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林:和諧社會的經濟視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8日 16:02 新民周刊 | ||||||||
特約撰稿/朱榮林 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系統的要求,擇要有三:第一,“以人為本”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傾向。我國主流社會長期以來信奉物本理念,而非人本理念,往往是見物不見人、見人不見心,“先生產,后生活”、“先污染、后治理”、“先主權,后人權”的思維根深蒂固。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可謂任重而道遠。第二,優化人與相關元
經濟增長的根本目標是造福社會、和諧社會和穩定社會,舍此目標,其意義何在?經濟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社會和諧,又有利于經濟發展。為此,必須理順以下關系: 一是要理順經濟有效增長與無效增長之間的關系。由于傳統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考核指標體系的誤導,一些地區追求速度、忽視效益的狀況一時難以扭轉。速度型經濟在傳統增長方式和不規范市場秩序的推波助瀾下,產生兩大惡果:一方面,它損害了生態環境,發展壯大了治污產業。治污企業產生的GDP并非全系有效增長,因為它往往只是國民經濟建設的一種成本。另一方面,它滋生了相當數量的假冒偽劣產品,其比重之高令人生畏。依據國人節儉的傳統,“用之乏味,棄之可惜”的心態,必然對維修服務產生大量的需求。這些維修企業的產出又是一種以成本形式出現的增長。這種惡果既直接損害了人們生活質量,還導致隱性成本的不斷上揚。 二是要理順貨幣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源所有者之間的收益關系。外資企業當前出現的勞動費用支出比重低下的狀況,表明人們傳統地評估了當人均國民收入進入1000美元之后中國的比較優勢,扭曲了貨幣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的收益關系,弱化了人力資本的地位。長三角地區出現的“民工荒”,與某些地區外資企業聯手壟斷人力資本價格的局面有關。不僅如此,我國外資企業正在出現“減員、增效、不加薪”的趨勢,它不僅貶低了人力資本價值,又強化了勞動密集型、低層次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競爭,更推動了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不斷地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有損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是要理順投資者收益與成本之間的關系。投資者在項目建設初期,其重要成本是要素(如土地)成本與要素配置(如土地基礎設施上的“七通一平”)成本。但由于政績考核驅動,各地方政府為爭相吸引外資,不惜在要素成本之下廉價供應要素,如工業用地供應價格約為土地獲取成本的1/4左右,并無償提供“七通一平”的熟地。為此,投資者的開發建設成本部分地通過政府財政向納稅人轉嫁,弱化了公共財政職能,部分城市出現了外資越興旺,公共產品提供能力越匱乏的不正常狀況。實際上,我國競相爭搶外資的實力,已經從城市區位優勢、比較優勢轉向了財政優勢,哪個城市財政力量強,則對外資吸引力就大,純粹是以明天的資源賭今天的利益,最后受損的依然是社會的和諧。 四是要理順社會投資率與分配率的關系。社會投資率的攀升已日益接近分配率(前者約為45%,后者約為55%),這種不正常的比值關系,扭曲了社會積累與消費的正常關系,動搖了社會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基礎,弱化了社會保障的職能,擴大了貧富差距。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性,關鍵并非在于覆蓋率,而在于保障資金的來源。 (作者系上海市科技協會常委,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