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