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操作風險防范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管理軟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8日 10:03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數日前,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對最近銀行業出現了一些丑聞和重大案件,總結了三個“80%現象”:一是職務犯罪增多,尤其是一把手犯罪問題嚴重,涉案金額大幅度上升,和往年相比,增長率接近80%;二是80%的銀行案件發生在基層銀行;三是內外勾結案件增多,占案件量的80%。 對近期銀行業金融機構大要案頻發的現象,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青年經
三大因素造成案件頻發 鐘偉說:“我們必須辨認什么是操作風險,然后才能解釋大案要案頻發的原因。” 英國銀行家協會(BBA)把操作風險定義為“由于內部程序、人員、系統的不完善或失誤,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從1998年到現在,巴塞爾委員會對操作風險的定義一直沿用這個定義。因此我們大體上可以了解,和操作風險密切相關的四大因素:人、流程、系統、外部事件。 這位主要從事銀行風險管理研究的經濟學家認為,三個因素是造成當前銀行案件頻發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銀行高管的問題。我國金融機構之所以出問題,風險暴露部位首先是銀行高管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對銀行高管人員采取的是行政性的官本位手段,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手段運用相當不足,導致高管人員具有很強的道德風險,這是近年銀行業出現問題的關鍵; 其次是操作風險匯報線路和業務流程的問題。特別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層級比較長,又沒有良好的全流程監控,那么分支機構潛伏和暴露的問題就會令人防不勝防; 第三是系統建設的問題。1998年之后,國內銀行在金融信息化、電子化方面的建設確實有了長足的改善,但是有些銀行利潤打得很高,實際ICT投入不足,系統建設的滯后使得總行難以對分支行進行準確到位的內部監控,也是造成案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操作風險防范是軟肋 新巴塞爾協議將操作風險納入風險資本的計算和監管框架,這一做法引起金融業、專家學者和各國監管當局對操作風險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并開始將操作風險管理納入風險管理的體系。但是,與信用和市場風險的管理不同,操作風險管理顯然面臨著很大難度。 鐘偉認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式,從理解來看,就是把巴塞爾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綜合起來進行資本計提的過渡版本,目前監管部門還沒有要求把操作風險納入到監管資本的范疇。商業銀行在資本方面也許忙于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由于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定價技術有了長足改善,因此再沿用1988年老巴塞爾協議那樣的做法,并不太合適,商業銀行正通過多種途徑,努力開發符合監管要求、又能反映本行實際風險管理水準的、基于內部模型法的資本配置模型,這是一個非常艱苦的轉型,在引入在線價值工具的基礎上,建模、回溯試驗和壓力測試都需要銀行風險管理部門付出艱巨的努力。 二是根據銀監會的要求,商業銀行應該在2006年底達到覆蓋信用和市場兩大風險8%的資本充足率,留給商業銀行的時間只有不到18個月了,這給商業銀行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有些商業銀行開始嘗試建立本行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也不會是風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客觀上也使得操作風險防范成為中國銀行業的軟肋。 “人”是操作風險管理的核心 對于操作風險的認定,存在多種版本,細致的操作風險管理手冊可以將其羅列出幾百種之多。相對于把流程、系統和外部事件的風險進行管理而言,鐘偉認為,操作風險管理的核心,仍然是對人的管理,包括對人的道德、能力和一個良好的激勵相容框架的實施等。 鐘偉建議說,對那些尚未深入介入到操作風險管理的商業銀行,如果試圖形成操作風險管理框架,需要循序漸進地來進行。 第一是要梳理本銀行的組織架構,對操作風險形成一個良好的、定期的操作風險監測和匯報線路,一般而言,這樣的風險報告由總行風險管理部門的操作風險管理部直接提交給監事會,若無監事會則提交給董事會,責成管理層就操作風險內部監測報告中的問題進行改善; 第二是建立高管人員市場化的激勵約束制度,包括到任離任審計制、年薪和期權激勵制、高管人員良好行為準則制等,使得從基層行到總行的管理人員都能置身于一個良好的激勵相容框架之下; 第三是建立覆蓋全業務、全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不僅僅包括對已有的各種業務流程的再造和設置操作風險控制點,更有助于總行對其星羅棋布的分支機構進行有效管理; 第四是針對一般員工制定一個羅列式的操作風險管理手冊,使得員工能根據手冊速查,了解發生某種操作風險后,應該如何處理和向上匯報。 是集體負責還是無人負責 鐘偉認為,對商業銀行而言,其風險文化建設的核心,在于是否形成了基于個人負責制基礎之上的集體決策制。為此,他對目前一些商業銀行在重大決策時采取的集體投票制的現象進行了批評。 所謂集體負責制實際上就是無人負責制。 他分析說,以前在我國銀行當中,都是一把手說了算,這使得“一把手”蘊涵了非常強的道德風險,一個分支機構乃至一家銀行的興盛或者衰敗,都維系在一個人的道德和智慧之上。目前有些金融機構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關系本機構命運的大事,都要通過無記名的集體投票來決定,因為這樣事后難以追溯當初參與投票個人的成敗得失,因此這種名義上的集體負責制,實際上是無人負責制。 他指出,強調全面風險管理,就必須意識到,一般員工的照章辦事也好,高管人員的集體決策也好,都必須基于個人對其行為負責的微觀基礎之上,風險管理框架本身,必須能夠甄別和獎勵那些善于應對風險獲得收益的高管和員工,懲罰那些過度冒險或者厭惡風險的人,惟其如此,金融機構內的風險文化才是良性的。 對于銀監會出臺的“關于加強操作風險管理的13條措施”,鐘偉認為,總體相對完備,但“13條”未涉及對操作風險如何進行監管資本配置。 他指出,就操作風險事件而言,存在所謂低頻高危事件和高頻低危事件。涉及高管人員的大案要案往往屬于前一類事件,而一般員工的能力不足或者瀆職則往往屬于后一類事件。對高頻低危事件,由于銀行歷史樣本足夠大,所以用統計法來進行管理比較行之有效,對低頻高危事件,往往需要我們積累案例逐個分析,并結合具體情景進行模擬,找出銀行實際存在的重大風險隱患。目前銀監會也正在征集此方面的案例,相信通過鮮活的案例剖析和情景模擬,中國銀行業的操作風險管理能力,能得到一定改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