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調查局副局長趙中民演講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6日 15:23 新浪財經 | |||||||||
經中國貿促會批準,由《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和馬來西亞綠野集團主辦的《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2005年年會暨“中國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合作論壇”于2005年2月26日—2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以下為:海關總署調查局副局長趙中民演講實錄 健全信用體系 完善風險管理 促進對外貿易健康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調查局 趙中民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出席這次大會。首先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良好的祝愿。 隨著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當前,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運用信用與風險管理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先進管理理念、技術和手段,在中國已為社會各界廣泛認識并深入人心,并開始在政府行政管理和企業經營中逐漸應用,其效果也初步顯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出現以信用評價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并得到迅速發展。從此,信用意識開始逐步被企業和投資者所接受。與此同期,專業擔保、信用調查、討債追債等信用中介機構也開始出現。有關政府部門也針對國家重點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等不同對象進行了企業信用和業績評價的積極探索。商業銀行也積極開展了以控制自身信貸風險為目的的貸款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工作。 90年代末期,以信用擔保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快速發展。在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涌現出一大批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信用擔保機構。1994年以來陸續成立的中投保等一批專業擔保公司也開始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民間資本也開始涉足信用擔保行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不僅緩解了中小企業貸款難狀況,也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信用能力的提高創造了基礎。 進入21世紀后,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信用信息披露系統和社會中介為主體的信用聯合征集體系開始起步并不斷推進。特別是在思想意識方面,隨著朱镕基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和全國政協調研報告的發表,社會各界對市場經濟必須是信用經濟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中央,2001年4月,國務院十部委聯合下發信用管理指導意見。2002年3月國務院開始啟動企業和個人征信立法與實施方案起草工作。2002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實現全國跨省市聯網,中國商業聯合會已經開始組建商業信用中心。 在地方,上海、北京、甘肅、浙江、廣東等省(市)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步伐。2002年3月28日,上海和北京在同一天開通了各自的城市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甘肅和廣東分別下發了社會信用建設的省級人民政府文件,政府部門之間信用披露系統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正在由地方試點向全國發展。 在民間,中國誠信、華安、新華信以及中國聯合信用網、中國企業信用網、中國信用信息網等社會信用中介機構也積極開拓業務領域。鄧白氏、惠譽、科法斯等國外信用機構也積極發展中國市場。 一、中國海關應對挑戰,積極進行有益嘗試,探索建立進出口企業信用管理制度 中國海關作為國家的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擔負著為國把關和服務經濟的神圣責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迅速融合,對外貿易高速發展,進出口業務量大幅度增長,在2003年8512億美元的基礎上,2004年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萬億美元(11547.4億美元)。 為應對迅猛增加的進出口業務量給有限的海關監管資源和監管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解決日益凸顯的“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之間的矛盾,近年來,中國海關積極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提出了建立現代海關制度的目標,并制定了第二步發展戰略,即通過大力開展海關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風險管理工作模式,規范企業進出口行為,促進企業誠信守法自律,致力海關和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努力實現海關管理和企業發展的“雙贏”效果,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需要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海關管理新體系,全面地高質量的實現海關各項職能。 此前,隨著進出口業務量的不斷發展,海關逐漸意識到信用管理對于海關工作的重要性,并在這方面積極開展有益嘗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部門,對貨物進出境的管理是海關管理的重點,因此,對進出口貨物的收發貨人、承運人、代理人以及其他與進出口活動有關的企業、單位和人員的信用管理就是海關開展信用管理的重點。其中,進出口企業(包括加工貿易企業)和報關企業又是海關的主要工作對象,是海關信用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1999年4月,海關總署會同有關部委聯合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企業實施分類管理辦法》,通過對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和遵守海關法律法規情況的評估,核定企業的守法程度,設置A、B、C、D四個管理類別。根據企業在進出口環節中的守法和違法記錄,實時調整企業的管理類別,對適用不同管理類別企業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實行動態管理。企業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標志著海關邁出了實施信用管理的第一步。 (二)2001年,海關在信用管理方面又進行了探索。為支持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外貿出口,海關總署和原外經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高新技術發展若干問題的通知》和《關于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適應便捷通關措施的審批規定》,實施對誠信度較高的大型高新企業給予提前報關、聯網報關、快速轉關、上門驗放、加急通關、擔保驗放以及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等便捷通關措施和加工貿易管理措施。便捷通關措施實施,為企業進出口開辟了“綠色通道”,推動大型高新技術生產企業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得到了地方各級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三)2002年初,海關總署又制定了規范企業進出口行為“三步走”的戰略規劃:即分期分批對占進出口活動80%的企業(這部分企業占在海關注冊登記的企業總數的20%,占進出口貿易量的80%)進行規范。根據這個戰略部署,海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企業加強自身行為規范,在“守法便利”原則下,最大限度地簡化辦事程序和手續,使更多的守法企業享受到充分的通關便利。 --開展對進出口企業的誠信守法宣傳。通過召開座談會、宣講會、走訪企業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樹立誠信守法經營的理念。免費派發《進出口企業管理者必讀》、《海關規范企業進出口行為導讀》和進出口法律、法規宣傳手冊,對企業的主管和相關管理人員開展海關法律法規以及誠信守法的宣傳培訓。 --確定規范的標準和內容。制定了《對與進出口活動直接有關的企業、單位賬簿、單證管理規范》和《企業進出口行為規范》,對進出口企業的報關、生產、賬簿、內控機制等提出有形的要求,使企業的規范經營有了明確的標準和努力方向。 --建立誠信守法和走私違法企業名單定期公布制度。即社會普遍俗稱的“紅、黑名單”。對誠信守法的“紅名單”企業予以通關便利。對不講誠信、經常發生走私違法的“黑名單”企業嚴加查控,使其必將為自己的違法失信行為付出高昂的通關成本。2002年9月海關總署對外公布了14家“黑名單”企業。2004年3月又對外公布了69家“紅名單”、58家“黑名單”企業,社會反響強烈,效果良好。 --建立以契約為基礎的企業信用監管制度(簡稱“MOU”)。市場經濟又是信用經濟,建立以契約為基礎的企業信用監管制度,是海關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實現權利與義務的交換,是企業信用管理制度有效運行的激勵動因。近年來,全國海關加大了與企業的合作力度,與企業簽署MOU數量明顯增加。據統計,三年來海關與企業簽署MOU655份,起到了正面規范的積極促進作用。 二、全面推進風險管理,健全信用體系 所謂海關風險管理,就是利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發現和判斷各種違反海關法律、法規的可能性,主要是各種各樣的走私違法企圖,采取與監管對象風險水平相適應的通關程序、監管方式和執法手段,通過業務安排上的合理分流、監管時空上的前伸后延,把管理資源集中作用到重點對象上,做到通得快又管得住,促進嚴密監管和高效運作的有機統一,從根本上解決業務量快速增長與管理資源相對短缺之間的矛盾,實現海關和企業的“雙贏”。 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海關既要高質量地完成稅收、打私等各項任務,維護公平有序的良好進出口環境和秩序,保護國家經濟安全,又必須履行入世承諾,與國際慣例接軌,切實提高通關效率,努力降低貿易成本,為促進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健康發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因此,在全面分析海關管理的本質和風險管理技術的內在聯系,系統總結二十多年來中國海關和世界各國海關創新管理的成功經驗基礎上,中國海關決定全面實施風險管理。 2001年8月,海關總署在深入調研和系統總結基礎上,制定了《建立海關風險管理體系框架方案》,提出了“以防為主、防控結合;分類管理、科學監管;統一標準、規范處置;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風險管理總體思路,并根據中國海關面臨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風險管理的新理念。 2002年初海關總署決定建立以企業為單元,信息化技術作支持的風險管理機制,要求“盡快設計海關各部門共建共享、穩定安全、便于操作的海關風險管理數據庫及其操作平臺”,明確了開發風險平臺的工作目標和任務。 2002年12月,海關總署組織全國海關各方面的業務、技術骨干,完成了風險管理平臺的設計開發和測試工作。隨后按照“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2003年積極穩妥地開展了風險管理平臺的試點和推廣工作。目前,風險管理總體框架已基本形成,風險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風險管理技術開始在各項工作中應用,風險管理成果初步顯現。2004年,全國海關直接應用風險管理平臺查獲各類走私違規案件5320起,總計案值64.1億元人民幣,追補稅款3.6億元人民幣。同時積極開展“企業誠信守法評估系統”的研發工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三、海關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2003年11月,海關總署根據海關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制定了《2004-2010現代海關制度第二步發展戰略規劃》,確立了以建立風險管理機制為海關各項業務、制度改革的中心環節,并將建立健全企業誠信守法海關評估制度列為業務改革的重點課題之一。海關信用管理的工作目標是:到2010年,建立起“方法科學、手段先進、評估準確、管理有效”的中國海關信用管理體系,成為國家信用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海關實施信用管理的工作思路是:以規范企業進出口行為為核心,以風險管理平臺為依托,運用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在對企業信息實行集中、統一和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合理選取評估指標,制定科學的評估標準和方法,實現對企業誠信守法狀況較為全面、客觀、準確的評估。以企業誠信守法水平為基礎,實施企業分類管理和分類處置,對不同類別的企業,采取與其風險水平相適應的監管方式、通關方式和管理方式,讓誠信守法企業享有最大的便利,限制不法企業的生存空間。 海關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是: 一是建立完整的企業檔案系統,對企業進行動態監控。 根據企業的不同類型,分別建立完整的進出口企業、報關企業、加工生產企業、運輸企業、倉儲企業、以及相關人員的檔案系統,記錄企業和有關人員的注冊登記的基礎信息和動態信息。此外,還要與工商、稅務、外匯、銀行、商務等部門進行聯網,共享企業的信用信息,并據此對企業進行實時的動態監控。 二是建立企業“企業誠信守法評估系統”,科學分類。 運用風險評估方法,利用企業檔案記錄的各類守法情況和信用情況,客觀評價出企業的守法狀況和信用等級,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建立誠信守法便利和違法失信懲戒制度。并將此制度與企業誠信守法評估系統的銜接,形成體系和良好機制。實施“規范統一、分類管理、繁簡得當、寬嚴適度、有效監管、高效運作”的管理模式,使海關的通關程序、監管方式和執法手段與監管對象的信用水平相適應,實現海關有效監管與貿易便利的有機結合,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便利化趨勢。 三是運用通關風險布控管理,對通關貨物實施分類處理。 --根據情報信息或通過風險分析,在通關前預先設置對較高風險對象的風險處置措施,通關系統進行判斷并進行自動選擇,由現場人員執行處置措施,并反饋結果。 --通過開展趨勢性分析,在通關前預先發布預警信息,通關系統自動判斷,現場人員結合實時掌握的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數據核對和分析,確定具體措施。 --根據企業守法狀況、通關效率、作業現場資源配置情況、具體對象的貿易管制難易程度、不同作業環節審核重點分工、主要風險等,預先設置參數,通關系統自動判斷并選擇通道,實現報關數據在海關的合理分流和海關對風險對象的分類處理。 --現場人員根據掌握的即時情報,或通過對具體作業單證的實時風險分析,確定具體風險等級,對下一環節提出明確風險處置措施和針對性要求,由其具體執行并反饋。 我們欣喜的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從政府部門到社會各界對信用和風險管理越來越關注,從理念到手段的探討也越來越深入。信用是現代經濟的基石,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完善的信用體系一旦形成,將大大降低經濟運行的成本,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效率和核心競爭力。中國海關將一如既往,積極完善海關信用體系建設,全面實施風險管理,有效防范違法犯罪,保護守法企業的權益,為促進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