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厲以寧:民營企業要有信心和力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5日 04:32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徐奎松發自北京 昨天(25日),醞釀已久的《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以“36條”的形式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重大決策。 就是為了這個俗稱“非公有經濟36條”的盡快面世,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
為配合對“非公有經濟36條”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初始階段的醞釀過程的了解,本報記者專訪了厲以寧教授。 《第一財經日報》:當時是如何確定進行民營經濟調查方案的? 厲以寧:2003年有幾個重大課題準備調研,分配給我的任務是調研民營經濟,并任命我為民營經濟組的組長。另有三個副組長,分別是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邵奇惠、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和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家純。其他經濟委員會的委員都是過去做過部長、副部長和省長的同志。 我們先討論了究竟下去調查什么的問題。當時大家認為有四個主要問題:一是要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現實經濟中作用;二是明確當前加快民營經濟建設的必要性;三是民營經濟要進一步發展有哪些迫切需要解決的政策性的問題;四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建設問題。擬定計劃后,我們選定了遼寧省和廣東省,還有幾個市進行調研。2003年我自己還跑過幾個省份,搜集了大量的素材。2004年匯成《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報告。 《第一財經日報》:調查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困難? 厲以寧:以往人們認為這類調研很輕松,其實不然。整個調研期間非常辛苦,開座談會、到民營企業參觀、與當地政府了解情況等。特別是與民營企業家進行個別訪談特別不容易,很多問題他們不敢說,有很多顧慮。一個顧慮是怕得罪地方政府;還有個顧慮是民營經濟現在怕出風頭;還有一個是害怕一旦說出來會遭到銀行貸款、工商稅務繳稅和招標投標方面的不公平待遇。還是因為我們是政協的,我也是教授,他們還比較敢講話。 《第一財經日報》:你們是如何從上述四個問題入手寫這個報告的? 厲以寧:首先,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現實經濟中作用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非公經濟對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各地方可以普遍地感覺到,凡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下崗的人就少,民營經濟發展慢的地方失業的人就多。民營經濟除了直接雇用人才以外(直接就業),也創造了為其提供原材料、營銷、交通運輸等大量服務的就業崗位(間接就業)。另一方面,我們在對深圳高科技企業調查時發現,民營經濟的發展與高科技企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培養出不少新一代的民營企業家。他們年輕、有學歷、有專業知識、懂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競爭,尤其在中國出口貿易上作出的貢獻很大。我們要以科技強國,不能忽略民營經濟這一環。 其次,我們從三個方面討論了加快民營經濟建設的必要性。一是,加入WTO快兩年了,過渡期很快就要結束,國有企業要加快重組,民營企業就必須介入,這樣才能組織起自己有相當競爭力量的團隊與跨國公司競爭。第二個方面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一個特點是農民要進城,這也是今后的一個趨勢。沒有民營經濟,農民無法大規模進城,城市化也沒法調解。第三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收入不能光靠農業生產,必須把農副產品的流通渠道打通,農民生產的東西才能很快供應市場的需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靠廣大的民營經濟力量。 再次,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所面臨一些阻礙。一是市場準入問題,什么市場可以讓民營經濟進去?什么市場不能?我們提出,只要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可以進去。溫家寶總理特別規定,包括一些壟斷行業都可以讓民營經濟參與。在調研過程中尤其感覺到,有些領域外商都可以進入而民營經濟不行,這不合理。第二個問題是必須打破涉及稅收、信貸、土地使用、外貿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此外還有民營經濟受到的一些政策性阻礙,如招標投標的信息不對稱。有些民營企業對我說,當他知道招投標的信息后,會都開完了。我們后來寫的報告主要是解決這些問題。 最后是社會環境問題。我們提出兩點,一是政府要科學地引導輿論環境。比如看電視劇,凡是反貪題材,千篇一律,廳長出問題的背后都有民營企業給他送錢。不否認有這些情況存在,但不能代表主流,這給民營經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我也特別送給民營企業三句話:依法經營、依法納稅、道德自律。“36條”初稿出來后,拿到政協進行了廣泛地討論。 《第一財經日報》:你對出臺的“非公有經濟36條”滿意嗎?還有什么建議? 厲以寧:到目前為止,我對出臺的內容基本上是滿意的,更多的事情還要靠實踐來補充。 文件出臺后我建議要從四個方面著手落實。一是各地方政府部門要認真貫徹,因為文件比較籠統,所以要著手制定具體的細則;二是建議各級政府、各級政協部門、各級工商聯要組織民營企業家好好學習,學習是為了增強信心,中央已經大力支持了,民營企業要有信心和力量;三是在實踐和執行的過程中,遇到新問題可以繼續反映;四是經濟學家要幫助解讀和宣講,尤其對市、縣、鄉鎮級的民營企業更要細心解讀,最好由工商部門、稅務部門和工商聯以及經濟學家共同組成講師團的形式,在一個省的范圍內講課學習。插圖/蘇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