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行業專題--農業 > 正文
 

吳仲斌:關注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五大要素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5日 09:15 中國經濟時報

  學者論壇 吳仲斌

  糧食安全涉及到糧食生產、糧食流通、糧食消費三大領域。但糧食安全問題更重要的不是流通問題、不是消費問題、而是糧食生產問題。進一步地,糧食生產決定于糧食生產能力,從而糧食安全最終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問題。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問題其實可理解為經濟增長問題。經濟增長因素可以抽象為五大類: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制度。根據糧食產量=種植面積×畝產量,糧食總產量取決于種植面積和畝產量,排除氣候影響等人類不可控因素,糧食潛在生產能力最終決定于投入糧食生產的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制度等五大生產要素狀況,即糧食生產用耕地、農田水利等農業公共基礎設施、科技發明及其推廣應用、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和農民的積極性、涉農相關制度與政策等五大方面將最終決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但這五大要素的現狀堪憂。

  一、土地

  1、可耕地面積減少。我國土地資源緊缺,新增可耕地潛力有限。如下兩個因素導致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一是退耕還林,但這個因素只會在短期內存在,而且,退耕還林地多數不適合種糧食,所以退耕還林對糧食有影響,但影響不大;第二大因素是國家建設用地,這個因素會長期存在,盡管堅持“占一還一”的政策,但占用的多是良田,補充的多是旱地,主要原因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城建設、小城鎮建設及城市基礎建設的需要,此外還有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這個因素直接導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它雖然不會導致永久性的耕地面積減少,不會降低潛在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卻會導致當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

  3、土地撂荒。盡管農民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留下來種田的農民除了種田外,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土地撂荒并不嚴重。但是由于外出打工多、農轉非、糧價低、水源不好、生產資料價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樣導致當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

  4、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近年來土壤肥力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特別是有機質含量下降甚為嚴重,造成土壤板結、團粒結構差,耕作層淺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蟲害發生頻繁,畝產量難以提高。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綠肥,自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至今,綠肥種植逐年減少,尤其是近十年來,綠肥生產幾乎是空白狀態。二是有機肥積造嚴重不足。目前農戶除施用自家有限的豬牛羊糞外,幾乎不再積造其它的有機肥,但自家養的豬牛羊有限;塘泥這種最好的有機肥全都被遺忘。三是看重施用化肥,種衛生田,造成對土壤掠奪性生產。

  二、資本

  1、原有水利設施維護不足、老化嚴重,有效灌溉面積減少。現有水利設施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修建的,經過40多年的運行,特別是承包制以來,由于維護不足,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水庫淤積,庫容和蓄水量減小。表現為病險水庫數量增加,水庫蓄水下降,現有水庫實際可蓄水量遠遠低于設計有效灌溉面積。其主要原因是庫區水土流失嚴重,人為地開荒種地等破壞植被。二是渠系老化、不配套、年久失修。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家和地方對小型水利設施的投資少,同時各中型水庫征收水費困難,對渠系維修資金極少,渠道清淤不徹底,渠系淤塞,許多渠道滲漏嚴重,下游渠系無襯砌,年久清淤不徹底,對渠系下游灌溉影響大。三是機井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及管理等存在問題。

  2、政府投資不足。近年來政府啟動的水利設施建設主要有:渠道硬化、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治理水土流失、興建供水水庫、引提水、灌區配套與改造、中低產田改造、節水灌溉、優質稻米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受益鄉鎮農戶普遍反映這些水利設施真正體現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作用,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但總的來說,家庭承包制以來政府投資不足,水利基礎設施比以前變差,已有設施維護困難,新增投入不足,建設速度趕不上折舊速度,有效灌溉面積逐年減少。

  此外,許多地方反映,水利工程水費征收現狀是”一少兩低”。“一少”是水費計收面積逐年減少;“兩低”是水費征收標準低和征收到位率低。而且,水費一般交由水庫管理委員會使用。而水庫管理委員會實行自收自支,在人員臃腫,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很難保證資金用于水庫維護。

  3、集體和農戶建設動力不足。實行承包制以來,農村集體與農戶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性不高,難以組織群眾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有人使用但無人管理,出現“公共地悲劇”。即使組織開展這項工作,因為年輕力壯的農民都外出打工,也是勞力不足。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村內實行“一事一議”后,矛盾更加突出。

  三、技術

  1、生物、化學技術及其推廣應用有利于提高畝產量。生物化學技術有的能直接提高單產,有的能增強抗旱、抗澇、抗蟲害、抗倒伏,從而間接提高單產,如高產、優質糧食品種,化學除草技術,葉面施肥技術推廣,病蟲綜防技術推廣,等等。近年來的技術推廣對糧食增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機械、物理技術推廣應用對糧食生產影響不大。盡管農用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糧食生產單位時間的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作業成本,有利于稻草還田,特別是有利于種田大戶。但只要不存在土地撂荒,不存在因天氣而需要搶收搶播,機械技術對糧食總產出能力影響不大。此外,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所要求新建的機耕道、板車道,占用了部分耕地。

  3、復種指數提高空間有限。大多數地方土地利用比較充分,盡管復種指數有提高的余地,但上升空間有限。

  四、勞動力

  勞動力問題涉及到三個方面:勞動者數量、勞動者素質、勞動者積極性。與糧食生產直接相關的利益主體(勞動者)可分為兩類:地方政府和農戶。糧食主產區的地方政府和農戶實際上都是“經濟人”,二者的種糧積極性都取決于種糧收益和成本的比較。

  1、如果不考慮政治和社會因素,純粹從經濟角度考慮,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1)本級地方政府從糧食生產中汲取的財政收入減少。原因有二:其一、經常性的農業稅減免政策,引起的農業稅收入短收。主要包括三項,a、鼓勵發展生產減免。b、災歉減免。c、社會減免。其二、農村稅費改革,盡管有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但低于農業稅減免額,農業稅收入凈減少。

  (2)發展糧食生產增大地方政府本級財政支出壓力。表現在:一是本級農口系統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人頭費和辦公費。二是本級發展糧食生產的水利建設等支出。三是上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配套資金。四是上級扶貧項目的配套資金。五是上級糧食風險資金項目的配套資金。六是“三補”的配套資金。

  (3)發展農業不如發展工商業。無論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考慮,還是從GDP增長的考慮,抑或是從政績考慮,地方政府發展工商業的積極性高于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2、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但后勁不足

  (1)從不同的時期縱向比較,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購機補貼。二是農村稅費改革。三是糧食價格上漲,并實行最低限價收購制度。

  (2)從不同產業的橫向比較,農民種糧積極性后勁不足。原因有二,一是務農種糧不如打工、不如種經濟作物。二是化肥、農藥、燃油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糧食漲價收入被抵消。

  (3)種糧勞動者的數量減少,但對糧食生產影響不大。由于務農不如打工,大量勞動力外出,但農業人口大量過剩,種糧人數減少不會影響糧食生產。

  (4)種糧勞動者的素質下降,給糧食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外出打工增加導致“老人”農業、“婦女”農業,種糧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受到影響,大多數農民是憑經驗種田,別人怎么種田,自己就怎么種田。

  五、制度

  1、財政制度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1)支農資金投入結構不盡合理。支農支出中,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用于建設性的支出比重不高、用于農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礎建設的比重較小,一些關系農業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項目,如農業品質改良、重大病蟲害控制、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缺乏足夠的投入保障。

  (2)支農資金管理體系不完善。一是財政支農投入高度依賴上級政府,地方財政連“吃飯”都不能保證,很難再向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農業追加投入;二是支農支出實行分塊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條塊分割、相互之間不協調、重復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資金不能形成合力;三是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監督機制有待完善。

  2、金融制度使資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現為,(1)郵政儲蓄系統只存不貸,取走了農村本已有限的資金,實際是在“抽血”。(2)商業銀行在農村沒有分支機構,不可能為農村糧食生產“輸血”。(3)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投向受到嚴格限制,也不可能為直接糧食生產提供很多資金支持。(4)農業保險在農村基本是空白,糧食生產風險基本由農戶自己承擔。(5)現在真正為糧食生產提供直接金融服務的只有農村信用社,但信用社同樣存在嚴重的“離農”傾向。其結果是農戶特別是種田大戶資金短缺。

  3、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1)生產領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加強。如農業技術推廣工作:①農技推廣網絡不完善,具體表現為村級沒有農技推廣網絡,縣、鄉級農技部門技術設備落后,農技部門之間的配合,聯系較少。②農技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具體表現為專業知識陳舊、老化,多年來一直未得到過培訓。③農技推廣經費不足,目前的經費只能維持農技人員的基本工、根本沒有資金用來進行農技推廣,導致許多試驗、示范無法開展。

  (2)流通領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利于糧食生產。一是糧食流通體制問題,糧食風險基金縣級財政配套,地方財政難以兌現;二是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倉儲平衡困難。三是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主要是種子、化肥、農藥價格上漲,質量難以保證。

  上述種種,為了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從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五大要素方面著手,加強土地管理、加強防洪排澇與抗旱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糧食生產科技開發與推廣應用、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的兩個積極性、完善糧食生產相關制度是當前政策必然的選擇。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糧食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東方美女
迷人風情性感姿態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