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強解說兩會:8%經濟增長目標意味著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1日 11:33 金羊網-羊城晚報 | |||||||||
2004年全國GDP增長率為9.5%,而溫家寶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2005年GDP增長率的預期目標是8%。就目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而言,這個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而且,與2004年7%的預期目標相比,這個目標的制定也不是保守的。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目標是7%,而實際增長率卻達到9.5%;因此,2005年的實際增長率完全有可能超過9%,甚至更高。當然,不管如何,8%的增長目標畢竟比9.5%的實際增長率下調了1.5個百分比;而且,溫總理一再強調經濟增長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以人為本,注重‘五個統籌
下調預期目標注重增長內涵 盡管我國取得了長期的高速增長,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數字的背后蘊涵著危機。一方面,盡管26年的平均每年增長率為9.4%,但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經常是大起或大落,形成了周期性的冷熱循環,這無論是對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穩定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往往是靠粗放式的投入取得的,消耗了大量的資源,長期以往發展后勁遲早會枯竭。據測算,中國每創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結果,我國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事實上,世界上許多中等發達國家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左右時,經濟發展后勁都跟不上,就在于他們粗放型的發展耗竭了資源。因此,居安思危,我們現在就必須夯實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扭轉到注重內涵提高的發展軌道上來。 人的快樂程度不僅因為所得 經濟增長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促使人們安居樂業以及福利增進。按照經濟學的說法,福利的重要體現就是人們的快樂程度;但顯然,GDP并不是一個衡量福利的有效指標,因此即使經濟增長很高,快樂也不見得高。實際上,由于經濟高增長往往要支付很高的社會成本,如空氣污染、環境影響,反而造成了人類的焦慮不安等。而且,大量的調查也表明人們的快樂程度并非與所得成正比,相反,所得和快樂的正相關是很低的。例如,新加坡的人均所得是印度的80多倍,即使按購買力平價折算也有16倍,但是它們的快樂水平剛好一樣,而且都比日本和法國這兩個人均收入很高的國家高很多。調查資料顯示,所得只能解釋快樂因素的2%左右;因此,一些學者已經提出衡量人的福利的指標可以包括教育水平、健康、交通、平等、環保、民主、政治穩定等95項。溫總理報告中提出的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村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建設投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上學等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措施都凸顯了以人為本的關懷精神。 GDP本身有缺陷難以反映質量 盡管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觀經濟指標,在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保持GDP的增長也至關重要;但是,GDP本身也是具有很大缺陷的指標,它無法計量福利差別、難以準確地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更無法衡量外部性。事實上,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往往是依賴于高污染性的產業,如果考慮今后對環境的治理成本,那么實際GDP就將大幅度下降。例如,印度尼西亞從1971年到1984年GDP年均增長7.1%,但如果將石油、木材大量開采出口以及伐木引起的土壤流失作為成本加以扣除,年均增長率只有4%。同樣,我國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據估計,中國每年因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造成的經濟損失至少為4000億元;有學者估計,如果扣除這部分損失,那么我國實際GDP只有名義上的78%。為此,一些國家已經提出了凈國民福利指標,主張列出水、空氣、垃圾等環境污染的每項污染可允許標準,超過污染標準的,必須將其改善經費作為成本從收益中間扣除;我國一些學者近來也大力倡導綠色GDP,據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董繼斌的最新研究,山西省2002年度的綠色GDP為全部GDP的66.6%。可見,一旦我們更全面地考察GDP,那么它的數字將小很多,并且也可以更有力地促使地方改進投資結構和提高產品質量等。 考核指標單一數字虛增原因 我國每年統計的實際GDP幾乎總是要高于原先指標,除了各地粗放式發展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虛報。據新華網消息,2004年全國GDP增長率為9.5%,但是各省區市上報的全年GDP匯總數據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增速高出3.9個百分點,總量差距高達26582億元。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將GDP作為考核領導干部的重要指標,有的甚至實行末位淘汰,結果,地區之間相互攀比,過于看重GDP,地方統計部門報送數字也左顧右盼,導致了地、市加起來的比省大,各省加起來的數字比國家的大。因此,要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促使各地區不要盲目攀比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改革對官員的考核指標,不要將GDP增長率列為主要的甚至根本的考核指標,而是要考核指標多元化,包括公眾環境質量評價、空氣質量變化、飲用水質量變化、環保投資增減率、森林覆蓋增長率、群眾環境訴訟事件發生率等等。溫總理的工作報告將預期目標適當調低,也可以降低各地的攀比程度,從而有利于地方政府的工作從片面追求GDP指標轉向追求比較全面的統籌增長方式。 百姓生活提高和諧社會之本 由于片面強調GDP,造成各地嚴重的形式主義和虛報浮夸風氣,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成為地方官員拉動GDP的重要途徑;結果,GDP年年大幅度增長,但一些地方人們的生活水平卻基本沒有提高。而且,在GDP的支配下,很多地方關心的是外來投資,而不在乎員工的福利如何,甚至導致了有的地方近十年工人工資的停滯不漲。溫總理說,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因此政府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判斷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狀況關鍵就在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一個重要的指標是人們的可支配收入。顯然,從現有的數據來看,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顯然要落后GDP的增長很多;而且,關于人們的可支配收入,還必須考慮到收入的分配問題,這是和諧社會的立足之本。 盡管國家定下了一個預期目標,但這僅僅是粗框架和指導性的;各地區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提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如果有能力,也完全可以取得更高的發展,但是,必須真正轉換到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充分注意到經濟發展的內涵以及可持續性。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