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諾貝爾獎得主講壇 > 正文
 

可持續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7日 14:26 新浪財經

  由啟明研究院/上海啟明金融管理專修學院發起,上海市外國專家局、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協同主辦的“2005啟明諾貝爾才富論壇”于六月五日在上海浦東舉行。與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中外專家就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熱點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將持續多久?等待我們的是一個盛世還是一個危機?究竟是什么支持了可持續增長?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先生指出,中國現在的發展模式將
無以為繼;就業與增長理論的代表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將目光放在了人力資源發展上;上海市人事局副局長毛大立先生更把人力資源列為第一資源;浙江大學姚先國教授則分析了中國勞動力市場之兩大怪現狀。

  楊建文: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實際上靠的是中國人力加上外國資金的發展模式。中國經濟目前還不得不靠這個模式。然而,中國經濟總量現在占全球4%,人口占22%,如果人均產出要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則至少要增加5倍。但將去年中國占全球原材料的比例乘上5,可能都要超過100%了。也就意味著我們現在一種增長的方式要改變。

  怎么改?宏觀調控是治的是“標”,科教興國這是治“本”之策。

  費爾普斯:

  中國現在已經向西方開放了,那么中國最理想的抓住機會的手段是什么呢?

  第一種可能性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貿易。在這方面中西方已經產生了一些貿易磨擦。

  第二種可能性是技術轉讓。當中國技術進步到一定階段后,商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將轉向引進先進技術。但問題同樣會產生,像是選擇引進和整合國外技術的成本,消費者更換喜好和學習的成本等等。

  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在這里提出第三種可能性,即人力資源的流動。

  我在此提出人力資源發展三個要素。

  第一、勞動者必須從觀念上就非常地投身于他們的工作。他們的主要工作應是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其潛力和才能。這意味著工作必須是有意思的,是能夠刺激他們積極性的。

  第二、經濟本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不僅是企業家、金融家,而是整個經濟環境應當是具有創業文化的。

  第三、教育必須要發揮重大作用。要想真正形成一個范圍廣泛的、深入的創業文化,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人受過高等教育,方可有合適的人才管理新公司、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進行技術轉型。而消費者也才能積極采用新產品,響應新市場。

  我并不太喜歡“知識經濟”這個詞,我覺得這個詞并不明確。我也不太同意傳統經濟學的觀點:產出是資本和勞動力的函數,因為這僅是靜態地分析了產出的形成。我認為知識在經濟中作用更為巨大,正是知識水平的提高,使得大多數人都參與到富有創新精神的經濟之中,從而煥發新經濟的魅力。

  毛大立:

  我們有一句話:“科技推動經濟、人才促進發展、知識改變命運”。掌握知識并能夠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的人才將會成為我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的因素。我們現在有三個第一的說法。發展是第一要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據有關方面的統計,從建設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來看,上海大概需要三十萬的金融人才,但是我們目前只有十萬人不到。上海不是缺少一般性的人才,而是缺少懂得國際通行的規則,熟悉現代管理的理念,同時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所以我們提出的是戰略,而不是戰術。傳統的人事的管理往往是從具體的辦法、具體的一種操作,可能是從戰術層面,我們現在提出要用戰略的角度,要把整個人才開發和管理,與這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城市目標結合起來,通過有計劃、有系統的開發和管理活動取得一個比較好的效果,使我們的目標能夠實現。

  姚先國:

  現在我們勞動力市場上有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第一是勞動力產業之間的轉移與城市化、工業化的步伐不相吻合。國家經濟增長是8%,但從1997年到2002年,農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幾乎是處于停滯狀態。第二是勞動力市場上的逆調現象,一方面民工荒,另一方面大學生卻找不到工作。

  我認為,解釋這兩個現象。可以從兩方面看。

  就需求而言,第三產業,尤其現代服務業其實發展并不夠快,沒有產生出對勞動力的需求。從全國140個城市人才市場傳遞的信息來看,現代服務業的需求普遍是下降的。我們現在仍然主要在靠傳統產和工業支撐經濟發展,這樣需求的勞動力層次就很低。

  另外,這也可以從高等教育本身找到答案。高校這幾年出現的擴招導致了過度教育的問題。大學沒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而如果家庭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甚至找工作都很困難,這將極大地挫傷政府和家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熱情。

  啟明研究院/上海啟明金融管理專修學院 供稿。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轉載引用請聯系:電話021-5037-2633 李艾琦。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可持續發展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