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性及主要對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2日 01:04 中國經濟時報 | |||||||||
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列世界前10名。如此大的經濟規模,如果仍繼續采用粗放型為主的增長方式,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必然會更加突出,不僅經濟效益低下,發展也難以持續。因此,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我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于新東
必然要求:粗放型方式不僅降低效益,而且危害生態環境,其結果必將是畸形的、病態的、無以為繼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迫切呼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但同時要看到,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資本投入、資源消耗來驅動的。而這種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所引發的效益低下、資源高耗、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也是與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大相徑庭的,并將最終給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帶來極大的障礙和危害。 1、粗放型增長方式與我國的基本國情顯然是嚴重背離的,造成的結果是發展將難以為繼。我國的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都很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資源量55位以后,45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80位以后。礦產資源保障的前景同樣不容樂觀。我國的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鐵礦石、氧化鋁等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礦產資源將長期短缺。這就決定了絕對不允許我們靠拼資源發展經濟,必須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經濟效益低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不低,經濟總量也不小。雖然已經實現總體小康,但國家并不富裕,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的,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會可分配的財力很有限。這其中有多種原因,粗放型增長造成的投入多、產出少則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3、粗放型增長方式引發投資需求過熱,造成總量失衡,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在粗放型增長方式中,財政收入的增長靠經濟規模的擴大,而經濟規模的擴大完全依賴投資的增加。為了滿足迅速膨脹的財政支出,為了安排日益增長的就業人口,勢必要追求經濟規模的增長速度。投資膨脹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2003年我國投資增長速度達到26.7%,投資率高達42.7%,一些行業生產能力明顯超過了市場需求,存在著破壞經濟健康運行、協調發展的不利因素。 4、粗放型增長方式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造成許多隱憂,發展將受到極大的制約。從2003年來看,盡管增長速度達到9.1%,但由于消耗大量資源,加劇了資源短缺的壓力;部分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揚,加大了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煤電油和交通運輸全面緊張,使經濟運行繃得過緊。按照現在的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增長模式繼續走下去,資源、能源高耗而導致的近期水、電等供應緊張狀況將加劇,瓶頸制約將更突出。 5、粗放型增長方式嚴重耗費資源,危害生態環境,削弱發展的可持續性。2003年,我國消耗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約合50億噸,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別為世界的7.4%、31%、30%、27%、25%和40%,而創造的GDP僅相當于世界的4%。資源高耗甚至浪費的嚴重后果之一就是生態環境破壞。全國131條流經城市的河流中,嚴重污染的有26條,重度污染的有11條,中度污染的有28條,流經城市的河段80%被污染。工業固體廢棄物每年堆存6億多噸,歷年總占地面積5萬多公頃。眾所周知,離開環境談發展是片面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轉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根本出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永續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首要途徑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將從技術、效益、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為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營造一個可持續的強有力支撐點和良好外部環境。 1、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長期戰略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本質之一,要求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并駕齊驅、全面進步。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才能通過經濟持續健康增長而實現全面發展目標。 2、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促進社會各方協調發展的重大抉擇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目標,是指在經濟更加發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同時,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其他各項社會事業都能夠獲得相應發展,也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相應進步,還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領域體制和機制等相應完善。同時,協調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是至關重要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絕不是以“經濟”為單一目標的小康社會,實質上是一個多重目標的小康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極大地有助于協調發展目標的實現。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將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提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將大幅度地降低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從而促進我國資源能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在農業領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還將有效地縮小現存的城鄉差距,使高度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推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同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3、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之一,要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永續發展。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通過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發展經濟和保護自然并行,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如果經濟發展是建立在過度性放牧、掠奪性開采、毀滅性砍伐等以環境和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基礎之上,那么,不僅資源會難以為繼,環境亦不堪重負,而且經濟也必將最終陷入危機。十多年來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經濟的發展,不能忽視了環境,不能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為代價。 核心對策: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基礎,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突破,以發展循環經濟為目標,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最關鍵方面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而顯著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必須實施下述四位一體聯合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對策。 1、全民動員建設節約型社會提供堅實基礎和良好氛圍 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必須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高度自覺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使之形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積淀為一種民族性格。要全社會、全民族動員起來,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使提高節約意識真正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盡快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特別要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只有全社會養成崇尚節約風氣,才能根本上減少浪費、降低能耗,以眾志成城之勢,達文明消費之風。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要從公民道德而非小我私欲、從社會意識而非孤立意識、從人人有責而非事不關己出發,自覺地成為厲行節約的積極一分子,為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問心無愧的屬于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2、制度創新提供動力源泉和制度保證 創新是人類賴以發展和進步的基本動力。可以說,對整個人類歷史的巨大貢獻而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引導人類前進的新的生產函數。因此,對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言,必須盡最大力量改革舊制度、創設新制度,一句話,最大限度地進行制度創新,將不僅可以減少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上的成本,并通過創新盡量維持“自動持續增長”,而且,可以為整個發展提供長期的、持續的推動力量。在積極推進制度創新過程中要把握好這樣幾點:第一,創新來源于積累,所謂熟能生巧。一切創新都應該首先建立在人們所有工作已經取得或正在打下的基礎之上,否則創新變成空談,創新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第二,創新離不開學習。只有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吸收一切有益的相關成果,創新的火花才能夠也一定能夠點燃熊熊大火。第三,創新不能沒有環境氛圍的烘托。在將創新觀牢固樹立的同時,也要將創新的思維觀念、社會風氣和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健全付之于行動。 3、科技進步提供基礎力量和智力支持 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生產力,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實質。在諸多因素中,對勞動生產率提高有著決定性作用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因為科技進步通過作用于生產力的其他因素,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變革勞動資料,擴大和改善勞動對象,必將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科技進步還對生產力結構即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發生影響,使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化方向演進,如促使新興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的改造,落后產業的淘汰,提高經濟系統的結構效益。所以,在各項經濟活動中都要注重科技進步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并且要在保證經濟有效增長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有利于技術進步的條件,加速技術進步。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科學形態和發展方向 循環經濟作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高效回收為主要特征的生態經濟體系。由于它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從而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工業、農業和消費等各類社會活動,需要各種新技術作為支持,更需要法律規章的保障。因此,催生我國的再生資源產業,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需要企業自身努力,做大做強,也需要全民樹立起循環經濟的意識。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于前段提出從四個方面、采取八項措施加快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這四個方面是:推進節約降耗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發展環保產業,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技術保障。同時,國家發改委已明確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到“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中,無論是規劃綱要,還是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都要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突出的位置。這一切將為我國循環經濟的加快發展奠定良好的開端和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