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沖擊力正在減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5日 16:01 《財經時報》 | ||||||||
陶冬 筆者估計油價每上漲10美元,全球GDP增長下落0.5%;不過必須認識到,扣除通脹因素,今天的石油價格大約是每桶28美元,遠低于兩次石油危機時的高峰水平;如果剔除美元貶值因素,今天的石油價格略低于50美元,這就是世界經濟并未因高油價而遭受重創的原因
去年石油價格沖擊每桶50美元之時,市場震驚,全世界都為之惶惶然,預計經濟衰退甚至出現滯脹的大有人在;現在石油價格徘徊在50美元之上,市場卻已沒有什么恐慌,經濟好像也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世界末日的預言家們也不見了。 去年油價在50美元之時,大多數分析員認為價格會很快回落,預計油價降回到30多美元的人不少;今天則很少有人認為油價會跌破40美元,倒是多了幾個報出每桶100美元的分析員。各國政府、央行和商界領袖也做好油價止跌,或者進一步上升的心理準備。 整個世界對石油價格的預期在變,油價高企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似乎比想象的要輕。 石油新增產能有限 石油價格近來不停地叩擊著60美元一桶的大門,其基本面原因是歐佩克增加石油生產的決議不令人信服。的確,在油價超出歷史水平的今天,絕大多數歐佩克成員國早已偷偷開足馬力,超負荷采油了。 沙特和伊拉克是僅有的兩個有剩余生產能力的歐佩克產油國。不過伊拉克受國內局勢影響,無論產油還是運油環節都存在重大障礙,一時對全球石油供應幫不上忙。沙特在今年頭3個月已完成了全年產能擴張計劃,是歐佩克增產的絕對主力。可是,在每天增產100萬桶后,可開動的油井都已開動,新建油井尚末投產,沙特在新增產量上也力不從心。 俄羅斯和前蘇聯的中亞各國產油能力還有富余,但是輸油管和港口早已爆滿。所以歐佩克進一步增加石油供應的保證并不能取信于市場。 同時在需求上,預期出現的美國、中國經濟放緩并未出現,而且至少向后推遲了6個月。美國的低商業庫存和中國面臨的夏季電荒更刺激了市場的想像力。 國際炒家火上加油 不過以筆者觀察,真正推動石油價格急漲的動力,來自對沖基金和其他投機力量。 今年對沖基金的日子不好過,無論股市還是債市都風高浪急,沽空、做多的,多數都以虧錢收場。于是大批資金在炒外匯和石油/原材料。對沖基金和其它投機客的非實盤,占全部石油期貨交易的兩成以上,對石油現貨價格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高油價對世界經濟到底有沒有影響?影響是肯定的。筆者估計油價每上漲10美元,全球GDP增長下落0.5%。不過必須認識到,今天的高油價與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及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的油價相比,仍有差距。 油價今天每桶60美元,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高位,超過1973年的22美元和1981年的34.87美元。然而這種比較沒有將過去30年的通貸膨脹考慮在內。扣除通脹因素,今天的石油價格大約是每桶28美元,遠低于兩次石油危機時的高峰水平。 再者,油價一般以美元計算,而美元近年貶值也拉高了石油的美元價格。如果剔除美元貶值因素,以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為尺度,今天的石油價格略低于50美元。這就是世界經濟并未因高油價而遭受重創的原因之一。 中國因素令沖擊減弱 為高油價下全球經濟減壓的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制造業。近年美國反映生產成本的生產物價指數(PPI)與反映消費成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出現脫節。這個現象反映出,美國人已經基本上從制造業退出,生產成本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微不足道。 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生產線紛紛被遷到中國。中國成了世界加工廠,也成了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最大承受者。中國制造商們受到成本上揚的擠壓,但是將成本壓力轉嫁給各國消費者的能力明顯不足,導致中國制造商們利潤率的下降。在過去幾個月,中國出口產品雖有所加價,但仍不足以彌補成本急漲帶來的損失。 另外,油價高企加速了石油替代品的開發和商業化。中國的核能發電、加拿大的油砂提煉和南非的煤轉油,在今后幾年都會有所突破。人類節能和能源多樣化也會有一個明顯的進展。 (作者為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分析師,文章為個人觀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