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積極看待國際貿易爭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9日 09:31 中國經濟時報 | |||||||||
——訪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 專家訪談本報記者 陳墨 實習生 李肖璨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已經排到全球第三位,成為繼美日之后的第三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摩擦事件的數量也逐步上升。據統計,2002年以來
馬宇:由國家層面來說,有些貿易摩擦是必然的。目前,中國雖然是貿易大國,但我國的貿易環境及貿易秩序仍在建設中。任何秩序的建立或者改變,必然會有摩擦,我國也不例外。而且,這里面有國家競爭戰略問題,比如中美貿易摩擦就是這樣。 中國經濟時報:你感覺中國產品與國際市場的矛盾,是什么時候開始比較突出的? 馬宇:應該是1990年代以來。在1980年代,中國和國際社會的關系相對比較融洽。世界上很多國家急切地希望中國能夠融入全球經濟,他們采取很多積極的措施推動中國擴大開放、吸收外資,也包括發展外貿。比如日本、世界銀行都給中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幫助中國搞基建,甚至幫助中國產品出口。 但199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展勢頭讓一些國家感到了競爭的威脅。他們出現了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們希望中國繼續按著他們的設想更深地融入全球經濟乃至政治、文化;另一方面,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國產品的威脅,或者說中國崛起帶給他們的壓力。 中國經濟時報:大概1980年代更多的是中國開放市場,讓外國資本、產品進來,因而中國產品與國際市場矛盾不突出。而1990年代,中國產品與外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才有了更直接的競爭。 馬宇:有這方面因素。但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制度層面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的。一些發達國家原以為,中國更深地融入全球經濟,必然帶來政治制度的西化,這是他們所希望的。但事實卻出乎他們的意料,中國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樣,發達國家似乎陷入了鼓勵中國和遏制中國的“兩難”境地。 中國經濟時報:是冷戰思維造成了必然的貿易摩擦? 馬宇:制度不同,必然表現為深層次的溝通和相互理解不夠,引發貿易摩擦和爭端就不奇怪。有些問題如果放在發達國家之間,可能就是純粹技術性問題。但一涉及到中國,問題就復雜了。比如中美關于兩國間貿易順逆差的統計問題,按美方統計,2002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是1000多億美元,2003年預計達到1300億美元;而據我國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對美貿易順差只有427.2億美元。差別在于對貨物原產地、轉口貿易等方面規定不同。原本就是個簡單的統計方法問題,應當很容易通過協商、溝通,達成共識的,但就是因為其中夾雜著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使問題變得復雜化。 中國經濟時報:除了“必然的貿易摩擦”外,還有些本可以避免的摩擦,比如傾銷與反傾銷、綠色壁壘、技術壁壘、SA8000認證等。怎么看待這些貿易摩擦? 馬宇:我認為引起這些摩擦的,主要是中國行業及企業自身原因,融入全球經濟,就意味著遵守國際貿易規則。當然,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其實是國際貿易的正常組成部分。 中國經濟時報:你是說“主要是中國方面的原因”? 馬宇:我覺得有些貿易摩擦完全是我們的企業制造出來的,比如美國對中國彩電的反傾銷指控,就是由于長虹的非理性和非市場化營銷行為導致的。說白了,就是長虹不計成本地向美國市場傾銷彩電庫存。 當然,如果有個稱職的行業協會,這一問題或許可以避免。事實上,正由于長虹的非理性行為,2000年至2002年間,中國彩電對美國出口增長了1166%,如此突兀的數據,行業協會只要稍加注意,就能發現問題,也就能將信息及時反饋給政府和企業,提醒有關方面注意。然而情況恰恰相反:當時行業內卻因此而沉浸在一片報喜聲中。問題出來,才慌了手腳。 商務部正在著手建立出口產品市場調查和預警系統,但真正全面發揮作用尚需時日。最重要的是出口企業得有規則意識和市場意識。 中國經濟時報:其他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呢? 馬宇:我覺得也往往是中國的企業有把柄落在別人手里,因為很少有哪個技術標準是專門針對中國產品而設的,你不能說人家的規范不對。 中國經濟時報:但有些產品甚至只有中國才有,實際上就是針對中國了?比如溫州的打火機問題? 馬宇:如果覺得標準不合理,我們可以通過政府或企業在WTO規則下去交涉。此外,在WTO規則里,有一個規定是,制定技術標準必須科學合理,對所有產品都是一致的,比如某種產品每單位含有10000個大腸桿菌就是被允許的,而非得規定中國產品不能多于100個,這就是貿易歧視了。 重要的是我們的企業、行業和政府,應當及時、深入地關注和研究貿易政策和貿易規則,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貿易摩擦,也便于應對突發事件。 中國經濟時報:有人說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也是針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壁壘。 馬宇:我不這樣認為。SA8000目前尚未成為國際通行標準,但關于該標準所涉及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正越來越受到國際的關注,幾乎所有大型跨國公司都非常重視供貨商在社會責任、勞工待遇方面的做法。這種重視不僅僅是跨國公司的管理科學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跨國公司需要以此樹立自己企業形象,說到底也是利益問題。但必須充分肯定這一標準對社會的進步意義。 中國經濟時報: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技術壁壘、綠色壁壘、SA8000標準,都有助于中國企業提升產品檔次、管理水平和社會責任,應當是有著積極作用的。中國企業需要對此有著更正確的認識。 馬宇:是這樣的。也算是一種開放促改革的“倒逼機制”吧。 中國經濟時報:換個話題,我們跳出貿易摩擦的圈子,就算沒有貿易摩擦,我們就應當高興嗎?按著目前中國的情況,通常說法是:中國還不是貿易強國,需要調整外貿結構。 馬宇:我不認同所謂“調整外貿結構”的說法。中國外貿結構的形成是基于中國實際情況的一種必然結果,比如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的總體產業特征。不顧這一現實,人為地調整外貿結構只是主觀的美好愿望,根本不可能做到,也沒有必要這么做。因為生產和出口都是企業行為,企業的選擇很簡單,就是利潤最大化,成本盡可能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盡可能高。 而且勞動力資源有個特點,一閑置就是浪費。如果中國真的能提升出口產品技術檔次,增加高技術產品出口份額,當然應該盡量爭取,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勞動密集型產品,否則,帶來的將是勞動力閑置、浪費,國內的就業問題就會更加突出。 當然,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也意味著企業一定要注意符合市場的客觀規律,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承擔起碼的社會責任,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身心健康得到保護。 中國經濟時報:還是回到前面話題了,真應該在中國大力推行SA8000標準。 馬宇:中國的企業和產品要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首先必須提升自身素質和層次。在中國目前情況下,這種提升僅靠公司的道德感和自我約束是絕對不行的,而需要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和執法環境去實現公司的責任。其實談到這個問題時,我們都應當拋開國際貿易和貿易摩擦不講,因為這也是我們的企業如何對待自己工人問題,完全是個內部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從貿易結構角度,還有一些產品出口的增加是以犧牲中國的環境和國民福利為代價的。當然,這不是中國產品與國際市場的關系,而是中國出口產品與中國國內環境的關系了。 馬宇:當然也要注意這個問題。就拿農藥出口來說吧,如今,農藥出口占我們國家出口總額的0.2%但是它所帶來的貿易順差占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的2%,有點令人驚訝吧?但這里就有問題,發達國家不能生產的高毒、高消耗的農藥紛紛轉移到中國來生產,一方面消耗了中國大量不可再生資源;另一方面嚴重污染了環境。之所以在發達國家不能生產,是因為人家的法律規定相當嚴厲。中國也有法律規定,但中國的法律往往有空子可鉆。比如中國相關法律規定,農藥生產廠所排廢水里,如果農藥含量超過1%就不能排放,一些生產廠家就將排放物兌水稀釋后排放,結果有害物質一點沒減少,不僅污染了環境,還浪費了水資源。相對而言,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尚有市場成本約束,但環境的損害則是難以控制和彌補的。 話說回來,如果企業能嚴守法律和社會責任,政府能嚴格執法,使企業生產過程和產品更符合國際標準,同時有利于我國資源環境的長久發展,這也就是優化了我們的產業結構和外貿結構。 中國經濟時報:這樣做的話,包括實行SA8000等,企業生產成本肯定增加,有些人認為這恰恰抵消或喪失了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也喪失了產品國際競爭力。 馬宇:把產品生產及貿易中的不合理因素剔除出去,即使短期內表面上降低了貿易競爭力也沒有關系。因為我們的勞工福利、產品質量提高了,從經濟和外貿上講,長遠是能夠得益的。從更重要的意義上講,這顯然有利于中國國內和諧發展,有利于中國人福利整體提高。既然這樣,何必單純追求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呢? 事實 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自中國入世后,反傾銷、特別保障措施和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已成為中國出口商面臨的較大問題。與WTO其他成員國相比,中國出口的產品更容易受到反傾銷調查,中國出口產品的70%都可能被提起反傾銷調查。美國、歐盟、阿根廷、南非、印度、澳大利亞等10個成員是對中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和地區。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統計,2002年以來,中國71%的企業和39%的產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損失的金額達到17%。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是世界上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國。1990年代以來,世界上平均每六七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起針對中國產品。 在國際貿易領域,相關的技術性壁壘更是層出不窮。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已造成嚴重影響。包括農藥在食品中的殘留量,陶瓷產品含鉛量,皮革PCP殘留量,煙草中有機氯含量,汽油含鉛量,機電產品、玩具的安全性,汽車排放標準,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等。2003年中國出口企業TBT國際技術性貿易壁壘調查顯示,我國80%以上的企業出口業務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制約,減少出口190億美元;直接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企業占18%。 據廣東省WTO/TBT通報咨詢研究中心測算,廣東2003年因TBT遭受的直接出口損失高達5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超過5%。 從損失的絕對值看,損失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深圳、浙江、山東、上海等出口大省市,基本都是經濟發達地區。 從損失的相對比例看,中西部地區如內蒙古、云南、西藏、湖北、江西、吉林等遭受的損失占其出口額的比例普遍高于發達地區的省市,其中廣西超過10%。在接受調查的地區中,青島企業受限比例最高,為99.0%;安徽次之,為96.2%;最低的為福建,也達到了47.6%。 由于我國出口商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受環保因素影響較大,國外對華實施的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使我國出口的農產品、食品、紡織品、建筑材料等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