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照:東亞自貿區建立需時日 一體化建設變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2日 16:15 中國經濟時報 | ||||||||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兩個主要趨勢。無論是經濟全球化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既向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也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這兩個方面,我們都要研究并給以充分的估計。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勢頭高
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快于經濟全球化發展。這種趨勢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仍將繼續保持。對于東亞地區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很快主要由于三個原因。 一是東亞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經濟的基礎。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1990-2000年,美國經濟年均增長2.1%,西歐2.6%,東亞卻年均增長7.6%。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東亞經濟增長速度仍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東亞仍將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最有活力的地區。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韓國和東盟的GDP總和目前已達7.7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總額的21.1%;進口市場規模達到1.69萬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額21.8%。這樣大規模的一個區域經濟,幾十年來經濟增長速度遠遠地高于世界其他地區,這在世界經濟史上是一種少見的現象。東亞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和美歐等地區經濟增長緩慢形成強大反差。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經濟增長快的國家和地區創造和提供的市場準入機會多于經濟增長慢的國家和地區,要求出口的商品和服務數量也會多于后者。這就是說,美國和歐洲等傳統市場無法滿足東亞國家這種日益增長的出口需求。這種情況決定了,我們在努力開發美歐市場的同時,需要著力于本地區市場的開發,加強發展同本地區國家的經濟和貿易關系。 二是在多邊貿易談判受阻情況下,美國和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促使東亞國家把加強東亞經濟合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是亞洲金融危機告訴我們,一旦東亞陷入經濟和金融危機,無論美國還是IMF,都不會來拯救亞洲。互助自救才是亞洲的惟一出路。這促使東亞國家及時調整了政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采取了積極推進的戰略。 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明顯變化 對于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及其取得的進展,我們既不能估計不足,但也不能估計過頭。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同歐洲和美洲相比,東亞經濟增長速度處于明顯的領先狀態,但一體化程度及一體化機制建設卻明顯滯后。進入21世紀后,這種狀況有明顯變化。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東亞主要成員之間的相互經濟依賴程度明顯提高。拿區內貿易的比重來說,從1990年到2001年,東亞地區內出口占東亞出口總額的比重從40.1%上升到47.5%,進口的相應比重從47.5%上升到56.9%。如果從上世紀70年代算起,亞洲內部貿易(不包括日本)已經翻了一番?進展是相當快的。目前東亞區內貿易的比重雖然還低于歐盟(60%左右),但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相比,已不相上下。2001年,北美自貿區出口總額中,地區內貿易占54.6%,高于同期東亞的水平(47.5%),但進口中區內貿易的比重(42.0%)卻明顯地低于東亞的水平(56.9%)。新西蘭央行副行長羅德瑞克·卡爾說:“我相信? 隨著時間的推移? 越來越多的終端需求將在區域內得到滿足。這就代表著……亞洲逐漸自力更生? 不受到美國需求起伏的影響”。路透社文章《亞洲抓住世界經濟動蕩機遇發展》稱,目前亞洲經濟發展“不受美國需求起伏的影響”還為時過早,但區內相互貿易和投資比重越高,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的基礎便越厚實,則是不爭的事實。 二是亞洲主要國家對籌建雙邊和次區域自由貿易區的態度有很大變化。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態度。1987年,美國駐日本大使曼斯菲爾特曾以個人名義向日本建議,研究簽署美日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沒有得到積極回響。但2002年,日本同新加坡簽署了《日本和新加坡新時代經濟伙伴關系協定》(JSEPA)。這是東亞國家在新世紀正式簽署的第一個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日本和新加坡雙邊貿易額的98%以上完全實行自由貿易,其中新加坡100%的進口,日本94%的進口實行零關稅。日本所以選擇EPA(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而不是一般的FTA?主要有兩個考慮:一個是根據GATT第24條,發達國家簽訂FTA必須涵蓋所有貿易領域,不得對農業等特定領域實行保護。而日本和新加坡簽訂的EPA規定,日本94%的進口實行零關稅,剩下的6%主要就是農產品等需要保護的特定領域。另外是FTA對投資、金融、知識產權、貨幣等領域,沒有作出相關規定,而這些領域正是日本的優勢。除了和新加坡簽訂EPA外,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與到訪的印尼總統梅加瓦蒂舉行會談后發表的聯合聲明說:兩國首腦一致同意設立“經濟合作協定”預備協議工作小組,為將來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等經濟合作協議做準備。目前,日本還在同墨西哥、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就簽訂自貿協定進行談判,同東盟就簽訂自貿協定進行可行性研究。除此之外,2004年底,小泉召開閣僚會議,制定今后實行FTA戰略的基本方針,第一次以日本政府的名義,正式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概念,強調從經濟、外交等多重角度考慮東亞地區合作。因此,同過去比較,日本的態度有很大變化。 建立東亞自貿區任重道遠 盡管如此,今后10到15年時間內,東亞自由貿易區還難以建立。現在說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尚為時過早。東亞自由貿易區能否建立,關鍵是中日之間建立自貿區的條件是否成熟。如果中日之間建立自貿區的條件尚不成熟,中國-東盟自貿區、日韓自貿區、日本-東盟自貿區還是其他自貿區建設得再快,也只是推動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它們可以使東亞經濟一體化登上一個新的臺階,但東亞自由貿易區并不能因此而形成。形成東亞自由貿易區,關鍵在建設中日自由貿易區。建設中日自由貿易區的障礙既在兩國的政治關系,但又不完全在政治關系。中日關系的政治障礙遠比一個歷史問題要深刻和廣泛。這是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瓶頸。除此之外,日本目前也缺乏同我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動力。日本認為,中國入世釋放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足夠日本企業吸收10年以上。特別是我入世過渡期結束后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日本的流通、物流、金融、通信等服務業將獲得空前機會,日本一時還不需要日中自由貿易協定所能帶來的零關稅。再加美國因素的作用,東亞自貿區的建立尚需相當時日。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對于促進雙方經濟的發展及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有重要意義。這是21世紀東亞經濟中的一個亮點。但由于受東盟經濟規模局限等影響,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對于推動21世紀中國和東亞經濟的發展,難以起決定性作用。2003年,東盟外貿總額為7000億美元。其中20%為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以2003年東盟的貿易額計算,中國可能獲得的最大的貿易轉移效應,即中國產品替代了東盟目前從東盟外國家進口的全部產品額,也只有2800億美元。此外,目前我國的經濟規模雖然超過東亞許多國家,但按人均計算,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卻低于東亞多數國家和地區。這說明,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對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支撐作用是有限度的。2002年東盟在對美出口受阻情況下,對中國的出口達312億美元,同比增長35%;但從中國的進口卻只有236億美元,中方逆差達76億美元。專家預測,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106億美元,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加130億美元。貿易不平衡狀況如果按過去那樣進一步擴大,它也會給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帶來困難。 因此,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在著力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同時,繼續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積極參與WTO框架下的多邊貿易談判,進一步發展與WTO其他成員方的經濟貿易關系,推動APEC、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等跨區域組織及我國與周邊及非周邊國家組建自貿區的活動,多方位、多渠道地發展我國的對外經貿關系。WTO、APEC、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10+3會議、中國-東盟自貿區以及各種形式的雙邊合作協定,各有各的作用,它們之間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的關系。 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說:“從長遠看,地區主義可能是對世界的一種有利的發展。地區內實行自由貿易和地區間實行有管理的貿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貿易的漫長道路。從國民經濟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經濟,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難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較小的中間步驟,準貿易集團與有管理的貿易相結合,可能是一種必要的中間步驟!睆倪@個意義上說,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和中間階段。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歸根結蒂會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