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認為通貨緊縮難以避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5日 00:40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程凱 高春頎 林毅夫稱積極財政政策應該用在農村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大經研中心主任林毅夫近日就宏觀經濟形勢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通貨緊縮的因素一直在那里” 記者:對于宏觀經濟形勢而言,究竟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在2003年初的全國政協會議上,經濟學家有兩派觀點,一個是經濟形勢大好,一個是經濟過熱。當時你承認部分過熱,但是一直還在強調通縮因素的存在。 林毅夫:按照宏觀經濟教科書來講,2003年經濟高速增長、通貨穩定,但是我不是套用理論,而是從實際上來看的。我的觀點是當時經濟已經部分過熱,但是一直存在的生產能力的過剩,通縮壓力還有。 經濟增長快是因為投資增長快,為什么我認為有問題呢?因為有大部分的物價是在下降的。2003年我說“抑制過熱是為了防止過冷”,2004年我寫了這樣的文章,今年3月份我參加中央座談會又寫了這樣的文章,其實通縮壓力一直都在。 尤其是在今年初,零售物價16個產業部門中有10個產業是下降的,而且是在上游產品價格持續上升情況下,這些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惟一解釋就是生產能力過剩。投資雖然慢下來,但是兩年來投資過熱已經形成了過多的生產能力,所以現在看起來通貨緊縮估計很難避免。 有通貨緊縮在所難免的判斷。是因為通縮的壓力一直在那里存在著。2003年我說抑制過熱是為了防止過冷,那么現在這個過熱是抑制下來了,實際上其中形成的生產能力已經存在了。當然,如果不抑制的話可能現在還在過熱,到明年就會更糟糕了。 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相當難避免,加上一段時間的過熱,通縮的壓力就會來了。我認為那么解決通縮的辦法還和我以前提的一樣。通縮的含義是生產能力過剩,對中國來講不能說是需求很低,其實需求不足是相對的。 我們每年的投資需求百分之十幾的增長,你能說低嘛?消費需求每年也有百分之七八的增長,但是相對于生產能力來講的話,它是不夠多。因為生產能力還有百分之三四十沒有利用。 “中國式通貨緊縮教科書里沒有” 記者:國外教科書里的通貨緊縮通常是由于消費降低造成的,但是實際上中國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一直在穩步增長,中國式的通貨緊縮似乎與國外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不同? 林毅夫:通縮是生產能力過剩,生產能力過剩的含義是什么?是有一個存量的生產能力沒有用,解決通縮的最好辦法是釋放存量的生產需求。什么叫做存量需求這在教科書里是找不到的,我定義的是說,有需求的愿望,包括投資和消費的需求,也有需求的能力,但是由于體制限制、結構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愿望沒有辦法實現。 市場經濟不應該出現這種情形。只要有支付能力,市場經濟中沒有一個愿望是不會產生投資或者消費行為的,所以市場的教科書里面沒有這樣的概念。但是在轉型中國家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經濟分析不是簡單套用理論,了解實際狀況很重要。有很多理論,比如通貨緊縮,國外的通縮大部分是需求下降造成的,但是中國的通貨緊縮其實需求沒有下降。 國外的通縮比如日本,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一直是通貨緊縮。1991年它就有很大泡沫,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特別高。發達國家的財富大部分以房地產和股票方式保持,當泡沫很高時大家都覺得很有錢,需求就很多;這樣為了滿足國內需求,投資也就會非常多;經濟增長也快,所以泡沫就越來越大。 但是沒有不破的泡沫呀?泡沫破滅以后,就造成需求下降;需求下降就造成國內的生產能力過剩;生產能力過剩,投資需求就下降;投資需求下降,就業形勢就不好,大家的消費愿望就進一步下降;生產能力進一步過剩,投資需求更加下降,最后經濟下降。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十幾年都難以走出去。 中國的需求下降不是實際需求的下降,而是1992年以后連續5年的高投資增長造成了產能擴張的結果。需求變化其實不大,20多年中國平均的消費需求增長是每年7%,所以需求并沒有下降。但是,為什么物價水平會下降?需求既然沒有下降,主要原因就是生產能力的過剩。 “產能過剩靠釋放存量需求來解決” 記者:中國式的通貨緊縮需要通過什么樣的辦法來解決? 林毅夫:當然是釋放存量的需求。90年代時,存在著4種存量需求。兩個在投資,兩個在消費。投資方面,一是對外資的投資限制,二是對民營經濟的投資限制;消費方面,一是城市的存量消費,二是農村的存量消費。 改革開放20多年積累的消費能力,城市中的一部分人在90年代末按照收入流來說已經進入了房地產和汽車消費,可是因為沒有按揭,就沒有辦法實現消費。 農村現代消費必需的基礎設施跟不上是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農村消費彩電,必須要有電視信號、電力供應;廚房現代化要有上下水道。農村消費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我說要在農村推行以改善農村基礎設置為主的“新農村運動”。 現在要解決通縮,我覺得主要還是啟動存量需求,前面三項都做了,還有農村一項。對外資和民企的投資限制已經基本放開,房地產和汽車消費已經過熱,所以就只剩下農村了。 記者:房地產和汽車怎么過熱了? 林毅夫:那是企業家們把城市存量消費的一次性釋放當成了長期消費增長。這兩個市場2003年就過熱了,我個人認為這是存量的一次性釋放,很多企業家把這種一次性釋放當成了一個長期性的消費增長階段。 本來不能做抵押貸款的現在可以做了,就像水庫的水一下子流出來,來勢兇猛。2003年汽車購買增加了80%多,汽車盈利高,投資就跟上去了;房地產也一樣,房地產熱銷,企業就大量投資。房地產和汽車投資多了,當然建材投資也會過熱。 從企業角度講他們愿意投資,銀行也是愿意放貸。2003年以前銀行惜貸,2003年銀行體制改革,需要改善呆壞賬比例。降低比率的最好方式是“做大分母”,“做大分母”就是貸款給那些大項目。需求和供給方面都有愿望,這就造成了2003年的投資過熱。 “積極財政用在農村杠桿效應更大” 記者:除了啟動農村的存量消費,還有些什么政策性措施用以解決通貨緊縮。 林毅夫:解決通縮,一方面要啟動存量需求,二方面要政府積極財政政策的支持。 在通縮狀況下,貨幣政策作用很小。增發貨幣或是降低利率作用不大,在通縮狀況下,只要借錢要還,產能過剩了就很難找到好項目。通縮狀況下降低利率也很難刺激消費,因為利率本來就很低了。而且通縮時大家就業預期差,也不敢大手大腳花錢。因此,采用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合理的。 積極的財政政策會比貨幣政策更加有用。通縮時通常民間投資比較少,民間投資下降,要維持一定經濟增長,需要財政投資來刺激經濟。現在關鍵問題是錢投到哪里去?我們過去投資的都是城市大項目,比如高速公路、大江大河治理。我認為把積極財政政策的錢用在農村可能作用更大。 因為錢投在城市的杠桿效應非常小,首先是城市里基本上產能過剩的產品都飽和了,無非升級換代,量還是有限。可這些產品在農村還有很大空間,如果投資在農村,解決了農村的供水供電,或者上水下水,馬上就有很多消費需求被動員起來。 其次,城市投資大部分需要機器設備而不是人力,很多機器設備都是直接從國外買來的。在農村的投資項目大部分就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可以制造很多就業機會,用的還都是當地產品,創造出很多產品的市場需求。 所以我相信,如果要動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多的資金應該用在農村。這也和構建和諧社會相關。要縮小城鄉差距,主要還是要減少農村人口。減少農村人口,必須在城市里發展能夠容納就業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但是,我估計到2030年,還是有30%的人口留在農村,要讓這5億多人也能享受到現代化生活,必須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