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企業制度的一場革命 股份制是社會所有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8日 14:10 中國經濟時報 | |||||||||
■何偉 自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以來,對股份制定性的問題人們有不同看法,有的觀點甚至直接對立的。去年11月22日《中國經濟時報》上發表黃范章同志的文章,認為《股份制不等于公有制》,而我的觀點完全相反,認為是公有制,不過確切的講應是社會所有制。社會所有制雖然也是公有制,但它又不同于
股份制的特征與作用 (一)股份制最大的特征,我不同意黃范章同志所講的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應是資本社會化,是由眾多股民資本組成的企業。兩權“分離”不是股份制的“最大特征”,因為在單個資本企業也可以有兩權“分離”,如借貸資本,資本主義農場的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各種基金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國有企業也可以是兩權“分離”。 (二)股份制是企業制度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專門從事經營活動的法人單位,它不同于家庭的經濟組織形式,而是一個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它所追求的不是財富而是價值,它所需要的一切來源于社會,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回歸于社會,完全改變了農業經濟時代的那種追求使用價值、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特點,而使生產單位成為一種社會經濟組織,所以企業制度的出現是人類社會一個重大進步,使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社會化產物,因而它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而發展,由單個資本家經營的企業,發展為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借貸資本企業,隨后又出現股份制,它既是股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又是排除單個資本所有制,而是眾多股民的所有制,推動了資本社會化的發展。股份制是企業制度的一個重大進步。 (1)股份制擴大了企業的能量,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社會資本,來完成單個資本無法完成的工程。馬克思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2)股份公司運營的是社會資本,具有更大的自主權。股份公司在股市上募集的資本不用償還,可以長期使用;支付紅息不受借貸資本利息率的約束;股票市場的漲落不影響公司的實有資本的數量,這是股份制社會化的又一特點,它對促進生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股份制是生產社會化的產物,反過來又促進社會化的發展。馬克思說:“猛烈增長著生產力對它的資本屬性的這種反抗,要求承認它的社會本性的這種日益增長的必要性,迫使資本家階級本身在資本關系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愈來愈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不論資本主義經濟是高漲還是衰退,“都把大量生產資料推向如我們在多種股份公司中所預見的那種社會化形式。”“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股份制使產權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化。美國80%的公司有職工持股,近80%的股票控制在基金機構中,近50%的家庭擁有股票。所有這些都表明,股份制己公眾化,公眾化也就是社會化,人們都具有一定數量的財產,使絕對貧困相對化,相對貧困絕對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4)股份制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股份公司掌握了巨大財富和資本,為了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投入大量的資本對新技術、新科學、新領域進行探索和研究。根據2002年電力信息百強跨國公司研發費所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是從6.1%(索尼)到25.3%.(思科)。現在世界上一些先進科研成果和尖端技術幾乎都掌握在大的股份公司手中,沒有世界的500強,就不會有今天的信息的全球化,沒有股份制就不能孵化出微軟公司和世界首富----比爾.蓋次。股份制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就是全球社會化。 股份制是企業制度上一場革命 我在2004年《經濟學家》雜志笫四期上發表的《論混合經濟》一文,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對股份制性質的論述概括為三點,現加以補充摘錄如下: 第一,股份公司的定性是揚棄私人性,確立社會性。馬克思說:股份公司表明“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恩格斯講:“由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不再是私人生產,而是由許多人聯合負責的生產。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那支配著和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僅沒有了私人生產,而且也沒有了無計劃性。”“股份制度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越會消滅私人生產。”馬克思又指出:“恰恰是各資本作為單個資本而相互作用,才使它們作為一般資本而確立起來,并使各個資本的表面獨立性和獨立存在被揚棄。而這種揚棄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信用中。這種揚棄的最高形式,同時也就是資本在它的最適當的形式最終確立,這就是股份資本。”從以引文可看出,馬恩把股份公司定性為社會生產、社會資本、社會企業、社會財產,而與私人生產、私人資本、私人企業、私人財產相對立,這些話都是馬恩講的,表明他們把股份公司看做是社會性質,而揚棄了私人性。 第二,股份公司把資本家作為多余的人排斥在企業管理之外,而實行社會管理。馬克思說:“與信用事業一起發展起來的股份企業,一般地說也有一種趨勢,就是使這種管理勞動作為一種職能越來越同自有資本或借入資本的所有權相分離,這完全像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隨著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同土地所有權分離一樣,而在封建時代,這些職能卻是土地所有權的屬性。但是一方面,因為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同資本的單純所有者即貨幣資本家相對立,并且有關信用的發展,這種貨幣資本本身取得了一種社會的性質,集中銀行,并且由銀行貸出而不再由它的直接所有者貸出;另一方面,又因那些不能在任何名義下、即不能用借貸也不能用別的方式占有資本的單純經理,執行著一切應由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自己擔任現實職能,所以,留下來的只有管理人員,資本家作為多余的人從生產過程中消失了。”又說:“股份公司業已提供證明,資產者本身是何等的多余無用,因為全部管理工作都是由雇傭人員去做的。”股份公司不僅使資本社會化,而使管理工作也社會化,資本家被排斥在企業管理之外,是對剝奪者管理權的剝奪。馬恩這些論述在上一世紀80年代的“經理革命”,已完全得到證實。這樣股份制除了是社會生產、社會資本、社會財富、社會企業之外,又有一個社會職能,表明股份制更具有社會性。 第三,股份制是向新的生產方式的過渡點。馬克思說:股份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自行揚棄的矛盾,這個矛盾首先表現為通向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過渡點。”又說:“資本主義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做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馬克思還指出:股份公司這一“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相互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經典作家把股份制看做如同合作工廠,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生產方式、私有財產轉化為直接的社會財產的過渡點。這是對股份制歷史地位的界定。 馬克思既說了股份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的私人資本的揚棄,又肯定股份制是社會性質,應當如何理解。 第一,用揚棄一詞來表明事物的變化,是一種自我否定和演化,而不是通過外力或革命的手段來改變它。 第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的揚棄,是因為股份公司在資本主義企業中還占少數,特別是上市公司數量更少,絕大多數企業還是資本主義性質,股份制并沒有普遍化,只能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一小部分的揚棄,而不是所有企業的揚棄。 第三,股份制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它的政權以及上層建筑并沒有改變,只是極少一部分企業的性質變化,所以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揚棄。 經典作家這樣論述股份制,既說明它不是私人企業而是社會企業,肯定了股份公司的社會性質,又指明它的變化的有限性;同時還表明股份公司的歷史地位,即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性。既不能否定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的揚棄使它具有社會性,又不能肯定股份制的出現揚棄了資本主義制度,應當說這種用語是非常科學的,但可惜我們過去沒有去深刻理解它的含意。 經典作家對股份公司的社會性的論述,隨著股份制以后的發展完全得到證實,如目前在美國股票已公眾化、資本社會化、風險社會化、管理社會化、財務透明化、監督民主化(如用手和腳投票)等等,都說明股份制是社會性而不是私人性。 馬克思對股份制的定性,使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所謂重建個人所有制這一哥德巴赫猜想有了新解,也就是股份制。股份制是社會所有,社會所有也就是公有制,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即股票公眾化,就是個人所有,這種個人所有是建立在股份制的基礎上,也就是公有制。每個股民只有股權而無有財產所有權,雖然他對公司的財產有終極所有權,而無有直接的管理和處置權,企業是公司的法人財產,它由公司法人秉承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的意志進行經營和管理,代表公司執行法人職能,但他本身是公司雇員,而不是以財產所有者的身份進行管理。股份制的社會性還表現在股票的流動上,所有者不是固定不變的,不斷更換所有者,股票市場上的漲落,不影響公司的實有資產,而由股民負責,它充分體現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 股份制的發展就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指明了一條出路,即通過股份制的改造也可走向公有制的道路。再加上征收遺產所得稅、累進所得稅和提倡為社會公益事業作貢獻,以及進一步完善和充實社會保障體系,等等,所有這些措施都會縮小人們掌有財產的差距。 股份制的控股權問題 人們認為對股份制定性的關鍵,是看股權控制在誰手里,對股份制本身沒有一個定性。因而這種企業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誰控股就屬什么性質。對控股權有兩個標準,一是理論上的握有公司51%的股票即有控股權,而實際上握有公司10%左右的股票即有控股權,因為開股東大會或代表大會時有許多小股東不出席,一些大股東出席在表決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的國有股占公司股票的60--70%并不完全為掌握控股權,而是觀念在作祟,怕說國有股一上市是私有化,削弱了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其實這種主張是一種誤解,國有股上市并沒有私有化,而是重建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并沒有削弱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而是壯大了國有經濟,因為股票上市一股是溢價銷售,可以收回比原始股多幾倍的錢,還大大降低了掌握控制權的成本,在公司總股金不變的情況下,原來用60--70%的股票控制40--30%的社會資本,現在只用10%的股票能控制90%的社會資本,這對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是大大有益處的,但意識形態的作祟,使大部分國有股不能流通,浪費了(也是流失了)國有資產,給股份制帶來很大后遺癥,到目前還沒有解決,影響股份制正常發揮作用,損害了股份制的形象。 掌握股份公司的控股權確實是一個十分重要問題,也是一些人夢寐以求的事,但隨著股份制的發展,它本身有一種逐步削弱控股權的趨勢。為了反對壟斷、發揚競爭,一般政府規定對握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比例有限制,比如日本曾規定,一公司對他公司的持股不能超過6%,即便對其他公司進行兼并,也不能暗箱操作。還有的實行一票否決制。德國就規定大公司的董事會中職工代表要點二分之一。還有的規定股份公司要設立一定比例的獨立董事,以便維護社會和小股東的利益。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弱化控股權,擴大社會性。目前一些發達國家都采用了《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征收遺產所得稅、累進稅,使財產分散化,現在很少聽到一些財團,即便有些公司還采用財團的名稱,但其內的資產構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日本松下集團在創始人——松下——去世后,公布他的股份只占公司的5%左右。美國對電信公司分拆、對微軟的起訴,都表明反壟斷的舉措。從上可以看出,股份制發展的趨向是越來越社會化、公有化,符合馬克思所講的股份制是向新社會的過渡形式。這種發展趨勢并不是出自資產階級的心愿,而是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馬克思所發現的社會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規律,它是一個客觀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它起作用,無產階級不掌握政權它也起作用,只是發揮作用的條件不同,而無有起不起作用的問題,否則就不是客觀規律。現在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如征收遺產所得稅、累進稅,縮短勞動時間,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和公費醫療,縮小三大差別,等等一系列措施,有許多具有社會性內容,但這些只能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私人性的揚棄,社會性的成長,但還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揚棄。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