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有效途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0日 11:35 文匯報 | |||||||||
朱榮林 ●城市與鄉村在各自發展進程中日益暴露的種種弊端,不可能在自身封閉的系統內加以克服。為避免雙方存在的缺陷,城鄉必須聯手,用城鄉一體化的新型社會結構形態,去取代城鄉分離的傳統社會結構形態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科教興市主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其要旨之一即從經濟增長空間結構關系上協調資源配置格局,提高區域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和配置水平,提升城鄉資源的共享程度 ●無論從城鄉經濟融合度、城鄉人口融合度、城鄉空間融合度、城鄉生活融合度和城鄉生態融合度判斷,還是從工農業勞動生產率比值、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差異及鄉村社會經濟和產業構成分析,上海城鄉一體進程尚有相當的空間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再次證明,城市與鄉村在各自發展進程中日益暴露的種種弊端,不可能在自身封閉的系統內加以克服。為避免雙方存在的缺陷,城鄉必須聯手,用城鄉一體化的新型社會結構形態,去取代城鄉分離的傳統社會結構形態。 縱觀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分布,城市集聚了現代工業和服務業,農村則匯聚了傳統的農業,這就是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結構理論所指出的“區域二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的存在,將導致城市在自我封閉、自我循環的環境里發展,喪失農村空間的依托和支撐,系統配置受到局限,城市功能難以提升和擴散,農村集聚的龐大剩余勞力又無法轉移,農業收入也難以增加。 上海是一個有形要素相對短缺的城市,人均資源占有量之少為全國之最,繁榮的城區與相對落后的農村形成的反差雖然經過努力已有改觀,但“二元結構”經濟現象并未消除。據統計,去年上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6683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37元。由于二元經濟結構改變遲滯,上海城區發展已明顯受制于資源配置的局限,其中土地、資金、人才要素制約已成燃眉之急,成為上海未來進一步實現自身戰略定位的“瓶頸”。為突破這種制約,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已在全市范圍和全體規模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科教興市主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其要旨之一即從經濟增長空間結構關系上協調資源配置格局,提高區域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和配置水平,提升城鄉資源的共享程度。 城市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載體,它集聚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根據管理學耗散結構熵的原理,一個封閉系統必然導致熵增現象,大大降低要素生產率。如果城鄉之間沒有人為的物理性邊界的障礙,城市將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由其帶動而增強地區整體發展效應,進而改變城市所在地域的國民經濟全部結構。但由于現有城鄉關系的格局,既使這種帶動作用趨于弱化,又使城市功能難以提升。中國科學院遞交的國情研究報告認為,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城市化滯后、現代化受阻、農村貧困化等多重危害的根源。因此,城鄉一體化應當成為改善我國傳統城鄉關系格局的戰略選擇,甚至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應該把發展重點轉向農村,以從根本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 2002年4月上海提出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民市民化的戰略目標以后,農業正在向規模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在耕地減少的同時,農業增加值在上升,農業結構正在戰略性地調整。這種調整的方向是: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生產型向生態型轉變,產品型向服務型轉變。農業的轉型發展,有力地推動著全市經濟的穩步增長,在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的同時,上海工業經濟總量和效益同步增長,全市經濟增長的產業基礎在不斷鞏固。盡管上海城鄉一體化在加快,但從上海城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相對應的郊區經濟實力來分析,上海城鄉一體化的空間與潛力仍然不小。根據有關專家設定的城鄉一體化評估指標體系衡量,無論從城鄉經濟融合度、城鄉人口融合度、城鄉空間融合度、城鄉生活融合度和城鄉生態融合度判斷,還是從工農業勞動生產率比值、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差異及鄉村社會經濟和產業構成分析,上海城鄉一體進程尚有相當的空間。 一是體制一體化空間。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最大阻力源自于傳統的制度安排,諸如城鄉居民的二元身份,城鄉經濟關系的不等價交換,土地管理制度的約束等。因此,體制創新是推進上海城鄉一體化之關鍵,其中包含了諸如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戶籍管理制度、鄉鎮企業產權制度、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及其城鄉長期分割所形成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上,要有利于“三集中”優化資源配置。 二是城鎮城市化空間。城市化概念與城鎮化概念的不同之處是其功能的明顯差異。城市的功能涵蓋了生產功能、服務功能、市場功能、設施功能和管理功能,其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必須與之相適應。而上海郊區城鎮基本上是以加工業為主的工業城鎮,其形成過程基本上是農業剩余勞力轉移的結果,這又成為上海城市發展模式轉換過程中的市區工業和城市人口的轉移空間。因此,城鎮化與城市化之間的過渡,還有其特定的規模集中的要求、功能培育的要求、設施建設的要求,使之既成為市區功能向郊區拓展和輻射的中間環節,又成為傳統農業改造的基地。 三是產業結構一體化空間。城鄉一體化必然會對城鄉產業的融合提出要求,進而對彼此產業結構的關聯與分工提出要求,通過市、區(縣)、鎮三級產業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形式,遵循產業集群的機理,構筑全市合理的布局結構和產業鏈。城鄉之間產業鏈的構建,既有利于提高市區功能層次,又能通過城鄉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支撐的經濟技術聯系,增強上海市區的實力,還能有效解決市區的“城市病”和郊區的“農村病”,更能緩解全市范圍內產業同構的趨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 (作者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上海發展研究所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