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民:關注中國社會公正可能存在的不利趨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8日 13:35 中國經濟時報 | |||||||||
和諧社會十人談(8) ■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 吳忠民 如果對于社會公正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不從事關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著眼,進行強力度地調整、改觀的話,那么,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在社會公正方面存在的問題將會
第一,社會公正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可能會表現出一種明顯的“結構化”特征。 中國社會正處在急劇轉型的時期,同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社會結構正在形成之中。在這樣一個時期,社會問題尤其是影響廣泛的社會問題的持續積累,將會不可避免地對新型社會結構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使之出現某種畸形化的情形,并且,畸形化的社會結構又會反過來“固化”某類社會問題,使之呈現出某種“結構化”的情形,進而使某類社會問題更加嚴重。中國現階段在社會公正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便是如此。 當我們關注中國在社會公正方面的一些外在指標如基尼系數不斷惡化時,更應當關注這些指標后面的事情,也就是社會公正在社會結構層面上所存在的更為深刻和嚴重的問題。社會公正在社會結構層面上所出現的問題主要包括:其一,從社會基礎階層層面上來看,是社會主要群體的弱勢化。現在中國的實際貧困人口數量較大;鶎诱呢斦芰O為匱乏,比如中國鄉鎮政府的財政債務每年以200多億元的速度遞增,估計當前的鄉鎮基層包括村級債務額超過了5000億元。在這樣的條件下,基層政府難以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直接而有效的援助。工人的勞動技能水準在降低,工人中高級工的比例只有4%不到,初級工的比例則高達80%左右。許多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沒能得到有效的維護,比如,我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世界其他產煤國家煤礦事故死亡總數。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在弱勢化的同時,也逐步邊緣化了,他們的社會及政治地位在逐步下降,F在,工人農民對于社會事務的參與程度大為降低,表達自己意見的渠道十分有限,難以充分反映和有效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比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中,工人和農民代表的比例越來越小,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90年代后期,工人代表的比例從27%降至11%,農民代表的比例從21%迅速降到了8%。其二,從國家層面上來看,是公共投入優先順序的嚴重顛倒。一方面,誠如本文前面所提及的那樣,國家用于改善基本民生方面的資金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豪華性的公共投入比例過高。每年全國只是花在公務用車上的費用就達3000億元之巨。由此可見,社會公正在社會結構層面上的問題直接導致了中國社會公正外在指標的不斷惡化。 第二,社會公正方面的問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將越來越大,將會引發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 在中國的社會轉型時期,面臨著各種類型的社會風險,可以說在中國社會存在著一種“風險并發癥”,其他國家所面臨的種種社會風險在中國幾乎都具備。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威脅最大最嚴重的是在社會結構層面上的社會公正問題所引發的社會風險,這一類的社會風險屬于基礎性的、深層的、結構性的社會風險,對于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構成了最大的威脅。這里所說的“基礎性的”、“深層的”、“結構性的”社會風險有兩個意思:其一,這些社會風險本身就是有重要影響的事情。其二,這些社會風險的連帶性極強、波及面十分廣泛,會促成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這些社會風險會直接引發或加重失業問題、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等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等,在某個特定的條件下,甚至會使原本屬于個案化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演變為整體化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從而嚴重危及整個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例如,中國社會主要群體的弱勢化現象必然會造成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隔閡、抵觸和沖突,引發社會的不安甚至是社會的動蕩。中國現在的群體性事件有迅速上升的勢頭。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幾乎絕大多數的群體性事件都同弱勢群體的不公正對待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且越是嚴重的群體性事件,越是同社會主要群體的弱勢化直接相關。由此可見,這一類的社會風險其可能的危害程度要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社會風險。這是一件需要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事情。 第三,社會公正方面的問題在一段時間之內會呈現出一種加速度演化的趨勢。 中國畸形的社會結構已經多少地形成了一個雛形,社會不公因素的基數在增大、其勢能在積累,而且人們的發展觀在短時間內難以有一個大幅度的實際改變。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中國在社會公正方面的問題很有可能會呈現出一種加速度演化的趨勢。即便我們現在馬上著手全力以赴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也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因為,相應觀念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而從觀念的轉換到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政策的出臺又需要一個過程,從政策的出臺到政策發揮實際的作用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指望通過一聲令下,決策與執行部門的觀念忽然就會發生變化并迅速制定公正的、體系化的社會政策,也不能指望社會政策一旦形成就立竿見影,使得社會公正方面的問題即刻得到解決。比如,解決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是一個十分艱巨而且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本來,單純解決城市居民之間或者是農村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過大問題的難度就已經很大,而要同時解決城鄉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其難度更是可想而知。這是因為城鄉之間的差距問題涉及到要改變中國社會半個多世紀以來所加重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具體又要涉及到城市化問題、戶籍制度問題、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問題、農村土地制度問題等等。 第四,對于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動力越來越會產生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 就一般情況而言,經濟的拉動力包括出口拉動力、投資拉動力和內需拉動力,其中,內需拉動力的作用要遠遠高于前兩者。就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較而言,高收入群體的購買能力最強,但其邊際消費傾向卻是最低的;低收入群體的情況則恰好相反,其邊際消費傾向最強,要高于高收入群體,但其購買能力卻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購買能力都比較強。 由于中國目前貧富差距問題比較明顯,低收入群體成員的數量過大、中等收入人群成員的比例過小,所以,中國現在的經濟拉動力過度依賴于出口拉動和投資拉動,而不是以內需拉動為主。2003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為70483.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為117251.9億元。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已高達60.1%,遠遠高于美國2002年18.2%的外貿依存度水準。2003年,中國的投資率達到了自1978年以來的次高點42.3%,而消費率卻創下了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55.5%。中國目前經濟拉動力的這種具體狀況是不正常的,而且過度依賴出口拉動是有風險的。中國目前的內需拉動力之所以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其關鍵性的原因就在于社會公正方面出現了問題,致使中國大量社會成員的消費能力十分有限,內需拉動力被嚴重削弱,進而造成消費市場的不振。如今中國社會出現了這樣一種情形:一方面是耐用消費品大量積壓,生產能力過剩,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社會成員在耐用消費品方面的匱乏。比如,中國現在一方面是由于彩色電視機生產能力的過剩而造成的彩色電視機產品的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則是農村當中仍有大量人的購買力十分低下,雖然彩色電視機的價格已十分低廉,但仍有大約四成左右的農村居民家庭沒有彩色電視機。顯然,中國的社會不公問題一旦得到初步的解決,那么中國的內需拉動無疑會明顯地上一個臺階,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會趨于健康化。 顯然,社會公正方面的問題如果聽之任之地演化下去,就會使中國社會面臨著兩種可能的前景。一種可能的前景是,中國社會很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和社會動蕩,使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積累和形成的社會財富和現代化成就毀于一旦。另一種可能的前景是,步入“拉美化”的陷阱!袄阑笔且环N病態的現代社會,是國際公認的現代化失敗的典型。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人均收入或許不低,如2002年巴西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為2830美元,墨西哥為5920美元,委內瑞拉為4080美元,阿根廷為4220美元,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的對外依附性過強,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過于懸殊,人均收入時高時低不穩定,社會的安全運行長時期地得不到保證。 一個健康的現代社會應當既是一個富裕、文明的社會,同時也應當是一個公正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還應當注重社會公正問題。現在應當從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高度來重視社會公正問題,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盡力解決至少是盡力緩解社會不公現象,盡力減小社會為此所付出的成本;同時,還應當看到的是,中國目前的社會不公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用發展的方式予以解決。 解決社會不公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社會當中刻不容緩的事情。解決社會不公問題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過,需要做的事情大致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屬于“治本”方面的事情。“治本”的事情至關重要,因為它不但可以減少、緩解現有的社會不公現象,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防患于未然”,從源頭上減少減弱社會不公現象出現的數量以及社會不公現象的強度。所謂“治本”,包括兩個大目標,一個大目標是從宏觀的角度著眼,要培育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形成一個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另一個大目標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應當積極有效地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是實現社會公正的起碼前提。只有切實維護好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才談得上使社會成員“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倍鵀榱藢崿F“治本”的大目標,就必須做到:建立起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培育各種社會組織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的協調機制,建立起各種暢通的民意表達機制并使之制度化、常規化,及時地實現政府職能的定位由經濟型向公共服務型的轉換,等等。另一類則是屬于“治標”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說是對已經出現或者是即將出現的有礙于社會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社會不公現象進行干預和防范。比如,要建立起系統的社會援助體系,要建立起有效的社會風險預警系統,要形成高效運轉的應急機制,要健全處理突發性事件的應對系統,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