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陳平:從華盛頓共識的失敗看經濟學變革的方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7日 11:27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 平

  什么是華盛頓共識

  “華盛頓共識”是世界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約翰.威廉遜在1989年的一篇名為《華盛頓共識》文章中提出的,文章概括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美國財政部為代表的
經濟學家,在指導拉美、東歐、東南亞等國處理金融危機及經濟改革時,向各國政府推薦甚至強迫推行的一整套以全面自由化為特征的經濟政策,其中心思想是盡力減少政府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讓市場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主導作用。

  華盛頓共識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界和政府部門的形成,標志著西方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形成的凱恩斯為代表的整套宏觀經濟學政策的逆轉。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動搖了民眾對市場經濟的效率與穩定的信心。因為市場不能創造充分就業,迫使政府大規模介入市場經濟的運作。

  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柏林墻的倒塌、前蘇聯的瓦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里根總統推行的新保守主義或新自由化主義的私有化、自由化浪潮,加上九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停滯,導致經濟學界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再起,不僅全面否定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也進而否定西方國家的大政府和高福利政策,否定日本韓國用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在七十年代所創造的經濟高速增長的“東亞奇跡”,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和凱恩斯經濟學限制了市場經濟的作用,主張回到哈耶克所主張的自由放任主義,實行貨幣主義學派弗里德曼所主張的市場化政策。

  學術界則追隨宏觀新古典學派盧卡斯所倡導的、對經濟學中稱為“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否認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有效性,甚至否認非自愿失業現象的存在,把公認的市場失敗例如失業,犯罪,家庭瓦解,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經濟現象也看作大眾理性選擇的結果,否認政府和民間社會對市場監督與干預的必要性。這些極端的新自由主義觀點又被諷刺為原教旨市場主義。

  為什么華盛頓共識的推行,可以作為檢驗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社會實驗?因為華盛頓共識的所有主張,都可以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標準教科書中找到理論依據。包括理性經濟人假設、有效市場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理性預期與微觀基礎理論、產權至上的制度經濟學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象牙塔經濟學中的理論,原來只是理論研究中的玩具模型,試圖簡化對真實經濟的描寫,即使在西方國家,也很少放在政府政策和經濟運作中實際檢驗。

  東歐國家轉型經濟的困難,拉美與東亞國家的金融危機都使這些國家的政府情不自禁地轉向西方國家尋求援助,頓時使哈佛、芝加哥等主流派經濟學家的身價大增,紛紛飛到這些國家出謀劃策,在世界媒體和政治舞臺上風光了十余年,其結果卻是全面的經濟下降和政策失敗。

  華盛頓共識的推行和失敗

  華盛頓共識推行的過程大同小異,大致包括如下的過程。各國經濟改革的起點都是他們所面臨的各種形式的財政金融危機,例如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和貨幣軟弱(包括黑市匯率的貶值)等。自由派的主張不是經濟增長優先,而是穩定市場優先。穩定的辦法不是加強而是廢除政府管制,他們認為開放匯率和價格的管制后,市價升高會刺激廠商增加生產,從而使物價回落。但是拉美和東歐國家放開匯率和價格的結果,都立即導致本國貨幣的大幅貶值,引發惡性通脹,進一步造成銀行危機、企業破產、失業大增、資金外逃。政府為了穩定貨幣,不得不提高利率,進一步加深經濟蕭條,政府用于失業救濟的開支急劇增加,導致巨額赤字。政府在宏觀經濟惡化造成的財政危機的情形下,不得不拍賣國有資產,加速私有化。結果不但沒有創造就業,反而導致失業工人急劇增加,高級人才大量外流。

  推行華盛頓共識的國家幾乎都處于經濟危機的困境之中。拉美國家發生一連串的經濟和金融危機,九十年代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比八十年代降了一半,東歐實行休克療法的國家無一例外地陷于大幅度的倒退。烏克蘭的GDP比1989年下降了60%,俄國下降40%,波蘭經歷大幅下降后放慢私有化速度,經濟逐步回升,也僅比1989年增加約20%,算是東歐最好的轉型。更為嚴重的是,實行華盛頓共識的國家貧富差距急劇擴大。

  與此同期,中國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平均每十年增長2.5倍。應當指出,1988年弗里德曼到中國訪問時,也向中國領導人鼓吹過他們的價格自由化方案,理由是斬蛇尾巴多次不如一次。結果中國政府價格闖關的意圖剛剛透露未及實施,就出現搶購與囤積物資,迫使中國政府立即停止這次價格闖關的小休克療法,轉而實行價格雙軌制的漸進改革。中國價格改革的經驗表明,農產品和小商品的價格放松管制后,價格確實短時升高,很快穩定,農產品和小商品迅速繁榮;但工業品的價格放松管制后,價格趨于穩定的周期比農產品長得多,原因是工業生產的勞動分工和協作關系遠比小農經濟復雜。中國的雙軌制改革既兼顧了社會的穩定性,又加快了學習創新的速度,成為興起的中國改革模式與“北京共識”的基礎。

  華盛頓共識失敗的原因與均衡經濟學的誤導

  華盛頓共識的失敗加劇了以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動搖。均衡理論假設市場經濟是封閉系統,而實際的市場經濟存在廣泛的供應鏈,一個環節的零部件供應中斷或價格波動會影響到其他生產和銷售部門的價格波動。經濟全面放開價格的結果,不同生產周期的產品交織在一起,造成零部件的價格輪番上漲,使生產商和消費者無所適從。“看不見的手”不僅沒有導致經濟的穩定,反而導致價格螺旋式上漲。俄國盧布短期內貶值1000倍,完全打亂了已有的國際勞動分工,瓦解了戰后東歐幾十年間造成的協作生產體系。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與理性預期理論,在實踐中的危害更大。理性預期理論斷言公眾可以精確預測宏觀經濟的未來走向,政府的宏觀調控除了想愚弄百姓之外不起絲毫作用。實踐經驗恰恰相反,在轉型經濟中產生的經濟波動卻往往導致公眾的恐慌,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政府如不及時干預,會導致持續的經濟蕭條和惡性通脹。

  微觀與宏觀經濟學的線性供求理論否認多均衡與經濟周期的存在,認為價格上漲會自動導致消費需求下降,產品供應增加,從而自動達到市場均衡。而在經濟蕭條時期,一旦企業倒閉導致大量失業,居民真實收入下降到家庭生存線以下,勞工工資越低越要加班以維持生存,造成勞力供大于求,失業現象加劇,而宏觀需求下降,銀行危機嚴重,投資環境惡化,財政赤字大增,貨幣進一步貶值,造成惡性循環。

  產權理論無視國有經濟和非盈利部門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的作用,忽視財富分配不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全面私有化加大了社會轉型期的動蕩。

  預算硬約束的保守財政方針,更違反凱恩斯經濟學在大蕭條中獲得的歷史經驗,在國家面臨嚴重失業的蕭條時期,還要削減政府開支,導致私有和國有部門同時大量裁員,使危機雪上加霜,根本動搖民眾對市場經濟和政府治國能力的信心。

  經濟學變革的潮流和復雜經濟學的興起

  在華盛頓共識的慘敗之前,經濟學內部早已從各個方面對作為新古典經濟學基礎的均衡理論提出一系列的批評,廣泛的質疑來自心理學、信息經濟學、試驗經濟學、行為金融學、博弈論、非線性經濟學、創新經濟學等等,直指傳統經濟學的核心,但未形成可替代的系統理論。山雨欲來風滿樓,可以說,萬事俱備,只待能整合各派理論創新的新規范了。

  八十年代興起的復雜科學,為整合物理、化學、生物學、心理學到經濟與社會科學的統一理論奠定了基礎。我們在發展復雜經濟學中作了一系列的努力,主要的發現是:

  經濟混沌和經濟復雜現象的研究,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學所依據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即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否定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理論,證明了產業結構和金融中介是產生經濟波動的根源。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假冒偽劣表明“看不見的手”只存在于工業革命前小規模的市場經濟,F代化的混合經濟包括民營經濟、國有經濟和非政府非贏利的社會經濟三大組成部分,才能實現效率、穩定和公平的持續發展。市場競爭是良性還是惡性循環,取決于市場、政府、民間社會之間的互動,是“紀律的手”還是“掠奪的手”。

  演化生物學與演化心理學的研究,否定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認為人的本性是貪得無厭的個體動物,證明任何生物的具體需求都是有上下界的,所有人的本質是社會的動物,個人的利益只有在符合群體利益的條件下,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這就為理解勞動分工中的合作與利他行為奠定了基礎。

  我們發現,理論生物學的競爭理論可以用于描寫經濟增長與產業興衰的動態過程,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在勞動分工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設備過剩與經濟波動的根源在經濟創新。市場份額競爭而非價格競爭是市場競爭的核心。政府在制定競爭規劃、技術標準上有重大作用。勞動分工的網絡化市場的無序競爭或完全競爭只能導致經濟的停滯或均衡陷阱。有限生態資源下的適度競爭是產業政策的核心。

  技術更新的運動形式是小波(即產品周期),不是周期運動或布朗運動。任何新技術的研發初期風險極大,主要靠政府或非贏利部門的支持進行基礎研究。只有技術進入可應用階段,專利壟斷的適當保護才促進科學研究向市場應用的轉化。但到技術成熟出現壟斷的后期,則應限制專利權的時效,打破壟斷者對新技術進入的障礙。不加分析地鼓吹保護產權,甚至將教育與科研不加分析地私有化,將嚴重損害國家安全與國際競爭力。

  任何生命系統的開放都是適度的。要維持非均衡的耗散結構存在,企業、國家和細胞的邊界都是選優汰劣的半透膜,既能吐故納新,又能阻擋敵對勢力的入侵,這就否定了無條件的自由化的理論,為維護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適當平衡、創造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的條件樹立了理論依據。

  應當指出,目前的企業理論是個黑箱,要理解企業的結構,演化,創新和戰略,必須超越合同理論的靜態觀念,引入生物學的競爭觀念,研究非對稱信息和非對稱實力下的競爭中產生的權力結構。這就需要發展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和熊彼特的企業家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在引入經濟研究中的定量分析與數學方法,但是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有意無意地掩蓋社會財富不均引發的利益沖突和經濟波動。數學上過于簡單的線性、均衡和穩態的模型無法理解經濟運動的復雜性,必須上升到非線性、非均衡、非穩態的方法,深入研究經濟的結構、歷史與復雜行為。

  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發展模式,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效法的對象。但是中國不少經濟學家的眼光,還停留在推廣西方經濟學,而非創新中國經濟學的階段。我們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經濟學人,在新的經濟學革命中,整合中國的經驗和世界的智慧,進入世界經濟學之林,對人類社會做出中國經濟學家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實習記者王艷整理)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