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都提出今年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行雙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即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
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放在一起,提出實行雙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這在中國宏觀調控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但是“穩健”二字是政治用語或政策用語,而不是經濟學用語。
那么,在經濟學上什么是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呢?
財政部部長在解釋穩健的財政政策時說,穩健的財政政策也就是經濟學中講的中性的宏觀政策。至于穩健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的行長沒有作任何學術的解釋。過去在對付上一輪通貨緊縮時,用過穩健的貨幣政策,實質上是一種謹慎從松的政策,現在經濟形勢完全變了,所以原先的“穩健貨幣政策”的經濟學內涵也要跟著變化。我看同財政政策一樣,貨幣政策現在實質上也是經濟學中的中性政策,可以適度從緊,也可以適度從松,依情況而變化,是有松有緊的政策。所以,現在的“穩健貨幣政策”也是一種中性的調控政策。
為什么現在兩大宏觀經濟政策都要實行中性的或者穩健的政策?這與當前經濟形勢同前幾年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關。
我國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以后,市場經濟意義的宏觀調控逐漸走上歷史舞臺。
從2003年起,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需要緊縮性的宏觀調控來治理;又不同于前幾年經濟偏冷和通貨緊縮趨勢,需要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來治理。現在我國實際經濟增長率還在潛在增長率的范圍內。我國現時潛在經濟增長率估計為9%~10%。實際經濟增長率2003年為9.3%,2004年為9.5%。
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一些部門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總體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從投資過多方面來說,經過去年加強宏觀調控,取得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部分行業投資過快的增長勢頭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資產投資達24.5%,漲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個百分點,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數較高(52%)的情況下的增長,所以目前投資增速仍在比較高位運行,并且有局部反彈的現象,煤、電、油、運瓶頸制約仍然很緊張。
從供大于求方面來說,商務部對2005年上半年600種商品供求情況排隊,供過于求的商品占排隊商品總數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現在通貨緊縮趨勢已經淡出,雖然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嚴重膨脹趨勢尚未形成,尚沒有強烈的信號表示近期會發生高通貨膨脹。
在宏觀經濟這一變化形勢下,我國實行了六七年的帶有擴張性的宏觀調控不宜簡單轉變為全面緊縮,只能由上一輪宏觀調控的“從松”政策,轉向采用“中性”的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要適當收緊。中央提出今年要實行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是一次科學的相機抉擇。
現在采取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質上都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宏觀經濟政策。所謂“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相對于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種有保有壓,有緊有縮,上下微調,松緊適度的政策。從以前治理通貨緊縮時期的適度從松的宏觀調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調整,客觀上具有從緊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門過快的投資需求,防范由通縮轉向通脹趨勢的作用。但實行中性政策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預防通貨緊縮趨勢的重現。對于一些投資過熱的行業,如果不能通過政策調整及時控制,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同時,過度投資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因為沒有最終消費的支撐,又會引起通貨緊縮。通過投資規模適當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過度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在先,又能抑制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于后,從而實現“雙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是對比較突出的結構問題對癥下藥。對鋼鐵、水泥等投資過熱的行業從緊,對農業、西部開發、社會事業、生態環保,對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加大支持力度,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擴張,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上下微調,有松有緊,松緊適度,就能逐步緩解和克服當前比較突出的瓶頸制約和結構問題,延長此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所以中性的宏觀調控政策,是把總量調節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結合起來,短期發展與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保證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持續平穩較快地航行的政策。
這兩年的經濟運行給我們的感受是,經濟增長超過了9%,就會出現某些方面繃得較緊,資源矛盾供應較為突出,煤、電、油、運持續緊張,物價上漲壓力也不時地增大。但所幸的是,還沒有引起全面的緊張崩盤,消費品以及日用品供需并不緊張,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傳導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去,也受到阻礙。盡管如此,近期為了緩解資源供應的壓力,尤其是為了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轉向集約,不宜著重數量的增長,而是要下大力著重質量的提高、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中央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8%,作為控制經濟增長的杠桿,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復一遍,拉長上升的經濟增長周期,才是我們這次宏觀調控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軟著陸。現在有些中外研究機構和媒體熱衷于宣傳我國已經實現了軟著陸或正在實現軟著陸,其實中央、國務院文件沒有一處講過中國經濟將實現軟著陸的話。這與1997年的情況截然不同。當前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時效。只要我們全面、準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中央加強宏觀調控的方針政策,就一定能夠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國民經濟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相關鏈接
劉國光,著名經濟學家。
來源:首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