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三位諾獎得主 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5日 13:43 解放日報 | ||||||||
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三大挑戰。昨天在北京舉行的2005中國經濟高峰會上,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三位中國經濟學家展開對話,指出中國可持續發展必須應對向外擴張受限、人力資源局部短缺和地區差距明顯等問題。 六位經濟學家是: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和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副首席
挑戰之一:向外擴張受限 蒙代爾:過去20年,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時期,不僅亞洲從中受益,美國經濟也大大受益。如今,中國的發展到了節骨眼上。中國商品已占據世界很多市場,并正在成為世界自由貿易中經常遭受指責的對象。未來五至十年,中國不能再過多指望通過無限向外擴張來取得自己的高速增長。中國要實現2020年GDP翻番的目標,就得保持相對理性的可持續發展勢頭,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兩個立場:一是亞洲地區的和平;二是保持人民幣固定匯率不變。 李稻葵: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為“世界先進”,發達國家不存在中國耕地少糧食不夠的矛盾,因此我們不可能從他們那里引進更先進的水稻培育技術。中國目前的經濟建設也是一樣道理。我們眼下正在進行的經濟建設是過去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經歷過的。美國從1900年到1930年,基本完成了趕超英國的任務,但當時它的經濟規模比現在的中國小得多,借鑒意義不大。中國要立足于開發國內市場,只有拿出開發國際市場那樣的熱情來進行制度創新和核心技術創新,才能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 挑戰之二:人力資源局部短缺 陶冬:中國的GDP雖然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卻在過去兩年中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了40%的增長動力;世界五分之一的銅鎳、四分之一的鋼鐵是中國人用去的;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中的40%、世界水泥消耗的近半都來自中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以每年至少兩個波士頓的速度進行著;我國一年所建設的發電能力相當于英國全國的發電能力。這樣“強勁”發展的背后,隱患重重,其中之一就是人口。這一代老了,下一代的主流就是獨生子。獨生子造成的勞動力倒掛,即生產型人口大大減少,過去建立在勞動力資源極其低廉基礎上的增長優勢將喪失殆盡。 莫里斯:中國的人口結構的確正在發生著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歷的改變。獨生子女多了,人口總量慢慢停止增長,最后下降,老人越來越多。目前,由于存在就業壓力等原因,雖然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年年在延長,但城市工人的退休年齡依然比較早,平均55歲左右。由此可見,中國勞動力并不缺,似乎還大量過剩,缺的只是有經驗、有技術的人。 湯敏:這反映出我國目前教育資源分配中的一些問題。社會在變,但教育模式沒有變化,大量的投入依然向高校等正規教育傾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還是不夠。 挑戰之三:地區差距明顯 莫里斯:中國是個高存款率國家,而且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貧窮的區域,存款率就越高。這反映出人們對未來不甚樂觀的預期。只有當人們感到不必再為將來擔心時,他們才會消費。我知道,在中國,最富裕和最貧窮區域之間的差距的最極端值較高,如何縮小這一差距,是中國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納什:我在博弈論上有些研究。用博弈論來看經濟發展,就是用最低成本獲取最多效益,最少利益普及最大量的人群。中國的經濟增長從短期看,超過世界;但從長期看,必須與世界平衡。這一點同樣適用于中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短期內,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可以有快有慢,但長期看,必須持平。(記者張斌)(來源:解放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