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人口研究所長:經濟增長真諦必須是就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8日 20:57 國際先驅導報 | |||||||||
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長 蔡昉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什么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我們和綜合宏觀管理部門的領導有不同的議論和爭論。他們主張經濟增長應該優先,我主張就業應該優先。我并不是反對經濟增長,但是我認為經濟增長必須以就業為前提。也就是說,有就業了就可以有經濟增長,但有經濟增長不一定有就業。需要很多資本的經濟增長我們不需要,因為我們最豐富的資源是勞動力
就業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其他國家也證明了這一點。最典型的是東亞奇跡,包括日本、包括亞洲四小龍。它們的經濟增長曾經創造了60年代到80年代的奇跡。這個奇跡,一半可以歸功于它們有利的人口結構。 “人口紅利”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經濟增長的源泉,通?梢钥醋魃a要素,例如土地技術管理等等。人口結構也是一種特殊的源泉。如果在一定的時期里,孩子太多不能參加勞動要花費很多資源,或者是老人太多社會不堪承受。但是在一定的時期里,如果一個社會中身強力壯的人很多,就會帶來額外的經濟增長源泉。通常,我們會把它稱為人口紅利。 蔡昉:男,1956年9月30日生,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導,現任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其論著涉及經濟學的許多領域,最為突出的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改革問題的研究,形成了把改革與發展相結合的研究特色。# 當我們的勞動年齡比重比較高時,就可以看成一種資源。大量的人口就業,社會和家庭被撫養的人比例低,能夠撫養別人的人比例高,就容易產生紅利。有儲蓄有消費,有利的人口結構也有利于儲蓄率的提高?梢钥吹,儲蓄率即每年固定資產增長額占GDP的比重很高,有30%、40%,且有逐年提高的趨勢。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國際比較中看到中國的儲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它得力于人口紅利。 1978到1998年,中國每年的GDP增長率是9.4%,這個經濟增長是由什么貢獻的呢?第一個是物質資本的增長,也就是投資做出了28%的貢獻。第二個是勞動力的數量。拋開勞動力的質量不說,勞動力的數量做出24%的貢獻。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做出了24%的貢獻,也就是人力資本的貢獻。勞動力的轉移從農業向非農業轉移,從生產力低的部門向生產力高的部門轉移,貢獻了21%。另外3%是技術進步、微觀效率等。農村積累了二億的剩余勞動力,當年如果沒有轉移出來就是效率的損失,F在我們通過解除制度的障礙,把他們轉移出來。這個轉移本身就對整個GDP增長做出了21%的貢獻。世界銀行做的估計,跟我們的數據不一樣,但是原理一樣。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物資資本對經濟增長起的作用,同時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轉移做的貢獻都是巨大的。而且我們都可以歸結到人口紅利上。 人口紅利并非永遠存在 人口紅利并不是永遠不會枯竭的。說它是額外的經濟增長源泉,也就是說它不是永遠存在的。大家在腦子里可能對這個很不熟悉,包括社會公眾、干部,甚至很多領導人,在腦子里都覺得中國人口會繼續增長,增長到2040年2050年,達到15、16億。同時在很長時間里,勞動年齡人口在逐漸地上漲,一年一千萬的趨勢會保持很多年。但是,根據最新的人口預測,這個觀念應該改變了。 從2000年預測到2050年會發生三個變化。第一,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就是用來表達人口紅利的指標從今年開始轉折,大概明后年就開始穩定,從2006年就不再上漲了,大概從2010或者2011年就會開始下降,而且速度比較快;第二,勞動年齡人口大概在2010年左右就會穩定下來,不再有什么增長了,到2020年或者2021、2022年也開始絕對地下降;第三,中國總人口比較有意思的,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中國的總人口。過去我們都說會增長,很長時間會達到16億。其實不然,大概在2030年左右也會下降,和我們原來說的2040年2050年都不一樣了。而且,從上升到下降應該有一個高峰點,到不了16億人。 這三個變化的趨勢告訴我們什么呢?人口總量要變化,人口結構要變化,而且這個變化都會比我們原來預料的要大大地提前。它導致了社會人口結構新的特點。其中一個特點是老齡化,意味著養老負擔會提高。 謹防中國未富先老 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能夠比較早地帶來人口紅利和比較好的人口結構。但是,它來得早去得也就快。我們花了30年的時間把人口轉變過程完成了,同樣的過程在過去的發達國家經歷了上百年。但是真正能夠利用人口紅利的區段是有限的。 我們需要人口紅利來保持中國經濟增長高速發展20年。這個很重要,我們的人均GDP已經是1000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衡量我們是4000美元?傮w上看我們已經和改革開放初期有了天壤之別(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是300美元),但是我們最多還只能是一個中等國家的高水平者而已。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進入到老年化社會,會未富先老。我們走在歐洲街頭,我們會看不到年輕人,全是老年人,那是典型的老年化社會。但是他們能夠養老,因為他們是先富后老。有了錢,社會積累很大了,因此他們的醫療保險社會福利都沒有問題。但是現在和發達國家不一樣的是,我們還沒有足夠多的資源就已經開始老年化了。因此要想養老人,至少還需要20年的經濟增長。而且根據經驗,韓國曾經持續保持40年的經濟增長。韓國能做到我們也就能夠做到?從這個角度,我的專業告訴我,我們應該研究勞動人口、研究失業問題、研究勞動參與率問題和相關的勞動力市場問題。# 蔡昉:男,1956年9月30日生,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導,現任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其論著涉及經濟學的許多領域,最為突出的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改革問題的研究,形成了把改革與發展相結合的研究特色。
|