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私塾與全國讀經:那些爭議中的前行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22:0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賈玉寶 長沙、岳陽報道 冷雨飄零,薄霧漫天,一椽矮屋,幾點篝火,81歲的朱執中老先生身著藍色中山裝,向記者娓娓講述其興辦私塾的歷史。
村后山坡上,已靜臥起一座為朱先生提前修造的墳塋,墓志銘上鐫有“頻設絳帳,桃李滿園”等語,以高度概括他的一生。在執教40多年后,朱執中的五峰私塾于2003年底閉館。 不過,一個月后,上海教師張志勇來此續教,轉成立五峰新私塾。 與朱、張的鄉村私塾教育呼應的是,目前,在城市學校里,也較廣泛開展了少兒讀經活動,受教兒童以千萬計。對此問題的討論,近年在社會上廣泛熱烈展開,而今年的網上“蔣慶讀經大討論”則將此推向頂峰。 無論是鄉村私塾,還是城市讀經,都涉及到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承繼問題。爭論也許永無定論,而風雨書聲,還將依舊。 遠去的平江私塾 從長沙驅車3小時到平江縣,沿著唯一的山間公路,再驅車1小時可到南江鎮,而五角村則是南江鎮轄下的一個自然村落。 五峰山環抱,千余戶人家散布山下坳間。地雖偏遠,但算不上貧瘠。得于采伐山上條石礦,當地村民也多蓋起了兩層小樓。雖然這里也走出過大學生(朱執中子女即是大學畢業),但總體來看,當地農家子弟升學率并不高。 南江鎮高中升學率約25%,大學考取率約10%。小學和初中教育人數大體匹配,但全縣每年約1萬余初中生進不了高中。別無他途,大多農家子弟選擇外出打工,另有部分在家協助勞務。 無疑,這為朱執中的五峰私塾留下了空間。前來讀私塾的有學前兒童,也有未考取的初、高中生。 朱執中老先生稱,“學習傳統文化,學生能竭其力,致其事,言而有信,和睦四鄉。”朱以嚴教著稱,強調唱讀和背誦,有的祖孫三代都是他的學生。 “新書可以搞事,老書曉得做人。農民做人更重要。”該村一鐘姓村民的樸實話語在當地具有代表性。 “此外,學好了,也是一門手藝。”此話所指另有背景,即當地民風淳樸,崇尚禮節,一時有“讀了增廣會說話,看了幼學曉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每逢紅白喜事,多邀請傳統文化人士主持典禮。記者采訪當天,南江鎮某家就邀請朱執中前去主持喪事。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楊東平教授認為,“在一些山區,傳統文化是活的東西。私塾的存在正可以滿足鄉村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實際需求。” 因此,朱的私塾除主要設置《三字經》、《幼學瓊林》、“四書五經”、《離騷》等經典課程外,還設有適應當地實際需求的書法、聯對、禮儀等課程。 朱稱,從《三字經》到《離騷》,學完要8年時間,但大多學生學兩年,通曉一些古書即可,學得好的也可搞禮儀應酬。南江書法寫得好的,多出朱的門下。 湖南大學書院研究專家鄧洪波教授稱,私塾是鄉村書院的一種,在偏遠山區有一定市場,他的家鄉岳陽縣楊林鄉此前也有私塾,在上世紀末,其村里還有人專門到平江去教。 朱稱,當時,平江鄉村多私塾,僅南江鎮就有3所,但老先生們都過世了,私塾也少了。 就是朱老先生這僅有的一所現在也閉館了。2003年12月底,在教完最后一堂課之后,朱執中宣布封館棄教。“主要是年事高了,教不動了。”至此,鄉村私塾終成絕響。 朱執中7歲發蒙,19歲執教,弟子數百,當地尊呼“先生”。回顧執教一生,朱微笑不語。不遠處的山坡上,朱執中的墓穴已營造有年(該村沿襲土葬,多生前造墓,現有較大墓地多座),由友人書寫的墓志銘以“頻設絳帳,桃李滿園”等語高度概括他興辦私塾的一生。 張志勇的新私塾探索 在朱執中閉館一個月后,五峰私塾再續香脈。 張志勇的家鄉福建建陽市,是朱熹童年生活和后來講學的地方。現存有朱子墓等歷史古跡,而原講學的考亭書院則被大水淹沒,不復存在。 張稱,家鄉傳統文化氛圍較濃重,自己也喜歡傳統文化,但考亭的淹沒讓他受到震動(張在上海創業期間搞的科教軟件開發工作室即名為考亭),而當看到平江私塾閉館的消息,讓他產生一種責任感,要盡量將它保存下來。 2004年1月24日,39歲的張志勇趕至平江,在朱先生等人的協助下,創建了五峰新私塾。其館址由朱先生晚輩朱日華提供。 張的教學內容與朱執中略有不同的是,他除了沿襲傳統蒙學教育外,并加入了當代教育內容,如電腦、英語等。換言之,他試圖以此途徑嘗試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故而館名又稱“青少年農民素質提高班”。 采訪當日,張志勇剛從長沙為學生買書回來。張稱,少兒教材的選取十分重要,他目前所用的教材之一——《少年兒童自然百科全書》(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即系由其孩子選購。“以彩繪為主,附以文字,很受孩子喜歡。” “而在教學特點上,古文教育恰有語言教學優勢。古文句式短小,對偶押韻,上口悅耳,便于記誦,而通過記誦,將文章深刻大腦中,這恰如為電腦系統安排了硬盤,將來隨時可以使用。” “但僅此不行,還要增加新的內容。至于整體教育模式,我也正在探索。”張稱,可欣慰的是,目前農村幼兒教育實踐幾乎為零。 “現在我的工作是先形成試點,探討模式,漸成規模,爭取市場化運作,成功后,將有更多的人士來開發,到時,農村教育就大有希望。”張志勇呼吁,目前私塾教育有其合理性(尤其在農村,可直接進行個體教學),但還存在合法性問題,教育部門應給私塾一張通行證,讓更多真正有志于教學的人去探索新的教學形式。 目前,張志勇正在規劃新館。新館原是五角村的一個倉庫(較新,建成后一直廢置),為上下兩層樓房,下五上九共計14間房,約500平米,前有1畝果園,周圍風景宜人。 張志勇稱,現在已經作了規劃,即將下五間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設置,如金、木間為金質、木質各式玩具,水間為水館,火間為化學實驗室,土間為種植實驗,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上八間則按禮、樂、書、數以及理、化、天文地理、植物動物等設置,相應配置禮儀、音樂、讀經、書法、電腦、數學等課程。旁邊配有食堂,果園則建成射箭場。 湖南某大學一位教授也在做和張志勇一樣的工作。該教授稱,“我以前做過多次師資培訓,發現幼兒老師的素質確實存在很多問題。而師范院校的教育研究,目前搞實證研究的少,搞理論研究的多。后來自己才搞私塾教育嘗試,以圖摸索經驗。不過,個人教幾個學生是沒問題的,而走上規模卻難有呼應。” 該教授主張,語文教育非比自然科學教育,可以由淺入深,它類同藝術教育,最好要像學書法一樣,直接臨摹最好的作品,而將西方科學教育方法和中國傳統文史教育方法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教育途徑。 城市少兒“讀經”工程 與平江鄉村私塾遙相呼應的是,目前在不少城市小學,正興起“讀經”熱。 少年讀經運動由臺灣新儒家牟宗三的弟子王財貴先生于1993年發起,大約有400萬兒童參加。牟宗三在讀經上的著名觀點是少兒讀經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中華文化最好的貨幣就是經典。 大陸則是在1995年由趙樸初、冰心、曹禺、啟功、夏衍等9先生在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以提案的形式倡導(提案:《建議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后由團中央、少工委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組織了“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 而民間方面,有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中心于1999年開始系統推廣誦讀教育,加之各城市各類型的讀經班,受教育兒童當以千萬計。 “學古文實際上是養氣的過程,胸有底氣,文章自華,這宜在幼時打下根基。”北師大教育學院徐勇教授于上世紀90年代初即開始研究蒙學。他稱,此外,小學是教之以事(行為規范),大學是教之以理,而教以事則通過蒙書學習展開。 風潮之下,傳統蒙書自然備受市場青睞。由岳麓書社喻岳衡先生主編的《傳統蒙學叢書》10種數年間已發行400多萬冊。 “大家關注私塾和讀經現象,實際上是當代語文教育存在缺失。”當代語文教育是應試教育,教學上搞得支離破碎,缺失很大,喻岳衡大有“誤盡蒼生是語文”之惑。 “意識形態問題在語文教材的選取中也比較嚴重。”徐勇稱,傳統文化是每個人身上的血和肉,不是說放棄就能放棄得了的,應多選傳統文化經典篇目。 有幸看到的是,目前小學語文教育已有所改革。如新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占到課文總量的40%。此前小學語文舊教材只有古詩40首,沒有一篇古文,而新教材里古詩文達到160首(篇)。同時,由于新課程改革要求對課程實施三級管理,其中之一就是開設本校課程,這也為部分學校開設國學課程提供了空間。如濟南大明路小學就將讀經列為本校課程。其中,一、二年以誦讀為主,中、高年級還有悟讀和思辯。 讀經大討論 讀經討論更在學界和社會上廣泛展開,這以學者蔣慶選編并于2004年出版的《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讀本》為導火索。 蔣慶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學和深圳行政學院,2001年提前退休的他來到王陽明悟道的貴州龍場,買地興建了陽明精舍,其間的主要工作就是選編讀經教材。2004年,《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讀本》12卷本編完并正式出版,其中收錄從《詩經》、《孝經》到王陽明《傳習錄》,共19部合15萬字的儒家經典。 蔣慶在該讀本《后記》中稱,“近世以降,斯文見黷;經書之厄,甚于秦火。”中國文化的現狀是“禮崩樂壞,學絕道喪”,因此,必須進行蒙學教育。 蔣慶這一聲并不是孤獨的吶喊,前已有進行了幾年的讀經活動,但后來的大討論恐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2004年7月,專欄作家薛涌在報章發表《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一文,反對現代兒童讀經,并指蔣慶為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認為如此種思潮占據主導地位,社會將有“回到蒙昧之虞”。一時間,發文響應者如云,批評者很多,支持者也甚眾,討論戰線也從報章轉到網絡。 支持者普遍認為,中華經典文化是民族智慧、心靈的龐大載體,但在自五四以來的百年間卻已丟棄,必須重視,尤要從少兒讀經開始。而反對者則或主張傳統文化應繼續西化,或主張傳統教育內容和方法過時,有違兒童天性,不應倡導讀經。 2004年9月,在北京舉辦的年度文化高峰論壇上,由許嘉璐、楊振寧、季羨林、任繼愈和王蒙發起,眾多學者簽名發表了《甲申文化宣言》。宣言表達了重新評估和重建文化傳統,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的主張。 “對讀經進行過多的論辯,膠著于義理、概念,陳義極高,立論極深,卻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的反差與疏離。”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楊東平教授稱,宣言對問題有所提及,但遠未解決。 “實際上,讀經一直在當代教育體制外運轉,而所訴求的,也只是占據學校教育的一席之地而已(不僅在中、小學,也在大學)目前,對儒家等傳統文化介紹,更多只是歷史課的一個知識點。弘揚傳統文化,應抱有更民主、開放和寬松的心態,儒家文化教育應進入學校教育主渠道,成為核心課程,以培養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更有學者稱,在中小學生道德失范的困境中,儒家手段以誦讀國學經典著作方式走到前臺,不失為一劑良方。不要過多討論,既然兒童有興趣,愿意學,應先做著看。2004年,香港孔教學院編撰出版的《小學儒學德育課程》已經開始投入香港各小學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